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鄭劍:統一對台灣好在哪?

鄭劍

鄭劍,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台聯臺情諮詢專家,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國際政治、軍事安全、台灣問題等研究。著有《孤島殘夢—國民黨在台灣的日子裏》、《台灣秘史—前所未聞的台灣故事》、《潮起潮落—海協會海基會交流交往紀實》、《折衝共融——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腦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賓之死》,參與《世界戰爭史通鑒》、《中國學者論未來戰爭》等書撰寫,在境內外發表大量學術文章。參與組織多部歷史文獻電視片和紀錄片攝製。

鄭劍老師

鄭劍(資料圖)


    作者 鄭劍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 

  在海峽兩岸前所未有地臨近統一、中美戰略博弈前所未有地激蕩台海態勢的歷史性時刻,探討這個問題非常有必要。正確的行動來源於正確的認識。唯有認清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利益和運勢所在,各方的意圖和前景所向,才能把握未來。當務之急,是建立在對統一的必要性、統一的好處的正確認識。

  一

  我們中國人本來是不需要談“為什麼要統一”“統一有多少好處”這樣的問題的,因為統一在我們民族看來是天經地義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大義,大一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1986年9月2日,鄧小平回答美國記者麥克?華萊士關於為什麼兩岸一定要統一的問題時嚴肅指出:“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北伐戰爭時期什麼時候對軍閥割據地區談過為什麼中國要統一?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西藏、台灣的時候,向這些的地方談過統一的好處嗎?

  但是,在推進兩岸統一進程中,卻要談起統一的必要性問題了。其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統一被污名化。“台獨”拒統勢力顛倒黑白,借力使力,污衊統一;國際干預勢力混淆視聽,以臺制華,扭曲統一。時至今日,他們把天經地義的國家民族統一,與性質不同的政治制度認同對立起來,用後者否定、遲滯前者,一度誤導了台灣島內以及國際上相當一部分視聽,使得統一的必要性問題在台灣甚至在地區和國際上,日益顯得成為一個必須進一步回答的問題了。

  另一方面,大陸方面建立在爭取台灣民心基礎上的和平統一模式,包括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紀念《告台灣民眾書》發表40週年座談會上講話中提出的兩岸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主張,需要更有針對性地向台灣民眾闡釋統一的好處這樣的問題,以爭取台灣民眾的認同。這是不言而喻的。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台灣民眾對統一的最大疑慮:意識形態和制度差異,大陸方面相繼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兩岸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等一系列主張。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壯舉,體現了當今世界並不多見的體制闊度、民族自信、和民主精神。不認識到這一點,就不能體認其全部意義和偉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主張的一部分,體現的是開放包容的胸懷;也是中華文化的必然産物,體現的是和而不同的豁達精神。“一國兩制”這種包容性制度設計,不是今天才發明出來,中國自古以來在處理內部不同地域、族群、利益集團矛盾時,也有過類似內涵和底蘊的制度設計,諸多時代的中央政府也能夠容納不同的治理方式;中國共産黨建政初期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也實行了不同的制度和治理方式,也體現出“一國兩制”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説,“一國兩制”是有其深厚歷史根源和豐富積澱的,既不是空想的海市蜃樓,也不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況且,在港澳,這個制度業已成功行之有年。這一點,台灣民眾應該有信心。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兩岸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等主張所體現出的民主精神,更值得台灣民眾深思。台灣民眾是不是可以問一問:“一國兩制”這樣的制度設計,美國可以做到嗎?日本可以允許嗎?西方哪一個國家能夠容忍其境記憶體在一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區域?台灣當局過去、現在及統一前的將來,會許可哪怕是一個縣、一個市甚至更小的區域,實行與大陸一樣的制度或者嗎?兩岸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主張,更體現了罕見的民主精神。這種群眾性的、全民參與的協商,哪才有?大陸把本來可以單方面決定的事務交給台灣民眾討論,徵求台灣全體民眾特別是社會中下層的意見,這樣的舉措就是最大的民主、最大的包容、最大的善意!我們中國人常説,仁盡義至,這就是仁盡義至。如果説統一的好處有哪些的話,第一個好處就應當是台灣社會反而會因統一而得到更廣泛、包容、有價值的民主。這個民主不但體現在統一前的民主協商之中,更會體現在統一後的現實生活之中。“台獨”分裂勢力和國際干涉勢力把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兩岸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中國大陸,誣衊為威權、霸道,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請問,美國統一是如何實現的?有多少民主成分?對中國大陸和平統一主張的指責合乎國際法和國際正義嗎?把己方的制度恐慌塑造成他方的制度威脅,是美西方制度不自信的表現,是霸權主義和雙重標準的範例,既不合法,也有違公允。

  二

  “統一好處多”,這是中國歷史的鐵律。否則的話,歷代先賢、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就不會對統一念茲在茲,殫精竭慮,始終追求和維護。“統一對台灣好處多”,否則的話,大陸方面不會提出統一的好處這個命題。

