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遺産

2023年9月17日,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世界遺産數量增至57項。“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全球第一例茶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産。

  9月17日,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世界遺産數量增至57項。“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全球第一例茶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涉及惠民鎮的景邁、芒景兩個村。遺産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3片分隔防護林。世居民族創造性地採用適應自然、適度利用的“林下茶”種植方式,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茶文化景觀。其中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積達1180公頃,估算古茶樹數量超過120萬株,茶樹大多高2米到5米,較大的古茶樹高接近12米。

何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景邁山古茶林航拍。 賈翔攝

景邁山古茶林航拍。賈翔攝(來源:中新網)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西元10世紀以來,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個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産標準3和標準5。反映了傳統茶祖信仰基礎之上,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這一體系充分尊重了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而遺産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申遺歷時13年

景邁山古茶林。 易海菲攝

景邁山古茶林。易海菲攝(來源:中新網)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歷時13年。

  2010年,針對我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空白”,國家文物局首倡景邁山古茶林申遺,並於2012年將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2013年,國家文物局報請國務院將“景邁山古茶園”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支援、指導雲南省、普洱市系統提升遺産保護、管理、展示水準。

  2021年1月,國務院批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作為我國2022年世界遺産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指導雲南省、普洱市,編制提交申遺文本,克服新冠疫情影響,採取超常規、閉環方式,順利通過國際組織現場技術評估,最終確保申遺成功。

獨特的林下茶種植方式 維繫生態平衡

普洱景邁山當地民眾採茶。 譚春攝

普洱景邁山當地民眾採茶。譚春攝(來源:中新網)

  史學家在唐代《蠻書》和景邁山的寺廟經文上發現,西元10世紀以前,這裡已經大規模種植茶園,迄今一千多年。約西元10到14世紀,布朗族和傣族先民遷徙到景邁山。傳説布朗族先祖首領帕哎冷遷徙到景邁山時遭遇瘟疫,偶然被此處一片樹葉所救,感上天恩賜,遂率部落在此定居。

  先民採用的林下茶種植方式傳承至今:在森林間有限度地片狀開發茶林,茶林之間保留森林作為分隔防護,使茶林處於森林的保護之中。同時,人們選擇性地砍伐對茶樹生長不利的植物,保留遮陰喬木以提供茶樹最喜愛的漫射光;在古茶林中多植桂花樹、多依樹、樟樹,其特有的香味會傳遞給茶葉,使茶葉具有天然的香氣,同時也會抑制某些病蟲害。茶林最上層是高大的喬木,中間是以茶樹為主的小喬木和灌木層,地面是草本植物。草本層和枯枝落葉一起養護著土壤,提供茶樹所需的天然養分;生活在森林裏的昆蟲和鳥類,會幫助茶樹免遭害蟲啃噬。天然農法使古茶林得以維繫生態平衡——這種林下茶種植方式,讓茶樹活力十足地生長在立體森林生態系統中。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文本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世界遺産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指出,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中國西南地區世居民族延續至今的林下茶種植傳統的典型例證。這一種植方式在當今世界規模化臺地茶種植園主導的背景中十分獨特,顯示出了對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倫理和智慧。

和諧共生的茶文化

d8955b4a-fed2-47c7-bb47-6f54f0dc6776_zsite

普洱景邁山當地民眾祭茶祖。自培平攝(來源:中新網)

  人們合理利用山地環境:水源地在山頂,古茶林和村落在山地的中部,週邊的防護林可以防止冬天低溫和病蟲害傳播,而耕地則在水源充足的低海拔地區,避免種植過程中對古茶林的干擾。這樣一種“垂直海拔土地利用”讓森林得以利用、茶林得以保護、村寨得以延續,彰顯了先民遵循自然、保護古茶林的智慧。

  村寨規劃也秉持著集約用地的原則:村民們會在建寨之初先設立寨心。景邁山人認為每個寨子都有守護神,而寨神的居所就在寨心。為了得到寨神的庇祐,民居都圍繞寨心佈局。村民就地取材,用竹子、木頭建起房屋。為適應本地多雨潮濕的氣候,形成了底層架空的民居形式,這種類型被稱為“幹欄式建築”,人們在這裡從事茶葉晾曬、揉捻工作。

  茶祖崇拜則是景邁山種茶民族的民間信仰。他們將帶領先民遷徙至此、並開闢茶林的部落首領奉為茶祖。布朗族的茶魂樹、傣族的茶神樹代表茶祖守護著茶林,見證了古茶林延續千年。每年四月,布朗族會迎來最重要的節日“山康茶祖節”。布朗族人將一年中最好的春茶獻給茶祖帕哎冷,在茶魂臺呼喚茶魂,祈求茶祖保祐茶林和村寨。與此同時,傣族迎來傣歷新年潑水節。大家將新制的春茶獻給緬寺,把黃米飯、蜂蠟獻給茶神樹,以表達感恩之情。

我國已擁有57項世界遺産

景邁山雲海。 邵鴻雁攝

景邁山雲海。邵鴻雁攝(來源:中新網)

  世界遺産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産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正式頒布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世界遺産分為三大類,一是世界文化遺産,包括文化景觀。二是世界自然遺産,三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

  截止到目前,中國共有57項世界遺産。其中自然遺産14項,雙遺産4項,數量最多的是文化遺産39項,其中還包括6項文化景觀,他們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廣西花山岩畫、廬山、五台山以及此次申遺成功的景邁山古茶林。

  文化景觀特指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農業文化景觀因為與人類生産生活密切的聯繫以及大多作為活態景觀而意義重大。茶是世界上人類利用歷史最為悠久的品飲植物之一,但此前,世界遺産名錄中尚無一例茶類遺産,而同樣作為品飲類的葡萄酒(園)類遺産已有10項,咖啡類遺産2項,香檳遺産1項。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全球第一個茶類農業文化遺産。

  (資料綜合中新網、央視新聞客戶端等)

  相關連結: 

      蘇國文:新晉世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從何而來? 

      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成功背後有哪些原因?專家解讀→ 

      雲南普洱景邁山“一片好葉”歷經千年走向“一片繁業” 

      布朗族古稀老人傳承景邁山古茶林文化 

      雲南普洱景邁山村民:因茶致富 因旅增收 

      陳耀華: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為何成為全球第一例茶主題世界遺産? 

      在林下種植茶!世界遺産中首例茶文化景觀是什麼樣的? 

      “茶”入世界文化遺産,昭示了什麼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係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走進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産: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