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島夜話】從中國化到世界性?兩岸媽祖信仰文化同宗同源之意涵及擴散影響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3-09-27 10:59:23

  微信圖片_20220517092646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近日大陸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意見》指出支援閩台媽祖宮廟,並聯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共用保護成果。同時,推進兩岸閩南紅磚建築、媽祖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就此而論,大陸倡議“宗教中國化”建構自主性,並將媽祖文化從“中國化信俗”,推動具“全球性文化”特色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賦予兩岸及東亞區域傳統媽祖信仰,更具現代化、時代化意涵及擴散性價值。

  台灣社會媽祖信仰盛行自清代,全臺共有約1047間廟宇以媽祖娘娘為主祀神靈,散佈各地。若加上不登記在冊的私人神壇,數量高達3000多間。台灣祭祀媽祖之盛行,源自鄭成功討伐荷蘭人佔領台灣當時作戰所祭拜的正是位於料羅灣順濟宮,其建廟年代為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因而以順濟宮為起點媽祖信仰隨明鄭在台治理擴散開來。

  媽祖信仰從原本只是移民原鄉信仰,隨大清收復台灣並加以傳揚,成為治理台灣社會穩定人心重要憑藉。1683年施瑯攻佔台灣納入大清版圖,曾借助媽祖信仰穩定軍心,提升媽祖在台神聖性,因而在台媽祖廟數量逐漸攀升。清政府于1732年起開放憑證攜眷渡臺,放寬渡臺政策,自乾隆始出涌現大量開墾移民,福建漳泉地區舉家渡海來台者眾。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後更迎來建廟的小高峰,渡海移民以漳州人、泉州人最多,故漳泉媽祖信仰與移民們一同渡海來台。

  媽祖常為文人雅士所尊崇,故在台灣社會漸漸形成信仰風潮,台灣官民稱媽祖為“天后”,甚至衍伸“天上聖母”的稱謂。 “天上聖母”是信徒對媽祖尊崇的稱呼,意指神聖的母親、在天界的母親。毋庸諱言,福建的媽祖信仰在傳承中不斷發展擁有特殊歷史文化意涵及地位,在信仰上影響台灣民眾和社會及擴大化至東亞區域。

  首先,媽祖信仰文化及祭祀圈具擴展性及傳播性。台灣社會廣泛傳播的媽祖信仰,不僅已逐漸內化為台灣民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媽祖信仰的發展及民俗風尚,已成為台灣民眾的精神支柱,發揮人格調適、社會整合、文化認同等特殊的社會功能。

  媽祖信仰從主要發散中心大陸福建湄洲島,擴及于沿海之浙江、廣東、海南、膠東半島等地區,並隨移民傳至於台灣、琉球、日本、新加坡等,乃至於越南與朝鮮半島尊其為“護國庇民”的海洋女神,伴隨“文化全球化”及“宗教中國化”辯證發展,媽祖信仰文化護國利民、利益眾生,成為一種守護和平、安全之神。

  其次,媽祖信仰與佛教融合、信仰功能多樣性。閩南一帶的佛教臨濟宗禪師,視媽祖為“慈航觀音”之化身。台灣社會知名的媽祖廟,包括北港朝天宮、關渡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松山慈佑宮、豐原慈濟宮、西螺福興宮等,皆因臨濟宗為主的禪師分香來台建廟,現仍有許多媽祖廟以佛教禮儀展開祭典,如北港朝天宮(幾乎只用佛教儀式)、關渡宮、西門町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松山慈佑宮、新莊慈佑宮、板橋慈惠宮等。這也顯示傳統媽祖民間信仰與佛教融合。

  我們歸納台灣先民從大陸跨海來台,有關流傳媽祖信俗神跡傳説,主要涵蓋農、漁、養殖業,以降霖助農最為普遍,稱為雨水媽、過水媽;消除瘟疫、病蟲害;拯救颱風、洪水、震災;為信徒醫病、護童的神跡。甚至清代,媽祖被傳揚為官兵助戰、平亂、驅逐盜匪之傳説;中日戰爭期間,台灣社會亦有傳揚媽祖顯身傳出“接炸彈”、“救軍夫”等傳説。信者視之媽祖神跡,質疑者批評為迷信,此亦凸顯戰爭過程人民內心不安、心靈恐懼,藉助媽祖信俗獲得心理慰藉,此確實在台灣民間社會普遍流傳,也彰顯媽祖信仰具有和平渴望與追求。

  復次,媽祖信仰常民化及建構“母親之神”形象。隨大陸漢人遷移來台開墾,逐漸落地生根,漢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亦從“唐山過台灣”,眾多神祇也産生當地化、土著化現象,媽祖從原來海神轉變成為多功能神祇,台灣媽祖被視為可謂“全能之神”。但台灣民間社會比較少以天妃、天后來稱呼媽祖,而是以“家人”親近般的稱謂,如“娘媽”、“媽祖婆”、“婆仔”、 “聖母”、“姑婆祖”等。

