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印尼小夥將國粹藝術帶到廣西 架起中印文化交流橋梁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交流      2023-09-11 10:50:53

  中新網南寧9月9日電 題:印尼小夥將國粹藝術帶到廣西 架起中印文化交流橋梁

  作者 韋佳秀

  “音樂無國界,我希望更多中國人了解甘美蘭,欣賞甘美蘭,讓甘美蘭成為印中兩國藝術交流的橋梁。”近日,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的印度尼西亞籍教師仁迪(Randy Geovani Putra)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在印度尼西亞語中,“甘美”(Gamel)原意為“敲擊”,與字尾“蘭”(an)合起來意思為“敲擊樂”。在印尼,幾乎每個正式的慶典都會有甘美蘭。作為印尼傳統的民間音樂,其歷史悠久,是最能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存在。

  2015年,仁迪來到廣西,在廣西師範大學攻讀學科教學(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因熟悉印尼傳統音樂,2018年畢業後,他成為廣西藝術學院一名專門教授甘美蘭課程的外籍教師,同時兼任該校甘美蘭樂團首席。

  近日,記者來到仁迪的課堂,課堂上不時響起一陣具有金屬質感的打擊樂,旋律空靈且歡快,充滿異域風情。“在我們國家,幾乎沒有兩支完全一樣的甘美蘭樂隊。受到地方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同區域的演繹風格各有特色,且每一支樂隊的樂器構成也有差異。”仁迪説,他教授的甘美蘭屬於印尼西爪哇的甘美蘭音樂流派。

9月6日,仁迪在課堂上演奏甘美蘭。韋佳秀 攝

  為了傳播甘美蘭,仁迪曾帶領學院的甘美蘭樂團,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音樂周,赴江蘇南京、湖北武漢等地進行學術交流。

  在教學的過程中,仁迪萌生出將甘美蘭與中國傳統樂器結合演奏的想法。2021年,他將甘美蘭與中國的古箏、二胡等樂器結合,改編印尼西爪哇傳統歌曲《Sekar Manis》,並登上中國—東盟音樂周的舞臺進行表演。

  近年來,仁迪多次與學院教授、學生探討如何將甘美蘭與中國傳統樂器結合。仁迪稱,作為傳統民間音樂,甘美蘭主要靠口傳心授流傳下來,沒有形成樂譜。

  “我演奏一段甘美蘭,讓學生根據聽到的音階,對應到中國傳統樂器的音階,並記錄成樂譜。”仁迪説,想要將兩者結合,製作樂譜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要考慮兩國不同樂器的音色的契合度。因此,這項工作並不簡單。

  受到仁迪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甘美蘭,研究甘美蘭。在今年的暑期交流活動中,仁迪帶著一批學生,踏上印尼的土地,感受甘美蘭的獨特魅力。

  仁迪帶著學生來到印度尼西亞萬隆國立藝術文化學院,與該校師生交流;參觀當地博物館,觀賞印尼傳統樂器;在印尼一個王宮中,敲擊古老的甘美蘭樂器。“聽到古老的甘美蘭發出的聲音,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通過這個活動,我感到自己與它有了更深的連接。”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的學生楊柯説。

  為了讓學生更加喜愛甘美蘭,仁迪的授課風格輕鬆且充滿歡樂;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今年36歲的他跟學生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在他看來,自己是印中兩國藝術文化交流的“紐帶”,希望更多學生通過他了解印尼傳統藝術文化。

  與此同時,仁迪也在學生們的帶動下,深深愛上了廣西。今年是仁迪在廣西的第8年,當談及自己的生活狀態,他調侃道“早上吃桂林米粉,晚上吃螺螄粉”。(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