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實戰化運用的高超音速武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導彈,如俄羅斯“先鋒”導彈等,採用兩級或多火箭發動機,推升至距地面約35至300千米的大氣層上層後,高超音速彈頭與火箭發動機分離,自高空進行無動力滑翔,在穿過大氣層邊緣時開始機動飛行,維持高超音速直抵目標。
另一類是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如俄羅斯空射型“匕首”導彈和海基型“鋯石”導彈等,先採用火箭發動機助推,導彈加速至高超音速後,由超燃衝壓發動機提供動力,以高超音速巡航模式直達目標。“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在地區衝突中的實戰運用,顯示出此類武器較強的戰略威懾與毀傷效果。
與彈道導彈不同,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路徑難以預測。特別是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導彈在大氣層中,能以超過5馬赫的速度高機動飛行,其間進行不規則的彈跳與橫向側滑機動變軌。針對這類武器,現有防空反導系統可提供的有效預警探測、攔截範圍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加上攔截彈性能較差,很難實現對高超音速武器的探測、識別、跟蹤與攔截。
目前,美國、以色列等極少數國家正在對高超音速武器攔截技術展開研究,並提出滑翔/巡航段攔截方案。與助推段、末段攔截難的情況不同,高超音速武器在滑翔/巡航段的飛行速度相對穩定,飛行時間相對較長,對其進行彈體探測、彈跡推算和逐層攔截的可能性較高、攔截“窗口”期也較長。因此,高超音速武器滑翔/助推段多層攔截成為目前較為可行的技術設計。
近年來,美軍以現有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為基礎,通過改進、新研等方式,加快發展高超音速及彈道導彈空間感測器系統、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過頂持續紅外架構、指揮控制與戰鬥管理通信系統、海基“宙斯盾”防禦系統、陸基戰區高空區域防禦攔截系統和高超音速導彈滑翔段攔截器等,試圖構建多層全向區域高超音速武器攔截體系,最終打造一體化防禦高超音速和彈道導彈威脅的能力。
其中,高超音速導彈滑翔階段攔截器是一種超高性能高超音速導彈,由海上部署的“宙斯盾”艦上的垂發系統發射,可對進入滑翔階段的高超音速導彈進行攔截。高超音速及彈道導彈空間感測器系統,由數十顆覆蓋全球的近地軌道衛星組成,能夠實時探測高超音速導彈發射及分離情況、連續跟蹤彈頭滑翔漂移,將數據傳遞給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過頂持續紅外架構,創建導彈運作軌跡。指揮控制與戰鬥管理通信系統通過衛星通信系統接受目標導彈數據,併發送給“宙斯盾”防禦系統或陸基戰區攔截系統。攔截系統依據資訊,發射高超音速攔截彈和“標準”-6導彈等,進行分層攔截。
這一攔截方案在設計上看似可行,但要實現對高超音速武器的有效攔截,還要面臨諸多難題。其一,系統整合難題多。例如,各系統之間的目標數據資訊延遲、失真和虛假欺騙等問題,陸/海基預警雷達探測目標距離近、發現概率低,攔截反應時間不足等。二是制導控制難度大。攔截彈在臨近空間快速飛行時,受多種因素影響,面臨目標探測識別精度差等問題。三是攔截彈性能達標難。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發展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解決上述系列難題將面臨嚴峻的技術挑戰,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較大突破。
近年來,美國軍費吃緊,亟需拉攏外援以緩解經費不足等問題,這也是美國聯手日本共同研發高超音速武器攔截彈的重要原因。同時,通過美日聯合導彈研製,未來美國將“順理成章”地在日本本土、離島和海上自衛隊“宙斯盾”艦或航空自衛隊飛機等平臺上部署相應的反導攔截子系統,美日戰略綁定將更加牢固。
反觀日本,既能借此名正言順地提升其高超音速武器攔截技術和導彈進攻能力,又能進一步鞏固其在美日聯盟中的地位,加速從“小跟班”向“合作者”的身份轉換,同時增強日本在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中的影響力。
另據日本《産經新聞》報道,為應對所謂“來自周邊國家的威脅”,美軍將在日本設立負責太空領域的新部隊“駐日美太空軍”(暫定名),併為年內正式啟用做準備。報道指出,鋻於太空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美國將加強駐日美軍在該領域的實力,擴大與日本自衛隊的合作。美太空軍印太司令部表示,這支新部隊將與日本航空自衛隊“宇宙作戰群”,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緊密合作,進一步強化美日同盟關係。
如今,伴隨防衛政策的調整,日本已不再滿足於在日美軍事同盟中充當“盾牌”。對外強調與美國利益的一致性,使日本自衛隊在國際事務上發揮更大作用;對內加強西南方向的軍事部署,並加快研發和引進進攻性武器,以提升自衛隊的所謂“反擊能力”。美日不斷突破在常規武器方面的合作,向戰略武器領域合作延伸,日益強化延伸威懾機制,不利於地區和平穩定。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