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百年江夏堂迎百名台胞祭祖 時隔三年台青感慨萬千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尋根      2023-09-25 16:09:31

  中新網廈門9月24日電 (記者 李思源)“兩岸黃氏宗親家人團聚在一堂,特別感動,那種感覺真的很棒。”來自台灣台中的“85後”黃浤筵24日再次回到廈門江夏堂,時隔三年鄉情猶在,臨近傳統中秋佳節,黃浤筵心情頗為激動。

  來自台中、金門等地的近百名黃氏宗親當天走進江夏堂,攜手兩百多名廈門黃氏代表共同參加祭祖儀式。始建於1910年的廈門江夏堂是清朝光緒六年武狀元黃培松奉旨興建的黃氏大宗祠堂,曾為閩海關舊址,清末民初,數萬名黃氏子弟從這裡出發前往台灣、下南洋討生活。

  圖為廈門江夏堂文物保護管理站理事長黃偉煌率兩岸宗親祭祖。中新網記者李思源攝

  “我20多歲就開始參與宗族事務。人畢竟有根,要牢記血脈的源頭,祭祖既是慎終追遠,也是兩岸宗親聯誼的好時機。”年過花甲的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創會會長黃奕展,數十次前來江夏堂參與祭祖,對儀式的每個細節都瞭如指掌。

  作為主祭,廈門江夏堂文物保護管理站理事長黃偉煌忙前忙後,儀式上他還不時招呼老熟人、新面孔,宛如家人聚會。“我們江夏堂中秋祭祖除了舉行傳統古禮的祭拜,儀式後兩岸宗親還會匯聚一堂,參與中秋博餅。”黃偉煌表示,江夏堂是海峽兩岸黃氏宗親共同的精神家園,無論何時都歡迎台灣宗親“回鄉”祭祖。

圖為台胞在江夏堂參與中秋博餅。中新網記者李思源攝

圖為台胞參與中秋博餅,戴上“狀元帽”。中新網記者李思源攝

  隆重的祭祖儀式後,江夏堂內外擺起了35桌宴席,中秋博餅隨之開始。在兩岸黃氏宗親的歡聲笑語中,骰子落到碗裏的清脆聲音此起彼伏。中秋博餅習俗源於福建廈門,由鄭成功發明,博餅是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博餅習俗由家庭遊戲發展為親友之間乃至社會群體的遊戲,盛行于廈門、金門、泉州和漳州等地。

  黃浤筵2013年就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江夏堂祭祖。“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才會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十年前黃浤筵還未結婚,如今已成家生子,“未來我也會帶小孩來江夏堂祭祖,一代傳一代很重要。”(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