  認識兩岸統一的好處,首先要解決立場和方法的問題。就是要理性、客觀、公正,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以及國際與地區的和平發展需要等角度出發看問題,是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任何偏見、慣性思維、一廂情願、一己之私,都會影響視;進行獨立的思考,是基本的要求。目前台灣島內對大陸及統一的諸多誤解、抵觸、恐懼,首先就是源於立場和方法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談理性、客觀、公正就有難度。要大膽甩開歷史的包袱、意識形態的偏見、極端主張的影響,沉靜下來,登高望遠。要有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心態,觀潮起潮落、雲卷雲舒。

  關於統一對台灣的好處問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2年8月10日發佈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的統一事業》白皮書第五部分——“實現祖國統一的光明前景”,從台灣的發展空間、台灣民眾的利益保障、民族復興的榮光共用、地區與世界和平的維護促進等方面,作了系統闡釋。本文擬從此基礎上,作一些另外層面和視角的探討。

  以往的中國的很多統一,多主要通過雙方當局、政治勢力代表或中外政府談判(港澳回歸)方式來實現,中下層民眾參與度有限,故重在固存量,強調“現狀不變”,以穩定被統一方的民心,大體屬於“安民告示式”;兩岸民主協商統一方案式的統一制定,體現的是全民參與、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通過大陸方面與台灣社會各階層、團體特別是社會中下層民眾在民主協商及在此基礎上推動的兩岸雙方政治談判來實現,勢必求增量,更追求統一後對台灣的“好處”,以爭取更多台灣民眾支援統一,大體屬於“激發覺醒式”。“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設計,勢必更加照顧台灣社會中下層的利益。坦率地講,大陸方面提出兩岸民主協商“兩制”台灣方案的主張、大講統一的好處,本身就是對台灣方面最大的民主、最大的讓步、最大的利多。

  一是從歷史層面看,統一將結束台灣長期以來內部動蕩不定、外國染指不斷、前途悲觀莫測的歷史,拔除不確定性,奠定確定性,使之真正成為民眾安居樂業的美麗之島。悲情在台灣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名詞,其中充斥著“創傷”“痛苦”“受害感”“徬徨”“掙扎”“無奈”“不確定性”等等內涵。台灣有著一輪又一輪的悲情歷史,結束悲情是海峽兩岸共同的願望。台灣的悲情實質上源於兩岸分離,從荷蘭侵佔、日本殖民統治到二戰後的一次次創傷,無不如此。“獨立”結束不了悲情,只能是新一輪悲情的開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沒有區域“獨立”的安睡空間,一夜、片刻都沒有;台灣悲情迴圈的終結必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統一,統一之後的台灣地才會再無外部勢力敢於染指、分裂勢力敢於作亂、無社會撕裂可被操縱。台灣從此將長治久安,永續和平發展。

  二是從政治層面看,統一將結束台灣現代化進程及“政治轉型”方向的不確定性,與港澳一起在現代中國建構起舉世無雙的“一國兩制”特殊優越制度群,不但造就自身現代化進程和制度文明建設的重大飛躍,也造就整個中國現代化進程和制度文明建設的重大飛躍。即便台灣的民主制度建設,也會因為“台獨”的消亡而突破瓶頸,走向成熟。“台獨”既反民族、反歷史,也反民主、反自由,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台獨”已經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中蛻變為民主的絆腳石、曲解者。民進黨兩次執政的“綠色恐怖”“輿論霸權”“政治正確”“雙重標準”等等行徑,一次次證明了其極端主義底色的主張和勢力的反民主本質。“台獨”不但害臺,也貽害民主,最終毀滅民主。唯有消滅“台獨”,實現統一,才會弭平台灣社會的族群撕裂、邊緣化極端勢力,形成成熟民主體制。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人人有份的“台灣之光”。再者,台灣建設發展的成功經驗,包括海峽兩岸統一前以不同方式探索和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所累積的優質成果和文明進步,也應當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是兩岸共同的驕傲;海峽兩岸推進和平統一的實踐中所創造出的模式、經驗和教訓,更是“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理應為給國際社會解決同類問題提供嶄新思路和典型範例;海峽兩岸統一後不同制度結合在一起所激發出的更大活力,一方面將為解決台灣的現代化進程中難以解決的社會和經濟難題提供有利條件,另方面也勢必以更大的力度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有力昭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方向。

  三是從經濟層面看,統一將徹底解放台灣受兩岸關係複雜影響、島內陣營矛盾嚴重約束、國際變局混沌衝擊的生産力,推動經濟實現新的飛躍。屆時台灣經濟不但將優先享受勢必成為世界第一的整個中國經濟的復興發展之利,更將以更加安全穩定、更加全面開放、更加國際化的體系,在世界經濟之林中獲得更有利競爭地位。依託同屬一個中國、希望台灣繁榮發展的中國大陸,而不是處心積慮吃掉台灣優勢的美國、日本及其他西方國家,更有利於台灣經濟永續發展,前景更加令人神往。臺積電在美國人眼裏本質上是對手,在中國人眼裏是中國人自己的優勢。

