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樹立七個意識,高品質推進《意見》落實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3-10-13 18:22:55

台海觀潮

  作者 鄭劍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研究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9月14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從整個對臺工作大局、推進統一全局上,給福建的對臺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空前的支援。全面落實《意見》,既需要工作的熱情和極大幹勁,更需要智慧和進取精神,首當其衝的是思想觀念的更新,在認知和意識上跟上中央的要求。老腦筋、老經驗、老辦法,循規蹈矩、蕭規曹隨,必然是跟不上新時代的這個新要求的。

  第一個是大局意識。《意見》開宗明義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福建在對臺工作全局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明確了制定和推出《意見》的根本目的,就是緊緊圍繞對臺工作這個大局,在推進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塑造祖國統一基本架構中發揮更突出、更具先導性的作用。無論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還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都是圍繞這個根本目的展開的。也就是説,《意見》不是福建一個地方的改革開放、建設發展問題,而是整個對臺工作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從大局出發推進落實《意見》,似應重點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第一是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係。要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逐步實現祖國統一這個大局下落實《意見》的各項部署和要求,不得脫離這個大局。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也是福建省的長遠利益,沒有什麼利益比這個長遠利益更重要。第二是福建人民和台灣地區人民之間的關係。正確衡量得失問題,有些情況下,為了可能為了統一大業、台灣同胞的福祉做出必要的犧牲。地區、行業如此,單位、個人可能也會面臨這個考驗。這是認識問題,也是覺悟問題。第三是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畢竟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複雜的形勢,且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中美戰略博弈、美國打“台灣牌”特別是危險地打台海危機、台海戰爭牌的基本結構難以徹底扭轉。如何既讓福建又快又好地發展、兩岸持續不斷地融合,又能反對和遏制“台獨”、應對好外來挑戰,這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更需要高超的智慧。作為福建來説,應當堅定發展的硬道理、融合的大方向,同時克服單純經濟觀點、本位主義思維。也就是説,既要懂得兩點論,也要善用重點論,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平衡好發展與安全之間需求。有時推動《意見》要快一些,有時可能要慢一些,甚至進行必要的回調。在落實《意見》上不能急功近利,更不應求全責備。況且《意見》也明確強調,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因時因地制宜,支援條件好、優勢突出的地區率先試點、以點帶面,引導其他地區找準定位、協同增效。這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體現,應當深刻地領會把握。

  第二個是趕超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落實《意見》必須以福建的全面發展進步為基礎和根本。沒有這個基礎和根本,《意見》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按照《意見》的要求,福建要有更強的超越意識,趕超就趕超台灣,這一點不必遮掩。福建對台灣的趕超,將是對兩岸融合發展、祖國統一最大的貢獻。所以,不能把落實《意見》的目光,僅僅局限在吸引了多少台灣同胞來福建、交流項目到福建、合作項目落福建上,更要放在發展上超越台灣地區、文明進步的上超越台灣地區是上。目前看,福建的經濟總量超越台灣已經實現,福建每人平均GDP超越台灣為時不久,福建的科技、金融、營商實力超越台灣地區的勢所必然,福建的社會治理超越台灣地區也是可以預期的,至於福建的地方文化和文明建設超越台灣更是理所應當,福建城鄉居民的“文明”素質達到不容“台獨”分子污衊抹黑的程度亦是必然的。做到這一切不需要幾代人,當代福建人、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可以見證這段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競賽結局。而原本海峽兩岸這种經濟社會乃至治理體系的競賽、趕超,是一個良性互動關係,相互借鑒,相互幫助,相互扶持,最終達到共贏的局面。這種“競賽”也可以看做中國現代化的一種推動模式。但是,“台獨”分裂勢力和國際干涉勢力不樂見這樣的局面,他們既不樂見福建趕超台灣,也並非樂見台灣的發展的太好,因為兩岸終究是要統一的。這一點,他們是很清楚的。所以美國才有“毀臺論”、“掏空台灣論”。

  第三個是試驗意識。或者是探索的意識。《意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份專門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印發的文件,明確了福建在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中的定位、使命和任務。《意見》的主題之一就是探路,“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意見》明確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先行先試,擴大授權賦能,持續推進政策和制度創新。如果説深圳是新時期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的話,那麼按照《意見》的精神,福建就應當是新時代對臺工作的試驗田。從祖國統一大業的緊迫性來看,這塊新試驗田的建設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福建要為全國對臺工作特別是兩岸全面融合發展探索開闢出一條新路,包括從形而上的制度機制建設,到形而下的各項舉措、項目、具體操作推進,都要用探索的精神、開路的勇氣、試驗的觀念來保障。《意見》中諸如融合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閩台人員往來更加便捷、貿易投資更加順暢、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以及廈門與金門和福州與馬祖融合發展示範效應不斷顯現、平潭綜合實驗區對臺融合作用充分發揮等等任務要求,無一不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辦法來。

  《意見》的要求高,福建要建成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不是給福建自己示範,而是給全國各地各行業示範,是全國的示範區;《意見》的要求新,福建要成為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做祖國各地吸引台胞台企登陸的排頭兵,福建不一定處處做到祖國大陸對臺工作的“最大”,但必須成為“最好的”,讓台灣同胞想到大陸首先想到福建,特別在其他省市在不少重要領域已經做到對台胞“最有吸引力”的情況下,福建也有個趕超內地的問題;《意見》的要求急,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滿打滿算不到30年了,30年能幹的事情有限,30年能夠容納的迴旋時空有限,必須只爭朝夕,大膽地闖,大膽地試。

