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文博界借助數字技術讓文物“活得更好”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物收藏      2023-08-25 16:34:16
24日,第四屆晉陽湖·數字經濟發展峰會數字文博發展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辦。高雨晴 攝

  中新網太原8月25日電 (李新鎖 高雨晴)借助數字技術,雲岡石窟得以“行走天下”,“數字敦煌”面向全球開放共用。中國文博界大咖24日齊聚文物大省山西,共用讓文物“活得更好”的方法。

  當日,第四屆晉陽湖·數字經濟發展峰會數字文博發展論壇在太原舉辦。論壇圍繞“數字賦能,讓文物活起來”主題,聚焦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文博發展新趨勢和新機遇,以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利用融合發展為主線,共同探討數字技術在文物、考古、博物館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和實踐經驗,推動數字文博創新融合發展。

  山西有3處世界文化遺産,5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旅資源豐富。在歲月侵蝕和人為因素影響下,文旅産業轉型和數字轉型成為必選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介紹,中國是文化遺産大國,不可移動文物有76萬餘處。如何“讓歷史文物資源活起來,讓民族精神內核傳下去”?很多地方政府正借助數字技術予以推進。

  陳軍表示,近年來,很多地方推動實景三維技術和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創新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的高層次應用場景。在數字化技術支撐下,一些文物考古問題得以解決。

  以明長城為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業內説不清“長城到底有多長”。陳軍説,200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和相關部門聯合調查明長城資源,準確測定了明長城三維空間分佈、坡面長度,查清了資源分佈和保存現狀,為劃定保護範圍、制定修繕方案、建立數字長城提供了有力支援。

  “到北京,看故宮”是無數遊客的必選題,但實體故宮以外,還有一個“數字故宮”。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表示,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拍攝90萬件文物基礎影像、高清掃描2.3萬件書畫、高精度3D文物1500件等基礎上,推出數字文物庫、故宮名畫記、專題紀錄片等數字化産品。

  “數字故宮”讓大眾融入傳統文化的互動與發展中,通過遊戲、動漫、音樂、工具等形式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早在20世紀末,敦煌就開始探索數字化保護、研究。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小勝介紹,近年來,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支援下,敦煌上線了全球第一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産開放共用平臺“數字敦煌”;開展文物數字化數據加工和智慧分析演算法系統化研究。

  在丁小勝看來,“文物數字化可永久保存文物資訊,實現文物等比例復原,突破不可移動文物屬性的限制”,支撐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數字化沉浸交互、體驗。

  作為文物資源大省,山西眾多古建文物面臨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影響。“山西古建築遺存是中國最好的,木構、彩塑、壁畫匯聚一堂,但海量遺存保護需求迫切。”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説,在此背景下,數字化是保護、記錄文物原真性面貌很高效的手段。

  如何讓文物古建“活下來”,還能“活得更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列展覽部主任安海表示,近年來,山西借助3D列印、AR、三維動畫等技術,讓雲岡石窟“行走天下”、永樂宮壁畫巡展多地。未來,“山西將在文物管理、安全、傳播等方面,借助數字化手段進行更多嘗試”。(完)



  責任編輯:唐詩絮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