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資料圖)
作者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金門炮戰65週年前夕,島內主流民意大聯盟在金門舉行造勢活動,台灣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臺銘發表《金門和平倡議》,宣佈初期投入2千萬美金成立金門和平倡議基金會,逐步落實創設“兩岸和平協商辦公室”、建立“兩岸和平戰略研究院”等8大事項。這是2023年5月以來,郭臺銘第三度造訪金門,5月曾發表《金門和平宣言》,現推出《金門和平倡議》,可謂是近年來倡議金門為兩岸和平試驗區最大舉措。
國民黨2024候選人侯友宜也主張要推動“廈金新三通”,除了通電、通氣,還要推動“廈金和平大橋公投”。侯友宜針對金門拋出“六大主張”,其中提到泉州與金門通水已五年,為金門長遠的經濟發展與響應民生需求,承諾將在安全無虞情況下,與大陸協商推動廈金電力工程與天然氣管線。然而,卻遭到綠營污名化為與大陸官方隔海唱和。
事實上,先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曾主張要蓋“廈金大橋”;也表示廈金應進行通水、通電、通油、通氣、處理垃圾。確實普遍民眾支援興建廈金大橋,並期許其扮演兩岸和平緩衝及試驗區角色。近年來多數金門地區政治人物及社會賢達提出許多緩和兩岸關係建議,有的提出金門定位為“非軍事和平區”、“兩岸和平試驗區”,成為兩岸和平橋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
另有的倡議促成廈金互動,形成“廈金漳泉同城化”,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基此促成廈金生活圈、廈金大橋興建,推動金門“新三通”(通電、通油、通橋),利於金門民生經濟建設與兩岸和平發展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倡議皆獲得金門地區民眾普遍性支援,無論是地方議會、非政府社會組織及企業,大都持肯定意見。
首先,金門長期以來一直扮演兩岸緩衝區角色。1987年7月15日國民黨當局解除長達38年“戒嚴令”,但金門基於“戰地政務”需要,卻遲至1992年11月始正式解除,並開放觀光旅遊以活絡地方經濟。2001年元月正式開通“廈金小三通”航線,此兩岸黃金水道航線的開通,利於建構“廈金一體化”、“兩岸共同市場廈金實驗區”、“廈金共同生活圈”,包括廈金間傳統合作優勢的旅遊業發展、教育交流合作、醫療服務産業合作;發揮廈門自貿區優勢,暢通廈金商貿活動,加大廈門對金門投資,助力金門地方經濟提升。
其次,廈金漳泉同城化建設,利於營造“兩岸一家親”及命運共同體意識。從開放廈金“小三通”到因疫情暫時封閉,現仍有障礙要突破,必須全面恢復疫情前雙方往來水準。金門地方政治精英認為,金門未來發展難以跳脫“廈金漳泉同城化”建設、“廈金大橋”、建構 “廈金漳泉生活圈”,助於“閩南區域生活圈”形成。
這具有化解兩岸僵跼踀進和平意義,上述主張也獲得民意普遍支援,無論是興建廈金大橋或重啟“小三通”,皆利於兩岸融合發展,建立“廈金一日生活圈”提供生活、就業及學習便利性,利於營造“兩岸一家親”及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復次,金門社會跨黨派政治精英或地方政府行政部門或立法部門,皆提出多元廈金融合方案。隨與大陸的交流及合作愈趨頻繁,金門縣政府已于行政組織架構中設置大陸事務辦公室,強化金門與大陸在民生、旅遊及經貿等發展。無論是前縣長李炷烽倡議“兩制金門方案”或“兩岸和平發展實驗區”,或是前民進黨縣黨部主委陳滄江所提議“廈金大橋”或縣議會提議“金馬非軍事區”,這些提議皆先於“藍中央”、“綠中央”政策,並産生政策衝突性,造成“藍中央”與“藍地方”、“綠中央”與“非綠地方”政策衝撞,難以一致性。
最後,地方民意機構扮演者政策啟動機角色,凸顯台灣當局與外島地方政府政策衝突。自兩岸交流以來,金門縣議會更是扮演金門與大陸交流的推手,不僅積極監督地方政府的政策規劃,對“廈金生活圈”及自貿區的政策構想進行監督;也常表達不同於民進黨當局的立場。如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的政策,縣議會即從民生需求的角度表達支援的立場。當2018年台當局陸委會要求金門縣政府暫緩兩岸通水典禮,議會則由議長組團前往參加通水儀式,並強調通水對金門民生用水及未來的經濟發展之幫助。
自蔡英文上臺後,由於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重啟對話協商政治基礎,兩岸官方仍執意維持“已讀不回”、“不溝通、不接觸”的交流策略,既無第一軌道官方對話,也無第二軌道海協、海基兩會協商,兩岸潛藏危機可能在“灰色地帶衝突”下涌現,兩岸應維持制度化協商及溝通交流方有助於建立兩岸和平關係框架。
這對於化解兩岸敵意具有指標性、象徵性意義,在現今兩岸兵兇戰危之際,無論是倡議“兩岸和平宣言”、“兩岸和平試驗區”,抑或是“廈金共同生活圈”,皆利於融合和統發展。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