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深化青年交流 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3-09-18 11:34:36

深度分析1

第六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于9月14日至17日在浙江杭州、湖州等地舉行,9月15日在杭州舉辦論壇開幕會暨主論壇。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應邀出席,兩岸有關方面嘉賓、各界青年代表等約500人參加論壇活動。此次活動以“同心合力迎亞運,攜手共繪新藍圖”為主題,將兩岸青年交流與杭州亞運會緊密結合,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又一喜事、盛事,對促進兩岸青年交流進一步走深、走實,持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作用。

9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六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致賀信。習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為兩岸青年交流交心、互學互鑒提供了重要平臺。希望更多兩岸青年通過論壇成為同心同行、攜手打拼的好朋友好夥伴,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不斷貢獻青春力量。他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夙願。兩岸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我們歡迎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希望兩岸青年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維護國家統一,勇擔時代重任,堅定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道路,把兩岸關係發展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兩岸中國人手中。

習總書記的賀信充分反映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兩岸青年一代成長進步的關愛關懷,對兩岸青年交流的高度重視,對兩岸青年攜手合作,共促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寄予的殷切希望。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歷經六屆的發展,為兩岸青年一代搭建對話溝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結出交流合作的纍纍碩果,這反映出大陸高度重視並持續推進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反映出兩岸青年渴望交流與合作,渴望加深彼此情感,擴大共識,共創美好發展未來的強烈心聲。

一、深化青年交流有助於在兩岸間樹立正確的國家認同與歷史認同。當前,民進黨當局為謀求政治利益,贏得2024選舉,不擇手段地推動“台獨”,在島內大肆推動“教育台獨”“文化台獨”及一系列“去中國化”等,對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青少年一代進行“政治洗腦”,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台灣民眾身份認同出現嚴重偏差,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為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被嚴重扭曲甚至抹殺,這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造成嚴重的歷史、文化、思想、情感等諸多障礙,為祖國統一大業埋下了巨大隱患。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大陸始終以極大的誠意與善意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為台灣青年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多方便條件,搭建更寬廣的舞臺。兩岸青年在交流中彼此認同,在合作中增進感情,在奮鬥中共同書寫兩岸一家親的生動故事。與此同時,台灣青年將他們在大陸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與自己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分享,能夠有效化解島內民眾對大陸的錯誤認知,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不斷夯實祖國統一的民意基礎。

二、兩岸青年交流能夠為兩岸融合發展與祖國統一注入青春活力。青年人是思維活躍、情感豐富、可塑性最強的族群。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發展,大陸流行的新文化、新潮流為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所接受和青睞,台灣年輕人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吸收、接納大陸的文化,包括中華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流行文化等等。另一方面,兩岸青年一代通過各種交流平臺,面對面開展對話交流,近距離感受彼此傳遞的青春氣息與青春力量,能夠進一步取長補短,擴大共識、凝聚力量,從而逐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台灣青年對兩岸交流與合作越來越持正面看法,能夠以更加積極、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兩岸融合發展和祖國統一,對於正確引導台灣民意能夠起到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三、深化兩岸青年交流能夠為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開闢更加光明的前景。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海峽兩岸是命運共同體,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是兩岸青年一代大展宏圖,實現人生理想與價值的舞臺。兩岸青年既是深化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先鋒隊又是主力軍,他們在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肩負起更多歷史使命。更為重要的是,青年一代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烈,能夠與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無縫對接,在兩岸經濟、文化、科技及教育等多領域都有廣闊的合作發展空間。因此,充分激發兩岸青年一代的開拓力、創造力與凝聚力,是當前和未來兩岸青年交流的重點所在。包括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在內的交流平臺,更應在這方面多出點子、多下功夫、深耕細作,為兩岸青年一代的交流合作、成長進步開闢更多發展空間與機遇。

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儘管兩岸關係在發展進程中會遇到各種艱難和坎坷,但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兩岸青年一代理應把握好難得的歷史機遇,深化交流,擴大共識,增進合作,為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文清 特約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