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岸媒體人探訪和順古鎮:挖掘邊錘小鎮的人文“寶藏”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3-09-05 08:45:51

華夏經緯網9月4日訊:(記者 李昕)你可能很難想像,一個史稱蠻夷的邊錘小鎮,如何就成了人文薈萃的“書禮之地”?

9月4日,“坐上動車看邊關 探尋歷史話發展”——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走進位於雲南騰衝的和順古鎮,帶你一起眼見為實!

圖為和順圖書館。(攝影 李昕)

進入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有“中國最大鄉村圖書館”之稱的和順圖書館。據圖書館寸宇館長介紹,目前館內藏書13萬餘冊,有幾萬冊的古本木刻線裝書,及二十世紀初期民國讀物,其中不乏全國難得一見的孤本善本。

這樣的村級圖書館可謂絕無僅有,讓現場的兩岸媒體人驚嘆不已。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獨特奇觀,源於和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積澱。

和順,自古便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馬幫重鎮,千年絲路和茶馬古道帶動了大批當地人結伴“走夷方”,促進了漢文化與馬幫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異域文化的融合。

可能正是這樣交融孕育、兼收並蓄的文化,成就了和順人的昌隆興盛。明清兩代,這個邊境小鎮出過400多名進士、秀才,其中不乏良才名臣。

數百年來,和順人經營四方,一旦家業興盛,必不忘回饋家鄉,或捐資興學或修橋補路。和順圖書館,就是1924年由華僑集資興建。為了發展家鄉教育,他們購置了大量書籍,充盈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初期騰衝尚未通車,與內地交往必須依靠古道驛站維繫。因此,圖書館在緬甸曼德勒設了經理處,負責書報訂購。和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從上海直接寄送報刊的速度反而比不上經由緬甸轉運來得快,使和順一度成為滇西,乃至我國西南的一個資訊集散地。

兩岸媒體人在和順圖書館採訪寸宇館長。(攝影 李昕)

因為有了這樣的歷史積澱,成就了這個“建館歷史最長、藏書最豐富”的鄉村級圖書館,“中國現在平均60萬人共用一個圖書館,但是在和順卻是幾千鎮民就能共用一個。”

據寸宇館長介紹,目前圖書館兼具“文物保護、文化宣傳、文旅推介”等多種功能于一身,在推進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繼續發光發熱。

談及圖書館與台灣的淵源故事,寸宇館長提到,“圖書館的第一台傳真機,就是由一個祖籍和順的台灣人士捐贈。”

可見,兩岸和順人自古傳承的家國情懷,並不能因為短暫的割據而黯淡,只會隨著歲月的洗禮而更加熠熠生輝。

另據騰衝市僑聯主席李建華介紹,古鎮歷經600年歲月沉澱,和順鄉親的足跡除集中緬甸等東南亞外也遍佈世界各地,“其中更是不乏定居台灣者”,僅一個村落就有10余戶之多。

“每到和順有重大慶典之時,我們都會請這些台灣的和順鄉親回到家鄉。”

走過大陸很多鄉鎮的台灣自媒體達人張婉,被和順村民們自動自發熱衷在館內讀書的情景打動。

台灣東森新聞雲新媒體記者任以芳則對記者表示,“今天機會難得,可以了解到圖書館有那麼多的典藏書籍,雖然礙于規定沒法近距離觀賞、拍攝那些傳説中的乾隆刻版的善本,但是仍然不虛此行。”

除了人文“寶藏”,和順古鎮的風光同樣令人稱道。

整個古鎮錯落有致的遍佈明清傳統建築樣式,顯示出和順鼎盛之家的氣派,同時也不乏西式建築的點綴,及南亞建築的風格元素,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僑鄉風格。

美麗的和順古鎮。(攝影 李昕)

漫步其中,猶如走入歲月的華年,可以感受到安靜而悠長的時光迴響。

可能是過於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夠讓人迷醉。“走在石板路上,感到非常的放鬆,就想到大陸有一部電視劇叫去有風的地方,裏面的女主角毅然辭掉工作,跑來昆明生活。看著古鎮風光,就突然想到那個劇情,真的會産生不想回現實生活了的想法。”任以芳對記者説。

而在99年出生的台灣自媒體美女彭翊如眼裏,和順古鎮便如這裡特産的松花糕一樣,“在淡淡甜中,有著松花一樣雋永綿長的味道”。

和順很大,裏面有很多名人故居、歷史遺跡,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打個比方,有些地方可能像可樂,喝一口就上頭;但和順就像一杯紅酒,需要慢慢地品。這是可以一來再來的地方,而且相信每次來,都會找到不同的感受。”

台灣自媒體美女彭翊如。(攝影 李昕)

在和順古鎮裏,她也是第一次在現場看人賭石,“以前只是在媒體上耳聞,這次是親身經歷新奇、刺激的體驗,相信會一生難忘。”

另外,古鎮裏的文創産品,更是讓她愛不釋手,“大陸的文創産品,現在設計的非常好,體現了深厚的文化特色”。

“有花香自來”,張婉柔一邊漫遊古鎮,一邊把拍攝的圖片和文字,即時分享到自己YouTube、Instagram的帳號上,馬上就有島內網友在下面留言表示,“好美,這個地方我可以來”。

“把這裡的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元素,透過鏡頭的語言帶給大家,我覺得非常開心。我希望做一顆小小的種子,讓兩岸可以更多一些對彼此的了解。哪怕只影響一個人,那一傳十,十傳百,這樣的作用是可能實現的。”

“我理解和順,就是‘太平和順’,體現著大家對現世的期許,相信也會是兩岸的未來。”張婉説。(完)


“坐上動車開邊關 探尋歷史話發展”——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正式啟動

一段珍貴的兩岸記憶——兩岸新媒體人在滇西紀念館緬懷中國遠征軍

兩岸媒體團“熱”探騰衝:台灣網紅為何為熱海溫泉瘋狂“打CALL”?


責任編輯:徐亞旻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