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重溯一段珍貴的兩岸記憶——兩岸新媒體人在滇西抗日紀念館緬懷中國遠征軍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3-09-03 08:29:34

“重”篇配圖  

圖為兩岸新媒體人在滇西抗戰紀念館緬懷中國遠征軍。(攝影 李昕)

  華夏經緯網9月3日訊:(記者 李昕)來到滇西,來到騰衝,就不可不來滇西抗戰紀念館,這座為了紀念1944年收復騰衝的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而修建的紀念館和墓園,凝聚和定格著一段珍貴的兩岸記憶和民族史話。

  “在滇西紀念館,光是走到大門口就讓我非常震撼,三面墻上面通通挂著當時中國遠征軍在邊境作戰時候留下來的頭盔,聽解説員介紹,這些頭盔不只有中國軍人,還有日本的、美國軍人的,通通都挂上去。當時我就在想,每一個頭盔就代表一個故事,每個頭盔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曾經翹首企盼著他們的歸來……”

  “我覺得這個設計真的很震撼,馬上將人拉回那個歷史現場,讓人對戰爭無差別的殘酷感同身受。”台灣東森新聞雲新媒體記者任以芳對記者這樣表述。

  9月2日下午,“坐上動車看邊關 探尋歷史話發展”——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來到位於雲南保山騰衝市的滇西抗戰紀念館與國殤墓園,一起追懷遠征軍記憶,探尋兩岸共同的歷史聯結。

  滇西抗戰紀念館坐落于國殤墓園東側,佔地面積14677平方米,建築面積9492平方米,陳展面積6000平方米,全面真實展示滇緬印抗戰史實。

  而國殤墓園佔地面積37884平方米,園內遍佈蒼松翠柏,環境幽靜,莊嚴肅穆,矗立有3346塊騰衝戰役陣亡將士及19名盟軍將士墓碑,也刻錄有蔣中正、于右任、李根源、衛立煌、霍揆彰等軍事將領及地方愛國人士的題額悼詞等。

  “其實在台灣,我小時候念的還是沒有‘教改’的教科書,但是印象也沒有提到中國遠征軍,即使提到也可能就是一筆帶過,所以我真的是後來長大後自己有興趣翻閱一些史料,才對這些史實有了些許了解。今天在這裡看到蠻多珍貴的文物,讓我對這段歷史在心裏有了更為清晰的輪廓。”

  墓園裏不時閃現的“青天白日”標誌,也讓任以芳印像深刻,“覺得大陸政府在歷史文物保護上面,對於過去可能國民黨在打仗這一塊的事跡,也毫不避諱地保留下來,這也是讓我很震撼和感動的地方。”

  騰衝國殤墓園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強烈的感召力、震撼力,在海峽兩岸廣有影響,成為兩岸同胞心理溝通和感情融合的橋梁,2014年被授于“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稱號。

  在國殤館看到眾多先賢烈士,台灣海峽新聞網記者宋和修內心也是激蕩不已,“抗戰期間,中華民族的團結性是表露無遺的。我覺得不管全球局勢怎麼變化,這種民族情懷跟團結精神都應該存在和堅持。”

  在抗戰歲月裏是遠征軍的先賢先烈,爭取到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跟榮光,才能讓後世開出這樣的太平盛世。“歷史是不能被遺忘的,身為中華兒女的一員,民族的團結是一定要的!肯定要的!必須要的!”

  看到美國飛虎隊援助滇西抗日的詳實史料和珍貴文物,台灣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副主任藍孝威感慨良多。

  “在今天,時隔幾十年來回顧當時美國飛虎隊協助中國遠征軍抗擊日軍這樣的歷史,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台海局勢。因為有著當年的民族合力四海同心,最終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那麼以歷史來印照現實,我覺得對兩岸中國人如何處理台海局勢,也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

  “特別是對現在的台灣青年,真的有必要了解這樣的歷史,才能更深刻認識到和平的可貴,才能避免在當下的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抉擇。”藍孝威最後説。(完)



責任編輯:胡光曲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