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蘇國文:新晉世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從何而來?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熱點 > 文化熱點文章      2023-09-27 17:17:39

  中新社雲南普洱9月19日電 題:新晉世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從何而來?

  ——專訪普洱茶祭茶祖習俗傳承人蘇國文

  中新社記者 繆超

  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中國申報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通過評審,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産。

  該景觀是中國西南地區世居民族延續至今的林下茶種植傳統典型例證,是可持續發展的山地森林農業文化景觀的傑出代表。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景邁山芒景村人、普洱茶祭茶祖習俗傳承人蘇國文,講述景邁山世居民族祖先締造世界遺産“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歷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人們來到景邁山,從何欣賞“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蘇國文: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遺産地總面積19095公頃,世居有布朗、傣、哈尼、佤、漢5個民族。景觀包括5片古茶林、9個傳統村落、3片分隔防護林。人們來到這裡,一是看古茶林,二是看與茶文化緊密相關的原住民村寨。

航拍翁基古寨。劉冉陽 攝

  相較於世界上著名的梯田式、農莊式臺地茶園,景邁山古茶林不僅歷史更為悠久,其傳統的林下種植方式和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護方式也具有鮮明特色。早在現代茶園種植技術普及前,景邁山的先民已經利用有限的林下開墾,為茶樹生長創造理想的光照條件。完好的森林生態系統自有一套“活”的機制,幫助人們不用農藥和化肥就能生産出高品質的有機茶葉。例如:在古茶林中保留或栽植桂花樹、多依樹、樟樹,其特有的香味會傳遞給茶葉,使茶葉具有天然香氣,還能抑制某些病蟲害。各世居民族自古秉持萬物有靈的觀念,有獨特的茶祖信仰、以“和”為核心的茶文化、保護生態的村規民約以及互敬互愛的風俗習慣,實現了人與茶、人與自然的高度精神聯繫,構建了景邁山古茶林延續千年的生態價值觀,顯示出對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倫理和智慧。

翁基古寨家家戶戶屋檐上都有象徵茶樹“一芽兩葉”的圖騰。劉冉陽 攝

  走進景邁山各個世居民族村寨,可以看到自古延續的社會發展體系。靠近村寨的山頂被當地人視為神山,是各村寨的水源地,受到嚴格保護。古茶林、分隔防護林和村寨則分佈在海拔1200米至1600米之間,種植糧食和蔬菜的田地,在海拔更低的區域,避免開墾和種植過程中對古茶林的干擾。祖先建寨之初,先設立每個村子的寨心——景邁山的各族民眾認為每個寨子都有守護神,而寨神的居所就在寨心。為得到寨神庇祐,以寨心為中心,村民就地取材,用竹子木頭建造房屋,為適應多雨潮濕的氣候,形成了底層架空的民居形式。以古茶林為核心的生産、生活和生態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續利用,創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産活動在茶林外的智慧山地人居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山地森林農業文化景觀的傑出代表。

消防員在翁基古寨巡邏。劉冉陽 攝

  中新社記者:景邁山世居有布朗、傣、哈尼、佤、漢等民族,各民族祖先是如何共同締造出這一世遺景觀的?

  蘇國文:傳説大約西元10世紀,布朗族從雲南西南部輾轉緬甸遷入景邁山,以狩獵為生,是這裡的野生茶樹拯救了疫病中的布朗族,族人從此認識並銘記這一神奇的植物,並稱之為“臘”。後來首領帕哎冷率領族人到大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種植在寨子內外、房前屋後,開始馴化野生茶樹。因為茶味苦甘涼,有清熱解毒、消食解酒、清心提神等功效,因此早期的茶葉在景邁山主要被作為藥物使用,用來治療瘡毒、冷斑、腹瀉等。

景邁大寨的傣族姑娘在茶園採茶。劉冉陽 攝

  隨著古茶樹的栽培,景邁山先民將茶樹種植作為主要生産活動,茶葉的功能也由藥用發展為食用,形成了以茶當菜吃的茶飲食文化。布朗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山不帶飯可以,不帶‘臘’(茶)不行。”布朗族上山採茶,一般只帶冷飯和一點鹽巴、辣椒,不帶菜,中午吃飯時採一把茶的鮮葉,蘸鹽巴、辣椒吃便可,如今這裡盛行的涼拌茶、雞蛋茶等就是這種傳統食物的延續。

