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聯動
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慎終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災各項工作。”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會議指出,要精準預警響應,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的聯動,突出臨災預警,做好點對點精準預報和滾動更新,強化預警指向性,落實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加強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落實應急預案行動措施,把握工作主動權。
近期,颱風“杜蘇芮”“卡努”接連帶來罕見汛情,我國華北、黃淮、東北等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當前,我國仍處於主汛期,還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強化預警、下好“先手棋”?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七下八上”關鍵期考驗國家防汛減災能力
大量挖掘機集中開動,鏟車來來往往緊張清運,搶修人員繁忙工作……日前,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河沿線受暴雨災害影響發生淤堵的河道正在進行清理工作,經過不懈努力,截至8月16日,已完成河道清理220.1公里。
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7時,北京出現極端強降雨天氣,降雨量為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最高值。天津、河北、黑龍江等多地部分地區也出現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
據氣象專家介紹,近期京津冀魯豫等地出現極端強降雨天氣,是在台風“杜蘇芮”殘余環流攜豐沛水汽北上、華北北部“高壓壩”攔截,太行山和燕山山脈阻擋抬升等共同作用下發生的。
每年7月下半月到8月上半月是我國防汛關鍵期。這段時期,我國東部地區的主雨帶北移至華北、東北一帶,達到一年中季風降水的最北位置,華北、東北地區以及黃淮部分地區迎來降水集中期,達到全年降雨峰值,俗稱“七下八上”。在“七下八上”時段內,短短30天左右的累計降水量會佔到全年的三分之一左右,極易導致嚴重洪澇災害。
“七下八上”關鍵期考驗著國家防汛減災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完善,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獲得較大提升。據《中國防汛抗旱公報》統計,2011年至2020年,我國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河流數量呈顯著增加趨勢,從2011年的260條增加到2020年的836條,而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從2010年的21084.68萬人次減少到2020年的7861.5萬人次,死亡失蹤人口從4225人減少到279人,直接經濟損失佔比從0.93%減少到0.26%,應對洪澇災害的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
當前,我國仍處於主汛期。“從氣候上來説,今年‘七下八上’關鍵期已過,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北方雨季結束,8月下旬北方降雨依然比較頻繁。”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表示。全國多地暴雨、洪澇、颱風等災害仍然高發,一些流域仍存在洪澇災害風險,華北、東北部分山區土壤含水量已經飽和,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高,依然不能有絲毫放鬆。
及早預警是築起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關鍵
近年來,極端天氣正在變得愈發頻繁強烈。全球範圍內,高溫、乾旱、洪災等此起彼伏;在我國,今年夏天多地相繼出現極端強降雨,雷暴、冰雹、龍捲風等也時有發生。
“高溫、暴雨、強颱風等多種極端天氣事件結合在一起,讓我們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説,以7月華北地區出現旱澇急轉為例,前期還是高溫少雨,突然就轉為了暴雨,引發了嚴重的災害。“這從預報預警和應急防範的角度都增加了難度和複雜性,包括原有的防範設施不足以應對新的情況發生。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要保持更高警惕,採取更為積極有效的治理措施。”
實踐表明,及早預警是築起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關鍵。尤其是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當下,未發先防尤為重要。
然而,預警並非易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曾指出,要實現更精準的天氣預報,需要很強的技術能力,而且要精確到較小區域尺度。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貌複雜,在不同區域,氣象預測面臨的難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山地、丘陵較多的區域,對降水量的預報誤差比較大,對我國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帶來了很大挑戰。另一方面,突發性災害的天氣預報依然是世界性難題,對突發性短歷時強降雨還無法做到精確預警。
“對洪災等地質災害的預報不是一個部門就能做到的,需要應急指揮體系整合氣象、水文、水利等多個系統的資訊,例如降雨量多大、各條河流的流量是多少等,其中的複雜程度不言而喻。”河海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應急管理部洪澇災害風險預警與防控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濤告訴記者。
在楊濤看來,加強洪災預警,要特別注意當前存在的薄弱環節。“大部分洪澇災害人員傷亡都是山洪帶來的,大部分雨量站都設在人員密集的低海拔地區,中高山帶大暴雨監測存在盲區。”楊濤表示,需要發展新型雨量監測技術裝備,切實加強對山區中高海拔地區坡面大暴雨監測密度和精度,消除中高山帶暴雨監測的空白,實現山洪災害提前預警。
楊濤建議,要樹立大防汛、大應急理念,打通水利、氣象、住建、電力、通訊、交通、供水、應急資訊共用與融合薄弱環節,把地面實況暴雨監測與天氣雷達監測數據有機融合,真正發揮各部門監測數據的綜合防汛作用和價值。
楊濤還注意到,社交媒體平臺等社會輿情大數據在暴雨洪澇監測預警方面,具有量大面廣、形象直觀、時效性強、更新迭代快的特點和潛力。“我們可以將社會輿情大數據作為防汛預警的一個重要補充數據,結合專業監測,為防汛預警提供新技術和數據支撐。”
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助力把握工作主動權
