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分析,美方選擇在戴維營這一總統度假地舉辦峰會,目的是營造相對輕鬆的氛圍,以展現首腦間的互信,同時便於三方討論廣泛議題。拜登表示,他希望通過這場“戴維營外交”,建立新的、每年一度的三邊峰會機制,以打造牢固的“美日韓三角聯盟”。
美國媒體稱,美日韓三方在戴維營峰會上討論了多個外交政策目標,最終達成“戴維營原則”,決定深化三國在安全和經濟領域的合作,並將其制度化。為完善美日韓溝通機制,三國每年將至少各舉行一次領導人、外長、防長和國家安全顧問會議,還將首次舉行三國財長會議,並啟動新的三國商務部長會議。岸田文雄表示,三國將把“戴維營原則”作為未來合作指南。尹錫悅則宣稱,三國已確認“面向新時代的三方合作”的方向和潛力。
作為此次協議的一部分,美日韓三國承諾建立快速溝通渠道,以便“在面對威脅時,能夠及時分享資訊”。在軍事合作領域,日本自衛隊將與美韓軍隊每年進行跨軍種的聯合軍事演習,並計劃將彈道導彈防禦演練納入常規活動。此外,三國還就加強機密情報共用、網路合作和經濟安全合作達成共識。
此次戴維營峰會,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美日韓三國正拼湊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團”,將陣營對抗和軍事集團帶入亞太。分析人士指出,美日韓三國領導人希望通過此次會談傳遞3個信號:展現美日韓三邊關係的戰略性、特殊性和重要性;凸顯出三方進一步密切溝通和深化合作的意願;推動三邊峰會的機制化和常態化。
目前,美國在日韓均有大量駐軍,但日韓之間沒有正式構建安全同盟。南韓官方依然避免把即將與日本達成的安全合作稱為同盟合作。外界認為,美國積極推動此次戴維營峰會,主要是為坐實美日韓三國軍事安全一體化的機制。如果三國繼續深化安全合作,並定期開展磋商,它們可能形成事實上的“準同盟”關係,美國也可借此加快構建東亞版的“小北約”。
拜登在會談結束後表示,日韓兩國克服了歷史性爭端遺留下的長期怨恨情緒,建立了新的聯盟,並讚揚岸田文雄和尹錫悅的“政治勇氣”。日本政府也將此次美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形容為“岸田外交的里程碑”。然而,實際上,美日韓三國間的分歧依舊明顯。
英國《金融時報》稱,就在戴維營峰會召開前,美日兩國剛剛就“印太經濟框架”中的部分條款發生爭執。美國貿易代表一直在向日本政府施壓,要求其同意“印太經濟框架”中的反捕鯨條款。日本官員威脅稱,如果該協議包含禁止捕鯨的條款,日本可能選擇退出。
此外,日韓歷史積怨難解。儘管美國正在試圖調解東京和首爾之間的關係,但進展緩慢。在南韓,尹錫悅推動韓日關係改善的舉措並未得到民眾認可;在日本,民眾對日韓關係能否持續改善表示懷疑,他們認為,未來的南韓總統可能改變立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專家霍爾農也指出,今年年底前,日韓將按照約定開始共用有關朝鮮導彈發射的實時數據,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國武裝部隊難以共同作出響應。
目前,南韓民眾對尹錫悅政府為親美而對日本讓步的態度越發不滿。南韓《韓民族日報》發表社論稱,如果尹錫悅無視歷史,在未得到民眾支援的情況下推動韓日建立同盟關係,南韓社會將難以接受。南韓民調機構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尹錫悅的支援率僅為33%,不支援率高達58%;執政黨國民力量黨的支援率也僅為33%。
戴維營峰會期間,美日領導人就聯合研發用於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新型導彈達成一致。這將是繼2017年完成“標準-3”BlockⅡA型反導攔截導彈的聯合研發後,美日第二次開展導彈研發合作。此舉是日本加速擴武的最新舉措,也是美日加強軍事勾連,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又一圖謀。
美日計劃研發的新型攔截導彈,謀求在高超音速導彈滑翔階段將其擊落,而這一高度是現有反導系統無法達到的。美國媒體曾披露,美日正在共同研發“滑翔階段攔截器”,可部署于“宙斯盾”驅逐艦上。有分析認為,美日研發高超音速導彈攔截系統,需要克服諸多技術挑戰,包括創新跟蹤、瞄準機制,能夠應對變軌飛行的快速響應機制,同時還需要具備鑒別真實導彈和誘餌的能力,這離不開先進的人工智慧和傳感技術。
美日此次聯合研發導彈,以“防禦”為名,但其真實意圖是“以守促攻”。日本在推動防衛政策鬆綁解禁的過程中,不斷渲染周邊安全環境帶來的威脅,煽動民眾危機意識,為大規模擴武計劃爭取支援。為發展“反擊能力”,日本著力發展可攻擊敵方導彈基地的遠端導彈打擊能力。
當前,岸田政府已在2023財年防衛預算中,列支2113億日元用於採購400枚美制“戰斧”巡航導彈。日本防衛省還提出5萬億日元的預算方案,計劃在未來5年內同時研發10多種遠端導彈,其中包括高超音速導彈等,並將現役的自衛隊12式地對艦導彈的射程延長到1000千米以上,建立1000枚以上的遠端導彈武器庫。美國也計劃在2023至2027年間,撥款150億美元用於研發高超音速導彈。美日此次軍事勾連,企圖通過反高超音速導彈的研發,全面助推高超音速武器能力建設,重塑地區軍力優勢。
隨著日本防衛政策“由守轉攻”,美日同盟分工也在發生重大轉變,不再是日本自衛隊充當“盾”、美軍擔任“矛”。未來,日本將在同盟架構中更多地扮演“攻擊者”的角色,其軍力發展更具進攻性。同時,出於美日同盟服務於美國“印太戰略”的需要,美日軍事勾連將向整個亞太地區拓展,日本或將進一步突破戰後軍事禁區。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日加強軍事捆綁和勾連的過程中,充斥著零和博弈思維,突出軍事對抗的“新冷戰”色彩,並且不斷拿烏克蘭危機、朝鮮試射導彈和台海局勢説事,向周邊鄰國釋放出強烈的敵對信號。更加危險的是,美日有關計劃只會刺激地區軍備競賽,加劇地區動蕩和分裂的風險。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