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考古專家:發達旱作農業經濟推動夏家店下層文化崛起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考古發現      2023-09-04 09:27:14

  中新網內蒙古敖漢9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十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及北方旱作農業與早期青銅文明學術研討會9月2日至3日在“世界小米之鄉”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研究員在會上提出,伴隨著西遼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的建立,該區域旱作農業系統歷經孕育、形成、發展、成熟、過渡、鼎盛六個階段,以發達的旱作農業經濟為基礎,推動距今4000-3500年夏家店下層文化崛起,成為中國東北地區早期青銅時代一支強勢的考古學文化。

  劉國祥研究員在第十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上作《旱作農業背景下的西遼河流域早期青銅文明》主題發言。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劉國祥研究員目前正率隊在敖漢西大梁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研究工作,他介紹説,夏家店下層文化是東北地區早期青銅時代一支強勢的考古學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遺址的發現、發掘而命名,一般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年代大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至早商時期。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評價稱,四千年前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社會則是相當成熟的獨霸一方的方國,是曾盛極一時、能與夏王國為伍的大國。

  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系統發展歷程與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具體關係包括:小河西文化(距今8500年以遠),旱作農業系統孕育期;興隆洼文化(距今8200-7200年),旱作農業系統形成期;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旱作農業系統發展期;紅山文化中晚期(距今6000-5000年),旱作農業系統成熟期;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旱作農業系統過渡期;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000-3500年),旱作農業系統鼎盛期。

  劉國祥指出,夏家店下層文化農業經濟發達,成為承載其文化崛起和發展的雄厚基礎。 考古研究發現,敖漢興隆溝遺址第三地點、三座店、二道井子等遺址均發現大量的植物遺存,其中栽培穀物,尤其是粟、黍佔據絕對優勢。結合植物、動物考古證據與生産工具分析,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經濟形態是以粟作農業經濟為主,以家畜飼養業作為重要的輔助性取食手段。同時,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有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的農業生産工具, 眾多專門用於農業生産的工具在遺址中共出,表明當時人們從事的是一種精耕細作、分工明確的農業經濟。

  在發達旱作農業的支援下,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數量劇增、分佈密集、堆積及埋藏深度增加;聚落成群、成組出現,群組內一般有大型或中心聚落,聚落等級分化明顯。同時,文化面貌發生重大變化,手工業發展水準極大提高,並與中原地區二里頭文化、商文化,西北地區石峁文化存在密切交流。

  劉國祥表示,以此為基礎,夏家店下層文化成為當時中國東北發展水準最高並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西遼河流域這一時期進入高級文明社會,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據了解,西遼河流域敖漢興隆溝遺址出土的經過人工栽培的粟、黍的籽粒距今已有80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粟、黍的栽培遺存,實證敖漢是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地。結合定居村落的出現以及成熟的掘土、穀物加工工具的製作和使用,證實敖漢旱作農業系統8000年前已經形成。 2012年9月,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命名為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