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景邁山申遺成功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花落中國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3-09-19 11:56:12

雲霧繚繞下的景邁山古茶林

雲霧繚繞下的景邁山古茶林

【華夏經緯網綜合媒體報道】9月17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産。至此,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花落中國。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元10世紀,布朗族先民遷徙至景邁山,發現和認識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後續來到的傣族等各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形成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景邁山古茶林航拍圖。 賈翔攝

景邁山古茶林航拍圖。賈翔攝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範。該景觀填補了《世界遺産名錄》中“茶”主題項目的空白,生動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傑出成就,彰顯了中國在世界茶葉起源、種植、貿易和茶文化傳播領域的主導地位。

景邁山古茶林的獨特貢獻更在於,它是傳統的“林下茶種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實物例證和典型代表,符合世界遺産普遍價值標準。千百年來,景邁山上各族群眾和諧相處,世代與茶共同繁衍、共同發展,生動展現了邊疆各族群眾認識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實踐,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示範。

正因其深厚歷史和獨特價值,“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一經申報即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大會的重視,進而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不僅是普洱、雲南的榮耀,也是中國的榮耀。此次申遺成功,不僅意味著它的獨特價值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肯定,也為世界活態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中國案例。隨著它的申遺成功,我國世界遺産數量增至57項,特別是作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不僅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更多在申遺路上不懈努力的地方與項目增添了信心。

景邁山上,茶香千年

景邁山是有名的普洱茶山,景邁山人世代與茶相伴。千百年來,人們精心養護著這片茶林,也由此獲得豐厚的饋贈。這也成為當地“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生動詮釋。

西元10世紀以來,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了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這裡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所謂林下茶種植技術,是在森林中間伐少量高大喬木栽種茶樹,喬木層—茶樹層—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為茶樹創造了理想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生長條件,同時利用自然生態系統防止病蟲害並提供天然養分,從而可持續地生産出高品質的有機茶葉。

被山林與茶園環繞的景邁山翁基村一景(無人機照片,9月17日攝)

被山林與茶園環繞的景邁山翁基村一景(無人機照片,9月17日攝)

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

在這些茶林中,時光仿佛靜止。作為遺産要素的5片古茶林,其規模在18世紀成形後基本穩定,古茶林生態系統和整體景觀也未有大的變化。先民留下的遺訓,今天仍在口口相傳——

“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難死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完;所以只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後代取用不盡,你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茶樹,一代傳給一代,決不能讓它遺失……”

在漫長的時光中,人與茶相伴、以茶為生。對自然的敬畏、與之共處的智慧,造就了景邁山“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盛景。

雲霧繚繞下的景邁山傳統村落

雲霧繚繞下的景邁山傳統村落

如今,景邁山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積達1180公頃,古茶樹數量超過120萬株,大多茶樹樹高2米至5米,較大的古茶樹接近12米。

當地1586戶6535人90%從事與茶産業相關的諸如種植、茶園維護、茶的製作、加工、儲藏及貿易等各方面工作,去年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約2萬元人民幣,遠遠超過所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準,這其中90%來自茶葉。

探訪景邁山各村寨,由茶延伸出的“茶經濟”業態極為豐富,茶生態遊、茶民俗遊、茶文化演出等特色項目每年吸引大量中外遊客。住在古樸的“幹欄式”吊腳樓裏的景邁山人,開設起茶葉專賣店、民宿、餐館和咖啡廳,家家戶戶都有本營業執照。

申遺喚醒民眾主人翁意識

77歲的蘇國文是雲南省級非遺項目“普洱祭茶祖習俗”的傳承人。2004年從瀾滄縣教育局退休後回到景邁山的芒景村,他一心投入到布朗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中。在他和村裏人共同努力下,2006年,芒景村恢復了布朗族傳統節日“山康茶祖節”“開門節”“關門節”……布朗族的“茶魂”理念,在逐步復蘇。

蘇國文始終認為,守住遺産一定要靠人,一是要辦好民族教育,一是加大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這也是他身體力行寫書的原因。

圖為景邁山茶農正在採摘茶葉。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圖為景邁山茶農正在採摘茶葉。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1984年出生的傣族茶農仙貢現在已是遠近知名的茶人,她不僅在2019年入圍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人”,2021年還被全國婦聯表彰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

對於仙貢和許多景邁山居民來説,他們至今仍留有一份沉重的記憶。早些年從古樹上辛苦採回來的茶葉,似乎並沒有更多的經濟價值。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2010年仙貢組建了景邁人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品牌+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茶農們不僅可以通過合作社拿到分紅,還可以就近在自家茶園務工。農戶負責種植,保障茶葉品質,合作社負責收購、銷售。這樣就擴大了普洱茶品牌影響力,增加了收入。到2022年底,景邁人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從最初的27人增加到229人,茶園面積達9000余畝,茶葉年産量200余噸,輻射帶動周邊近500戶農戶增收。

普洱景邁山當地民眾採茶。 譚春攝

普洱景邁山當地民眾採茶。 譚春攝

今年29歲的岩砍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在北京求學4年後又待了2年,思鄉心切的他得知景邁山申遺進入衝刺階段後於2018年返鄉,在翁基村開起了民宿、餐館和咖啡廳,還嘗試和團隊拍視頻宣介當地民族文化;剛在昆明讀完大學的葉香回鄉僅半年,作為景邁布朗公主茶廠負責人的小女兒,她打算今後通過網際網路,例如直播或短視頻來讓更多人認識景邁山。

“民眾才是文化遺産的真正主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表達了這一觀點。“保護和利用都不是最終目的,傳承才是,而且必須是活態傳承。要讓文化遺産美起來、活起來,這不是政府和文物部門的專利,而是億萬民眾共同的事業,每個人都有文化遺産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享用權。”

我國已擁有57項世界遺産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那麼,我國目前擁有多少項世界遺産?此次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又為什麼被稱為是文化景觀呢?

9月17日,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世界遺産數量增至57項。 國家文物局供圖

    9月17日,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世界遺産數量增至57項。 國家文物局供圖

世界遺産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産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正式頒布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世界遺産分為三大類,一是世界文化遺産,包括文化景觀。二是世界自然遺産,三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

截止到目前,中國共有57項世界遺産。其中自然遺産14項,雙遺産4項,數量最多的是文化遺産39項,比如在1987作為中國第一批入選世界遺産名錄的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等,其中還包括6項文化景觀,他們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廣西花山岩畫、廬山、五台山以及此次申遺成功的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特指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

茶是世界上人類利用歷史最為悠久的品飲植物之一,但此前,世界遺産名錄中尚無一例茶類遺産,而同樣作為品飲類的葡萄酒(園)類遺産已有10項,咖啡類遺産2項,香檳遺産1項。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全球第一個茶類農業文化遺産。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人在草木間”,漢字“茶”傳神地闡明瞭祖先對人與茶、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景邁山上沁人心脾的茶香,訴説著中華兒女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也印證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


綜合自新華社、中新網、北京青年報、央視新聞等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