  繼布朗族之後,景邁山漸漸聚居了傣族、哈尼族、佤族、漢族的居民,成為和諧共處的民族大觀園。傣族的到來,極大豐富了景邁山茶葉種植加工技術。

  中國是茶的故鄉,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中國各地廣泛流佈,為多民族所共用。14世紀,傣族來到景邁山,帶來了傳統制茶技藝,餅茶開始出現在景邁山,這極大方便了茶葉存儲和長距離運輸。自此,茶葉在景邁山不僅是藥材和餐桌佳肴,也成為獨特的飲料,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禮尚往來的禮品,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商品。明清時期,景邁山古茶被指定為貢茶後,古茶林種植面積逐漸擴大,茶葉産量進一步提高,古茶林成為景邁山各世居民族的重要經濟來源。

糯幹古寨的村民岩查看室內晾幹的茶葉。劉冉陽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邁山古茶林在政府引導下得到更加有效保護。近些年,景邁山各民族共同制定村莊規劃和環境保護等村規民約,古茶林的規模、景觀保持良好,整體進入穩步延續期。如今,景邁山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積達1180公頃,古茶樹數量超過120萬株,大多茶樹樹高2米至5米,較大的古茶樹接近12米。茶葉,也是我們主要經濟來源,去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約2萬元人民幣,這其中90%來自茶葉。

  傣族姑娘仙金(右)和男朋友丁志雄(左)在糯幹古寨進行網路直播,向網友推介景邁山和自家出産的茶葉。劉冉陽 攝

  中新社記者:您是普洱茶祭茶祖習俗傳承人,這一文化習俗有何內涵?

  蘇國文:景邁山的茶祖信仰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結合。山康茶祖節,始於茶葉藥用時代。布朗族祖先帕哎冷臨終時給族人留下一條遺言:要留下牛馬,怕遭自然災害死光;要留下金銀財寶,也會吃完用完;就留下這片肥沃的茶林,讓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布朗族把帕哎冷尊為茶祖,每年四月禮祀,將一年中最好的春茶獻給帕哎冷,在茶魂臺呼喚茶魂,祈求茶祖保祐茶林村寨。此外,布朗族每戶茶林也都設一棵茶魂樹,作為自家的茶神予以祭祀。除布朗族外,傣族居民也祭祀他們的茶神樹,並把帶領先民來到景邁山的部落首領召糯臘尊為茶祖。

哎冷山古茶林茶魂臺遺址是當地布朗族民眾祭拜茶魂的神聖之地。易海菲 攝

  祭祀茶祖的儀式連接著景邁山各族民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景邁山維持社會秩序與強化茶農道德規範的傳承。我們要在祭祀儀式上兌現對茶祖的承諾,並對祖先神和自然神作出遵守道德規範、信守諾言的宣誓:保護好古茶林生態環境,保證不讓個人信譽蒙受污點。

  祭祀儀式需要景邁山各民族村寨共同參與。翁基寨的布朗族負責栽剽牛樁,糯崗寨的傣族負責編制拴牛的繩子,南座寨的佤族負責提供獻給帕哎冷與妻子談戀愛時喝過的山泉……共同參與祭茶祖習俗演變為社區互動,對促進民族團結、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重要作用。

  中新社記者:今後如何保護、延續“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蘇國文:景邁山各世居民族,是以茶為生的民族。茶林,是我們的生産場所;茶園,是我們的美好家園;茶葉,是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古茶林和茶文化。

  景邁山傳統手工制茶技藝市級傳承人南康坐在火塘邊,展示布朗族烤茶的製作過程。劉冉陽 攝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于2010年6月啟動,迄今已有13年時間。通過開展遺産申報,不但遺産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護,還逐步建立起與遺産保護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闡釋、監測、法律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建立法律保護體系,近年來,雲南省、普洱市相繼頒布實施專項法律3部、規章制度7部,完成對現行177項相關法律法規的收集整理工作,確保了景邁山各要素的保護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布朗族傳統烤茶。劉冉陽 攝

  這次申遺成功,將更好地促進“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延續。世居民族將發揮主體作用,推進景邁山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防止過度商業化,確保遺産的真實和完整。此外,要打響景邁山文化品牌,繼續挖掘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突出文化價值,不斷凝練和傳承“村寨建在茶林中、茶林隱在森林中”“林茶共生、人地和諧”“山水為體、人文為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不斷提升景邁山知名度和美譽度。(完)

  受訪者簡介:

  蘇國文,77歲,景邁山布朗族頭人之子。退休前是瀾滄縣一名小學教師,曾獲“全國掃盲先進個人”“全國民族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退休後回到家鄉芒景村潛心挖掘布朗族歷史和景邁山茶文化,在景邁山開設農村課堂,每月定期為人們宣講茶文化與知識,是普洱茶祭茶祖習俗傳承人。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表彰其為農村社區中心(CLC)建設、促進終生教育和終身學習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