預警在完成監測、發佈後,還需要解決落地的問題。在我國,突發事件預警面臨著區域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在偏遠的鄉村,預警資訊難以覆蓋。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對防災減災意義重大。
8月17日至18日,浙江省義烏市氣象局接連發佈雷電黃色預警、暴雨橙色預警。“我們第一時間通過‘浙政釘’電話,採取點對點叫應的方式,叫應面雨量較大的赤岸、大陳、蘇溪、廿三里、江東等鎮街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及防汛分管領導,要求他們迅速落實防禦應對準備工作。”義烏市防指辦主任、應急管理局局長陳資彩告訴記者。
8月17日18點,該市赤岸鎮黨委書記賈志建接到暴雨橙色預警後,第一時間趕赴該鎮官余村,在安置點內,對重點人員轉移情況進行駐村指導,並和村“兩委”幹部一起在村內坐班值守、安排相應物資。同時,該鎮南青口村和尚陽村“兩委”幹部在接到預警叫應後,立即將可能受災區域的5名村民開車轉移至親屬家中安置避災。“預警早一秒,風險少一分。”精準及時地讓災害預警資訊落地到基層,基層立即作出響應和科學的行動,是減輕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的重要途徑。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強化預警指向性,落實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所謂“叫應”機制,是指通過預警發佈部門的“叫”和基層防汛責任人的“應”,將預警資訊直達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的臨災預警機制,實現預警資訊迅速有效傳導,指導基層及時組織群眾避災避險,切實解決預警落地“最後一公里”問題。
2022年初,國家防總辦公室先後印發《關於加強地方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修訂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基層防範應對極端暴雨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重點在預警資訊接收反饋等方面作出具體安排”“突出抓好暴雨預警‘叫應’機制”;2022年6月,應急管理部聯合中國氣象局發佈《關於強化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強化直達基層責任人的氣象紅色預警‘叫應’機制”,標誌著“叫應”機製作為應急預案管理中的關鍵一環逐步規範化、制度化,已經成為防汛抗旱應急管理體系中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的重要紐帶。
今年4月17日,中國氣象局建立的全國預警叫應聯動資訊平臺開始業務試運作。截至目前,已有30個省份1.7萬餘條資訊報送至該平臺,天氣實況、預警、叫應、聯動等情況數據集約展示,成為高級別預警叫應線上監控和實時提醒的重要抓手。
“響應屬於被動式資訊通知,‘叫應’是直接將預警結果通知到基層防汛負責人,要求資訊不僅要‘發得出、送得到’,還要‘叫得應’。叫應的優點是應答率高,必須保證叫醒基層負責人,保證責任人及時到崗就位,及時組織人員轉移、搶險救援等工作。從響應到‘叫應’,一字之差體現了被動向主動的工作方式的轉換。”楊濤告訴記者。
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打通防災減災的“最後一公里”
多名專家告訴記者,不同地區面對的突出風險不同,從應急管理角度,必須一地一策,制定差異化策略。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宏偉告訴記者,就全國來看,我國防災減災方面脆弱性體現在不同側面,災害預警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一方面,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引發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以及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近年來我國城市洪澇災害逐漸增多。楊濤建議,加快建設城市洪澇快速預警系統。“當前主流城市雨洪模型多基於水動力學模型構建,精細化水準不斷提高,但是建模步驟繁瑣,求解運算耗時長,難以支撐大城市全域範圍的洪澇實時預警,應針對我國城市實際情況和內澇防治實際需求,抓緊研發適合快速推演、實時預警的適用於大尺度城市的雨洪預警模型。”
另一方面,當面臨極端暴雨洪水時,大量分散性的山區農村地區比城市更難迅速組織起力量,進行應急處置。
“山洪災害頻發且損失嚴重。中國山丘區約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山洪突發性強、成災快、破壞力強等特點導致山洪風險水準居高。農村人口相對不集中,且缺乏資源,隨著農村地區大批勞動力出外務工,導致山洪防災主力軍流失,進一步增大山洪災害防禦的難度。”楊濤告訴記者,由於農村防洪減災能力薄弱,尤需強調預警到位,確保落實到每一個村、每一個人。
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基層都是應急管理的“最後一公里”,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至關重要。“基層與老百姓離得最近、貼得最緊,能夠在第一時間採取有針對性、差異性的應急措施,進而將損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國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之路任重道遠,基礎薄、基層弱制約著極端天氣事件的響應能力。”王宏偉認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要求:“增強鄉鎮(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堅持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做好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於夯實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層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新時代大國特色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必須將政府賦能賦權與基層自治強基結合起來,把強化頂層設計與夯實基層基礎結合起來。”王宏偉建議,既要為基層賦權賦能以提升臨機決策的能力,又要明確分級負責的制度,避免責任在基層的無限度匯集、疊加。此外,還要注重基層的自治強基,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整合常態的日常治理能力與非常態的應急管理能力,完善應急社會動員機制,提昇平戰轉換水準,使政府對社會動員和社會自我動員在基層實現有效融合,把基層政府、村(社區)、社會組織、企業、公民個人的力量匯整合磅薄的應急合力。(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李雲舒 薛鵬)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