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幸福邊關,情結兩岸——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側記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3-09-08 08:49:50

圖片1

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團在瑞麗口岸合影。

華夏經緯網9月8日訊:(記者 李昕)民族和諧的生態畫卷;古今“絲路”的綿延發展;滇西湎北抗戰的波瀾壯闊;翡翠邊貿的神秘繁榮;非遺文化的生息繁衍……多民族風情在這裡融合發酵,中緬異域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這是幾天來兩岸新媒體人眼中收穫的七彩雲南。

9月1日至7日,“坐上動車看邊關 探尋歷史話發展”——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深入探訪雲南保山、騰衝、龍陵、瑞麗、芒市等地,共同見證邊疆民族地區沿邊開放、鄉村振興等建設成果,感受七彩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及非遺傳承,一起追懷遠征軍記憶,探尋兩岸共同的歷史聯結。來自中華衛視、中國時報、東森新媒體等台灣媒體記者,及若干台灣自媒體達人紛紛表示,行程之後也要繼續用多種方式向台灣同胞介紹七彩雲南,讓更多人了解在祖國西南邊陲正在發生的悄然蝶變。

破解民族村寨的“幸福秘碼”

3日,在位於雲南保山騰衝清水鎮的司莫拉村寨,兩岸媒體人一起走入佤族民家,深入了解當地脫貧奔小康的“幸福秘碼”。司莫拉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曆史的佤族聚居古村落,佤族話裏意為“幸福的地方”,然而實際上僅僅幾年前這裡還是當地的最貧困村。在政府引導下,昔日的貧困村寨如今已“變身”國家AAAA級景區,大力發展“農旅聯姻、三産融合”。

司莫拉建立了幸福佤鄉旅遊專業合作社,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每個村民都是股東,連續三年實現分紅。據村委會主任趙家清介紹,“2022年司莫拉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9000元。”兩岸媒體人行走村中,一邊吃著佤族特有的糍粑,一邊聽著激昂的木鼓之聲,感受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看到村裏隨處可見的“幸福”字樣,台灣媒體人紛紛表示,切實感受到了村民身上幸福的光輝。

圖片2

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團在德昂族出冬瓜村合影。

6日,兩岸新媒體人的腳步來到德宏州芒市三台山鄉的出冬瓜村。三台山鄉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而青山環抱的出冬瓜村,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是全國最古老的德昂族寨子,保存相對完好的德昂族文化元素隨處可見。

記者了解到,在鄉村振興的政策春風下,這個原來隱在山中的“寶藏”村寨煥出了勃勃生機,走出了一條“鄉村文旅+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近年來東西部協作的滬滇幫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等項目,相繼落地在出冬瓜村。據三台山鄉長包旭強介紹,“光出冬瓜村用於整修道路,及整頓村容村貌的撥款,就達到了5000萬元。”

另外,針對德昂族非遺載體眾多,且保存完整的特點,政府出面積極申報各級非遺傳承,德昂族的“酸茶”、“水鼓舞”等非遺文化逐漸受到關注。“現在出冬瓜村成功申報了兩位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補貼萬元。”

品著這裡特有的酸茶,台灣媒體人們似乎從這“久久回甘”的回味中,體會到這些佤族鄉親當下新生活中的甜蜜滋味……

見證包容、開放的邊關活力

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戰略機遇,在騰衝、瑞麗這樣的邊境城市,也不乏台胞台商的身影,“乎殼咖啡”品牌負責人林銘達就是其中之一。2日,兩岸媒體團在騰衝新寨村見到了這位台商。

“新寨村恰好處於出精品咖啡的黃金緯度,所以也成為我們種植咖啡的首選地。”目前他先後在騰衝承包了3000余畝地,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合作,採用“村委會+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方式,推廣種植鐵皮卡、波邦等優質品種,全村咖啡種植良種覆蓋率達98%。“咖啡樹三年成果,雖然現在還沒到收穫期,但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媒體團驅車來到距離瑞麗市區約10公里處、中緬邊境71號界碑旁的“一寨兩國”。這個傣族村寨,被國境線一分為二。坐在中方銀井寨溝渠邊的鞦韆上,稍一用力就在空中蕩到了緬甸,已經67歲的台灣資深媒體人黃阿原,也忍不住隨著鞦韆的起落激動大呼,“我出國了,我又回國了~我出國了,我又回國了!”

