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京與來訪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舉行會談。 圖自中國商務部網站
【華夏經緯網綜合媒體報道】應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邀請,雷蒙多於8月27日至30日對中國展開訪問。此行是她首次訪華。
作為近期第四位訪華的美國高官,與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以及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裏相比,雷蒙多轄下的部門,主要涉及中美利益交融最密切、合作面最廣泛同時也是具體糾紛最多的經貿領域,她的中國之行因此獲得特別的關注和期待。
中美商務部建立新溝通渠道
8月2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京與來訪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舉行會談。雙方圍繞落實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就中美經貿關係和共同關心的經貿問題進行了理性、坦誠、建設性的溝通。雙方近4個半小時的深入交談,資訊量很大。
8月28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京與來訪的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舉行會談。圖源央視新聞
此次會談中,中美兩國達成了多項重要成果。中美雙方將成立一個工作組,由兩國副部長級和司局級的政府官員組成,並有企業代表參加,以尋求解決具體商業問題的辦法。工作組將每年舉行兩次副部級會議。兩位部長同意經常性溝通,每年至少會見一次。
中美還啟動了出口管制資訊交流機制,作為解釋各自出口管制制度和改善溝通的機制。根據這一機制,中美雙方將按照各自法律,就出口管制資訊進行交流,8月29日這一機制將舉行首次會議。
在中美經貿合作仍面臨重重困境的大背景下,兩國能夠達成這樣的成果再次表明,雙方是可以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通過溝通解決具體關切的。這也表明,在經過了多年的野蠻打壓和破壞之後,美方也逐漸認識到中美經貿對各自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重要性。
雷蒙多此行成果好于預期?
作為近期第四位訪華的美國高官,與之前布林肯、耶倫等美國高官的訪華相比,雷蒙多訪華的關注度較高,總體氛圍更為寬鬆,成果也更為具體,延續了中美關係整體“穩中有升”的緩和態勢,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高層訪華畫了一個比較務實的句號。
資料圖: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
雷蒙多訪華總體較為積極的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雷蒙多的經歷使其對華更為務實。與布林肯、耶倫不同,雷蒙多創辦過公司,擔任過州長,能夠更為理性地從企業和地方兩個角度審視中美關係,理解中美經貿關係的重要性和互補性。
其次,雷蒙多負責的領域對華更具有合作屬性。布林肯作為國務卿,負責的是外交與政治領域;耶倫作為財政部長,負責的是貨幣與金融領域;雷蒙多作為商務部長,負責的是貿易與投資領域。當前中美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這是中美關係中相互依存度最大的兩個領域,共同利益也最為廣泛。近7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是中美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最後,與拜登政府對華策略調整有關。此前美國對華政策以“競爭加對抗”為導向,拜登政府遭遇了中國對美強有力的外交鬥爭,也不出意外見證了中美關係的相對低潮。拜登政府深刻意識到單邊難以定義雙邊關係,對抗無法獲得預期成果,因此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華策略。在貿易和投資領域,最為典型的是放棄了“脫鉤”的説法,轉而強調對華經貿“去風險”。在拜登政府對華外交調整下,雷蒙多對華訪問也有了更大的彈性。
總體而言,以雷蒙多訪華作為此輪美國高官連續訪華的壓軸之行,中美關係基本走出了年初“無人飛艇”事件造成的巨大陷阱,回到了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所確定的正軌。但是,中美關係仍面臨重大挑戰。即便不討論如何應對中美關係長期存在的系統性、結構性和制度性的差異乃至對抗因素,僅僅從雙邊關係改善的角度來説,一個最為現實的挑戰是2023年的緩和態勢如何延續到2024年?美國數位高官對華訪問,以及中國官員可能對美回訪,將會推動今年中美高層交往繼續保持相當的熱度。
中美加強對話合作才是正道
中美高級官員近來互動增多,受到各方關注。與此同時,美國一些政界、商界和學界人士呼籲兩國保持接觸溝通,警告惡性競爭只會損害兩國和世界利益,強調對話合作才是發展兩國關係的正確選擇。
資料圖:中國國旗和美國國旗。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儘管長期以來被視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近幾年來中美經貿關係面臨很多挑戰,華盛頓不斷推出各種政策措施對中美貿易和投資進行限制與破壞。例如,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飽受美國單邊制裁的高科技領域進口額銳減,凸顯美國貿易政策給中美經貿關係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隨著雷蒙多訪華,美方釋放了看起來相當矛盾的信號。
一方面,美國仍在不斷出臺新政策限制中美高科技領域合作。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限制美國主體投資中國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資訊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是美國對華推行所謂“去風險”的最新動作,除了將進一步遏制美國對華高科技領域投資,也可能對其他領域對華投資帶來寒蟬效應。就在雷蒙多訪華行程公佈後,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邁克·加拉格爾便跳出刷存在感,聲稱“雷蒙多應公開澄清,美國的出口管制不容談判”。
另一方面,美國又向中國傳遞出一定的示好信號。就在美國商務部正式宣佈雷蒙多訪華消息的同一天,美國政府將27個中國實體從“未經驗證清單”剔除,這被廣泛視為美國向中國表現善意的一個姿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近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此舉“表明雙方是可以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通過溝通解決具體關切的”。
美方釋放的矛盾信號,凸顯了美國對華經貿政策進退維谷的局面。對一些美國政客而言,不斷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已成為他們撈取個人政治私利的“不二法門”。在他們的綁架下,美國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不斷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近來甚至大肆炒作中國對美搞所謂“間諜冰箱”“間諜起重機”“間諜農田”等極端荒謬的言論,反映出美國對華遏制打壓的扭曲和狹隘心態。但無論這些美國政客如何想大搞“脫鉤斷鏈”“去風險”,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對美國來説,中國仍是重要的市場和貿易夥伴。美國商界人士對此看得尤其清楚,跨國企業高管今年接踵訪華,並且紛紛發聲希望美國政府解除對華關稅和貿易限制措施。
美聯社報道説,雷蒙多稱她希望此行能找到“可採取行動的具體步驟,以推動我們的商業關係向前發展”。如果美方真有誠意推動雙邊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就應當擺脫“既要壞事做絕,又要好處佔盡”的心態,放棄“説一套、做一套”的兩面派作風。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開展經貿合作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美方應同中方相向而行,拉長合作清單、縮短負面清單,共同為穩定中美關係作出努力。
綜合自中新網、新華網、環球時報、海外網等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