  四是從社會層面告知看,統一將緩解台灣內部的階級、階層矛盾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為建設公平正義社會提供不可替代的強大推動力和支撐條件。大陸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為民執政的理念,勢必強有力影響台灣的社會治理方向;大陸支援港澳台經濟社會發展、全體同胞生活改善的政策措施,將會更直接助推台灣社會的均衡發展;大陸豐富的經濟社會資源,能夠及時為台灣釋放社會矛盾壓力提供緩衝地帶和調節功用,這也是“一國兩制”的特殊優勢。

  五是從涉外層面告知看,統一將擴大台灣民眾的“國際活動空間”,提高其國際身份地位,使其享受世界一等大國公民的榮光,“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民眾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作為整個中國的一部分,絕對比當外國人手中的棋子和籌碼更有利。兩岸統一之前,台灣貌似各方爭取,可以左右逢源,利益最大化。但是,台灣這種地位是以押上自身重大利益為代價的,是主動把自己放在隨時可能且最終必然被美西方敲詐、出賣、棄子的地位為依託的,是拿台灣的全部所有、同胞的“血汗”財富直至身家性命作“投名狀”的。靠出賣核心利益換不來外人永續的擔保,唯有融入偉大祖國才能根本改變自身地位與命運。統一之後,台灣將由“棋子”變成主人,台灣地區的地緣優勢與整個中國的地緣戰略實現歷史性對接所形成的強勢地位將震撼世界,使得台灣在整個中國、整個世界的地位煥然一新。屆時,誰還敢打“台灣牌”,誰還敢敲詐台灣,誰還該把台灣當“凱子”?這才是真正可靠的“出頭天”。

  六是從安全層面看,統一將使台灣徹底擺脫安全顧慮,真正實現永續和平與安全,防止成為地緣戰略板塊結合部的亞太版“烏克蘭”。這是統一最淺顯的利多。兩岸統一之後,台灣將正式脫離外國勢力第一島鏈遏華抓手的角色,在地緣和安全戰略上,與祖國大陸融為一體。如此一來,外部勢力將退守千里。甘做“獨立”的結合部,扮演千年衝突不斷、命運不定的角色不是一個好注意。唯有回歸中國板塊,才能讓外國勢力無法置喙,才能安然千年。如果兩岸果真實現和平統一,進攻性現實主義的鼓吹者約翰?米爾斯海默所構想的中美為控制台灣所進行的戰爭就可以避免,這對台灣不是利多又是什麼?台灣民眾應該深入地想一想,約翰?米爾斯海默“讓美國的核保護傘牢牢地保護台灣”的主張有多麼恐怖!

  七是從統一的路徑看層面看,大陸方面努力推動的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將是台灣民眾利益極大化的最佳出路。融合發展是對台灣地區全民普惠的,不是所謂向上層利益集團傾斜;融合發展是追求品質,不是強人所難、“單邊主義”;融合發展是久久為功的,不是急功近利,不是權宜之計;融合發展是面對現實的,不是“大躍進”“超速狂飆”“強行並線”;融合發展是兩岸同步的,不是各自努力,更不是相互掣肘、破壞甚至敵對;融合發展是長治久安的,不是為統一而統一,強扭的瓜不甜。

  八是從家族傳承層面看,做統一促進派將無比榮耀、光宗耀祖,做“台獨”追隨者萬民唾棄、後世蒙羞的認知。“今日當統派,明日國姓爺”“今日台灣統派,明日民族功臣”“今日‘台獨’分子,明日汪精衛秦檜”。台灣有濃厚的中華家族文化傳統,歷史定位是政治人物的普遍追求,光宗耀祖是每一個家庭的價值尺規。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有個重大宣示,就是進一步明確支援愛國統一力量。大陸方面也已宣佈懲辦“台獨”分子的政策並連續實施。可以設想,兩岸統一之後,一切為統一做出過積極貢獻的同胞、團體、實體,都會得到表彰,“台獨”分裂分子必然得到應有的懲罰。

  “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是在中國是現代化持續推進,民族復興前景歷歷在目,並接受香港“一國兩制”長期經驗的基礎上,兩岸民主協商制度制定的,統一後的台灣勢必實現向繁榮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世界典範的社會的大幅度推進。舉兩岸之力,台灣一定會有一個美好未來。筆者相信,今後隨著統一進程的推進,大陸方面各項政策措施的出臺,台灣民眾投身祖國統一大業的熱情和激情勢必進一步激發,“台獨”分裂分子勢必更加恐懼,台灣民眾新時代統一觀勢必逐步形成。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