圖片3

邊界外的牽手,台灣自媒體達人張婉柔與知名音樂人陳宏銘在中緬國界欄杆處合影。

“一寨兩國”的邊境亞熱帶風光和濃郁的異域風情,讓兩岸媒體人們留連忘返,在一井兩國、一屋兩國、一院兩國等處紛紛打卡留念。“看到了包括金色的緬寺、佛塔等等很多異國風情建築,然後再低頭看到水溝、竹籬這樣的兩國分界,才驚覺自己腳下踩的其實還是祖國的領土。”台灣自媒體美女張婉柔這樣描述她的新奇感受。

而台灣自媒體人“寒國人”則大力點讚瑞麗街頭的中緬胞波24小時智慧圖書館(注:中緬胞波圖書館,又名國門書社,胞波是緬語親戚的音譯,現在成為中緬人民間的親切稱呼)。“沒想到在瑞麗這麼遙遠的城市,看到這麼功能齊全的自助圖書館,而且不是只給大陸同胞們使用,還提供給來自緬甸的朋友使用,我覺得這體現了中國人的大國氣度,和中緬間的胞波情深。”

在瑞麗口岸(姐告國門),媒體團看到很多邊民在排隊過關,關口內外車水馬龍。“剛剛很明顯有幾個騎小電驢是來自東南亞的,可以看出疫情之後隨著邊境的整體開放,邊境的人流也慢慢的回來,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畫面。”“寒國人”表示。

台灣東森新媒體資深記者任以芳,特意採訪了從緬方出關的人,“了解到中緬很多邊民會進進出出,做些小生意,剛好也有一個帶小孩的緬人媽媽過關來找工作,説在緬甸大概一天工資只有20塊錢人民幣,但是來到大陸這邊打工可以有50塊錢到100之間的收入。我覺得很不錯,證明邊貿或是勞工交流,促進了兩邊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每到一地都要用無人機飛一飛的“寒國人”表示,“沒想到像騰衝、瑞麗這樣的邊境城市,可能只是五線或六線的小城,城市規劃和綠化都做的這麼好,我希望把這些訊息,帶給更多台灣朋友。”

于昔日抗戰風雷中聽兩岸呼聲

從騰衝的國殤墓園,到龍陵的松山戰役遺址,再到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的行程猶如“拼圖”一樣,一步一步拼出一幅“全民族抗戰”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的歷史畫卷。

南洋機工抗日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以南洋機工抗戰為主題的紀念館,用以紀念抗日戰爭期間響應祖國召喚,從南洋回來在滇緬公路上搶運物資的3200多名南僑機工而設立。展現了南僑機工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命運緊緊相連的愛國主義精神。

“可以看到當民族處於危亡之際,那中國人不管身處國內還是南洋或是台灣,都會放下身家性命,義無反顧共赴國難。那種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令人震撼和動容。”台灣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副主任藍孝威表示。

圖片4

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團參訪南洋機工抗日紀念館。

“其實台灣也有很多像邱逢甲一樣的抗日誌士,渡過台灣海峽來大陸這邊投身抗日。刻意回避這些史實,對這些人的後代是不公平的。改寫教科書更相當於是把自己的根完全斬斷,對當下的台灣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史觀和兩岸觀都非常不利,所以我覺得媒體有責任將真相講出來。”

台灣資深媒體人,世新大學教授劉玉林表示,“以往會認為一個國家的大業,可能主要是靠自己的國人來完成,而實際上也要靠很多沒有生活在本土的愛國志士的參與。當年南洋機工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修建起抗戰大動脈一樣的滇緬公路。我們會不由想像,生活在現代和平年代的人,是否還具備這種直面死亡的勇氣。台灣年輕人也非常有了解這些歷史的必要。”

“而且有一點是肯定的,身為中國人,那麼不管生活在哪,我們的中國心是一致的,同文同種也有著同樣的信念,相信最終也會走到一起來。”劉玉林表示。(完)


相關連結

“坐上動車開邊關 探尋歷史話發展”——兩岸新媒體人滇西行聯合採訪活動正式啟動

一段珍貴的兩岸記憶——兩岸新媒體人在滇西紀念館緬懷中國遠征軍

兩岸媒體團“熱”探騰衝:台灣網紅為何為熱海溫泉瘋狂“打CALL”?

兩岸媒體人探訪和順古鎮:挖掘邊錘小鎮的人文“寶藏”

台灣媒體人心聲:松山硝煙倣如昨日,這是一段絕不容忘卻的記憶!


責任編輯:徐亞旻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