  此種平易近人稱呼使得人神關係,已從神靈與凡人的聖凡高低對應,轉化為“親情倫理”關係,此為媽祖信仰“常民化”的表徵,這給予信眾一種心理安全感、信賴感及穩定感,成為一種集體意象、集體信仰及集體療愈,撫慰社會集體心靈。媽祖成為台灣民間重要信仰在於 “慈母意象”,已由海神信仰轉化為“母親之神”,因媽祖具母親特質、慈母形象,廣大信徒將對母親依賴感投射到媽祖信仰,並擴及對先民來自祖地唐山原鄉之思念。

  再者,閩台宗教具有同源共源意涵,利於建構閩台或兩岸文化共同體。此意即許多台灣社會民眾依照媽媽的形象來塑造媽祖,對媽祖造型即是對母親意象,媽祖精神象徵偉大慈愛母親形象。這種形象不同於西方宗教的“創世主”、“造物主”概念,並非神創造宇宙萬物;而是以平常平凡“慈母的形象”,守護民眾庇祐信徒,媽祖意象正如同慈母般,溫和、慈祥、包容、關懷,撫慰受創、不安心靈。從“宗教中國化”角度檢視,閩台具有相同宗教、文化及族群關係,媽祖信仰文化利於建構兩岸文化共同體,兩岸媽祖信俗交流意味著兩岸關係能夠和平穩定發展。

  第五,台灣媽祖廟興建、廟名及淵源受到大陸信仰圈影響。例如“關渡宮”初期草創于明鄭永歷十五年(1661年), 正式建廟于清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1661年石興和尚自湄洲請來媽祖金身並建草篷祭祀。“閩台宮”分靈自馬祖天后宮,馬祖人在台開基媽祖廟,桃園市府列為馬祖信仰中心。 “新屋天后宮”建廟崇祀初建於清治道光六年是為 “聖母祠”。

  尤其是“長和宮”根據湄洲祖廟史料記載,3尊神像中1尊“大媽”留在湄洲祖廟朝天閣正殿;“二媽”流向南洋,不知去向;“三媽”則為今日新竹市長和宮,稱“湄洲祖廟正三媽”,為市定古跡。“順天宮”祀湄洲天上聖母,又稱地瓜寮媽 ,為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湄洲站身大媽。

  另外,“朝天宮”為台灣建宮年代最早的溫陵媽祖廟;“魍港太聖宮”宮內奉祀為台灣第一尊明末雕刻作品的媽祖聖像;“六甲恒安宮”年為明鄭成功欲據台灣作為抗清基地,向莆田湄洲嶼恭迎三尊(軟身)媽祖作為護軍之神;“月港護庇宮”為台南鹽水當地糖郊“崇興行”,從湄州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現所奉祀開基三媽又稱糖郊媽。“朝興宮”分靈自泉州天后宮,因泉州古稱溫陵故稱為“溫陵媽廟”。

  上述媽祖興建可謂是與大陸福建湄洲媽祖祖廟或其他地方廟宇關係淵源流長,而台灣分靈之媽祖廟至湄洲媽祖祖廟或其他福建地區進香交流,成為兩岸宗教交流盛事。從稱謂來説,源自湄洲島分香者稱湄洲媽,泉州三邑分香者稱溫陵媽、同安縣分香者稱銀同媽、安溪縣分香者稱清溪媽,漳浦縣分香者稱烏石媽;來自莆田稱“大媽”,仙遊為“二媽”、“惠安”稱 “三媽”。

  最後,媽祖信仰形塑台灣社會集體經驗與記憶。近年來有關媽祖活動興盛,每年三、四月,台灣民間信仰中活力最蓬勃的媽祖信仰,透過各具特色遶境活動從北至南,其推動力主要是來自網路和媒體的宣傳報導,著名Discovery頻道曾將台灣“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與“麥加朝聖”、“梵諦岡耶誕彌撒”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盛事之一。

  從媽祖信仰延伸祭禮規儀、民間傳説與節慶習俗等人文活動,成為台灣社會漢民文化代表之一。台灣文化資産部門授證的重要民俗涉及媽祖信仰佔五項,包括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雲林六房媽過爐。媽祖信仰成為許多台灣民眾內在驅動力之一,形塑台灣社會集體經驗與記憶。

  尤其是媽祖遶境已成為台灣社會特色宗教活動,各媽祖宮廟相互合作持續強化形塑這個共有記憶,透過文化符號、社會資本、集體共同記憶型塑,形成難以取代的儀節特色。媽祖精神是以其扶危濟困、救助海難的傳説傳揚聞名於世,媽祖文化已從兩岸傳播到東亞各區域。

  兩岸媽祖宮廟保護非遺“媽祖信俗”,增進兩岸民間往來,台灣社會是媽祖信仰的密集區和重要傳承基地。自2009年以來,“媽祖信俗”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非遺”。兩岸具有共同文化信仰傳承,藉由地方信仰、地方民俗維護與創新,兩岸民眾共同守護和傳承“媽祖信俗”文化。兩岸民眾具有共同宗教、文化信仰,媽祖信俗具有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經濟效益,可謂是兩岸社會共同資産,更是“和平之神”。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