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岸媽祖宮廟聯手 促“媽祖信俗”活態傳承

華夏經緯網 > 台灣 > 文化休閒      2023-09-18 10:41:26

  中新社福建湄洲島9月17日電 題:兩岸媽祖宮廟聯手 促“媽祖信俗” 活態傳承

  作者 葉秋雲

  “台灣是媽祖信仰的密集區和重要傳承基地。”17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媽祖祭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名譽董事長林金榜,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佈。在兩岸媽祖宮廟引起熱議。

  《意見》指出,支援閩台媽祖宮廟聯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共用保護成果。推進兩岸閩南紅磚建築、媽祖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

  西元960年,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誕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以其扶危濟困、救助海難的傳説聞名於世。千百年來,媽祖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非遺”。

  台灣台南三郊鎮港海安宮委員施智坤表示,兩岸可以地方信仰、地方民俗為切入點,共同保護和傳承“媽祖信俗”。

  據施智坤介紹,海安宮建於清代,位於當時的台灣府城五條港旁。五條港是台灣府城最熱鬧的港口,與廈門港聯繫密切,其信仰及民俗文化與廈門一樣。因此,海安宮與位於廈門沙坡尾的朝宗宮之間經常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提及與台灣台南宮廟的淵源,廈門市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表示,朝宗宮與台南宮廟來往密切,緣起于明末清初。清康乾期間的百年間,廈門港與台南鹿耳門港是官方指定的兩岸唯一對渡口岸,所有赴臺官員、商賈、民眾都在朝宗宮拜謁媽祖之後,登船啟航赴臺。從台灣返回也有相應的禮儀。

  林招治告訴記者,《意見》中對媽祖文化著墨較多,可見其重要性。朝宗宮將發揮自身優勢,深入挖掘“兩岸唯一渡口”歷史淵源文化、繼續做好兩岸共同的人生禮俗“七娘媽生做十六歲”(含“拜契”),開展兩岸信俗祭典儀式、陣頭文化交流等。

8月22日,海內外青少年在廈門市朝宗宮體驗閩南版成年禮——“七娘媽生做十六歲”。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施智坤坦言,借由兩岸的交流,能夠讓下一代進一步了解先民渡臺帶來的神明民俗文化播遷歷史。

  來自台灣的湄洲媽祖祖廟義工王淑華表示,媽祖文化已成為維繫兩岸親情的精神紐帶。當下,她正與丈夫饒瑞和籌備2023年海峽兩岸同胞護駕湄洲媽祖金身巡安莆田活動。

  王淑華告訴記者,當義工的這三年間,她和丈夫似乎充當起“信使”的角色,把台灣的陣頭文化和美食文化帶到了湄洲。“兩岸互通有無,才能進一步豐富媽祖信俗文化。”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以“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保護工作漸趨規範。2023年5月,由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制定的《媽祖祭典》團體標準正式發佈。

  林金榜表示,《媽祖祭典》團體標準的發佈標誌著祭典步入標準化新階段,將進一步發揮湄洲媽祖祖廟在媽祖文化傳播事業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媽祖文化活態保存、傳承、傳播和發展。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目前,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媽祖宮廟有1萬多座,遍佈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媽祖信眾3億多人。在台灣,自大陸分香的媽祖宮廟超過3000座,媽祖信眾達1600多萬人。每年,台灣的媽祖宮廟都會恭請分靈媽祖回到“媽祖故里”湄洲島尋根溯源、謁祖進香。

  “湄洲媽祖祖廟一直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媽祖文化為‘心橋’,持續擴大對臺文化交流,增進兩岸民間往來和民心相融。”林金榜説。


責任編輯:左秋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