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媒體人心聲:松山硝煙倣如昨日,這是一段絕不容忘卻的記憶!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3-09-06 08:51:40

圖片1

圖為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探訪松山戰役遺址。(攝影 李昕)

華夏經緯網9月6日訊:(記者 李昕)儘管,時間轉輪已經搖過了近八十個春秋,但遍佈松山的地堡戰壕,以及纍纍彈坑,仍然讓人怵目心驚!

9月5日,“坐上動車看邊關 探尋歷史話發展”——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走進位於雲南騰衝龍陵縣臘動鄉的大松山,探訪松山戰役遺址及松山戰役紀念碑,一起緬懷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英勇犧牲的將士先烈。

松山是滇緬公路要塞,是關係遠征軍補給運輸生死悠關的咽喉重地,因而奪下松山的這場戰役,被視為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的最重要轉折,它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然而這場勝利的背後,卻是中國遠征軍以毫不畏死的精神,付出了敵我1:7傷亡比的慘痛代價,才艱難取得的。

為了紀念松山戰役,2013年龍陵縣在遺址對面修建了松山戰役紀念碑,以及中國遠征軍雕塑群。雕塑群分為將軍、娃娃兵、女兵等12個方陣,其中老兵方陣,是嚴格按照倖存老兵60年多後的面貌雕刻而成。以寄託對中國遠征軍的哀思,讓後輩銘記這段悲壯的血淚歷史。

看到娃娃兵方陣,台灣自媒體人“寒國人”在這裡久久徘徊心潮澎湃,“只有來到這裡,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悲愴之感,國家積弱之下是怎樣的無奈,才會讓這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的孩子們也走上戰場,直面敵軍的炮火。所以也更加意識到國家的崛起是多麼的重要,兩岸必須團結在一起,不再受西方殖民勢力左右, 我們的下一代才不會再出現像娃娃兵這樣的悲劇。”

而作為主戰場的松山戰役舊址,至今仍然保存了諸多戰爭遺跡。兩岸媒體團看到,日軍于當年修築的各種地堡、掩體、交通壕、炸彈落坑、防空洞、地道、戰壕等遍山皆是;中國遠征軍轟炸松山主峰的彈坑,以及為炸毀松山主堡挖掘的地道和3噸TNT炸藥炸毀敵堡留下的落坑,仍然清晰可辨。

看到這些遺跡,台灣海峽新聞網記者宋和修表示,“今天親臨遺跡現場,這些先賢先烈的慘烈戰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讓人感到無比的傷感和心痛。遺憾的是,以前台灣也有很多抗戰相關的影視和文學作品,但是現在因為特定的引導和控制,真的越來越難以見到了。”

“但是像松山戰役一樣,這些歷史是兩岸共同記憶,這是不可磨滅的,是一定要正視的。至少要有這樣的記錄,可以讓年輕人去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歷史事件,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為什麼會有松山戰役的遺址出現在這邊?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是什麼?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後代,作為中華兒女,絕對不容忘記的!”

台灣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副主任藍孝威對記者表示,“為了保家衛國而悍不畏死,中國人從來不乏這種民族精神,松山戰役對西方勢力也具有警示和借鑒的作用。我們看到松山戰役中,中國軍人傷亡慘重,日軍也幾乎被全殲。因而我覺得不論是對殖民入侵者,還是對於抗擊侵略的一方,戰爭裏沒有贏家,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的就不要選擇戰爭。”

“而現在島內的某些人為了個人的政治私利,盲目追隨美日,大肆購買武器彈藥,從未顧念民眾之安危,這種對生命的陌視和輕佻的態度,遲早會被看透!我們也相信,兩岸統一的未來已然在路上!”(完)


“坐上動車開邊關 探尋歷史話發展”——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正式啟動

一段珍貴的兩岸記憶——兩岸新媒體人在滇西紀念館緬懷中國遠征軍

兩岸媒體團“熱”探騰衝:台灣網紅為何為熱海溫泉瘋狂“打CALL”?

兩岸媒體人探訪和順古鎮:挖掘邊錘小鎮的人文“寶藏”


責任編輯:徐亞旻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