  《意見》面臨的兩岸關係的新障礙新問題需要探索、創新、突破。以往的和平發展更強調維護和平、和平時期、和平路徑、和平手段、和平舉措,《意見》所貫徹的融合發展理念更在意突破封鎖、克服阻力、對衝干涉、消弭“台獨”。當前形勢下,來自島內障礙和阻力,來自美西方的干擾、破壞,都會使得落實《意見》障礙重重。這些年來,在美對華戰略競爭體系下,民進黨聯美謀“獨”,通過修改法律、制定政策、“殺雞儆猴”式辦案,打壓恐嚇兩岸交流合作,已經在島內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寒蟬效應。《意見》發佈後,民進黨當局第一時間就污衊攻擊,威脅島內各界和民眾。在這樣的兩岸關係氛圍中,如何從觀念上激勵台灣同胞來參加,從政策上吸引台灣同胞來融入,從舉措上激勵台灣同胞成為落實《意見》的一份子,從力量上震懾阻撓破壞勢力搞破壞,都需要探索。此外,一些敏感的項目的推進也有相當的難度,不僅民進黨掌權會阻撓,其他政治勢力掌權也未必配合。如兩岸海底隧道、海空航線截彎取直、網際網路應通盡通、台胞身份資訊疑慮、台灣優勢特色産業企業以多種形式在閩參與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製辦學、“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以及台胞加入相關行業性、學術性、專業性社會團體,台胞擔任在閩非宗教社會組織負責人、法定代表人試點,台胞擔任仲裁員、調解員、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檢察聯絡員及司法輔助人員等,參與福建法治建設,在閩台胞納入大陸社會保障體系,台灣業者在閩投資設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公司等等。要想方設法解疑釋惑,形成兩岸共識。

  《意見》直接與統一掛鉤的“統一進行時”需要探索、創新、突破。新時代的融合發展與祖國統一進程是一體籌劃,一體聯動,一體操作。當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的歷史階段,一切推進兩岸關係的舉措,包括《意見》的部署要求,都是直接瞄準兩岸統一的目標、循著兩岸統一的既定戰略部署來設計和實施的,是按照促統的要求衡量融合發展的工作成效的。如何實現這樣的發展、建構這樣的閩台關係及福建與各省市關係,如何把《意見》的要求落實到實質促統、一項工作一項工作地促統上來,如何讓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每一份資源、每一份精力都成為統一大廈的一塊磚瓦,如何使得物質世界的融合與精神世界的國家民族統一認同相輔相成,如何在落實《意見》的進程中重建台灣同胞對福建原鄉的情感、對祖國大陸的嚮往、對民族復興的一份子感,等等,這一切都不是容易解決的。這就需要有創意的頭腦。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明確的。凡是目的不明、指向兩可、虛無縹緲的工作都要摒棄;凡是統“獨”不分、界限不明、空耗資源的工作都要遠離,凡是缺乏針對性有效性的工作都要從日程本上花劃掉。我們的工作目標、計劃和落實,都要瞄準統一、緊貼統一、為了統一。坦率地講,無目的交流合作不是融合,無目的的交流合作是沒有意義的。水到渠成需要時限,對水到渠成無時限的等待在新的時代已經不合時宜,甚至可能反而助長拒統。

  《意見》全省區、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特色需要探索、創新、突破。《意見》包括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3大方面、6個重點、21條,涵蓋面之廣、之深、之細前所未有,而且要覆蓋福建全域。這些領域雖然也多是對臺工作長期耕耘的,福建各地也一直把對臺工作作為中心工作來抓,但如此系統、全面地在一個省區推動落實也是前所未有的,加之形勢的緊迫性,這對一個省而言,艱巨性前所未有。《意見》中的單個領域、單方面內容、單項工作可能是駕輕就熟的,但合在一起需要系統的籌劃與推進,應該比一個一個單項工作的籌劃與推進難得多,需要蹚出新路。比如,有的工作從其所在領域來講,可能需要持續大力推進,但放在全局來衡量,有時可能需要緩一些甚至放一放,有時需要快一些,有時需要所有推進,有時需要分散落實。這裡面的智慧與邏輯,需要在實踐中累積經驗。簡單化、四面出擊、萬馬奔騰、人海戰術、爭先恐後,可能事半功倍,甚至得不償失。這其中的奧秘,也需要試驗。我們面臨的島內外對手是複雜的,我們的頭腦就不能簡單。

  第四個是容錯意識。既然是探索、試驗,就要容許出紕漏,容許調整、充實、改進、提高和反覆。如果寄希望於處處拿出萬無一失的做法來,既不可能,也不實事求是,有時反而貽事。雖説對臺工作無小事,但既然是給了探索的任務,就要容錯,否則就不叫探索了。要加強調查研究,廣泛爭取福建及台胞意見,汲取其他地方、行業經驗教訓;搞好規劃論證,既謀定而後動,又敢於拍板定案;克服等靠要傾向,否則的話,就不需要探索、實驗了。沒有探索不可能實現中央賦予福建的任務,沒有容錯不可能有探索的積極性、試驗的主動性、引領的創造性。建議制定相關容錯制度機制和相關政策,給有關單位、幹部以失敗、失誤、出瑕疵的空間,在成績面前,失誤始終是第二位的;根據新常態某些制度規定可能給對臺工作造成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探索論證相關政策,細化規定,提高操作性。歸根結底,只有明確政策界限、原則、揮灑空間,才能創造出人人探索、百花齊放的寬鬆環境和生動局面。

  第五個是國際意識。只有國際的,才更是對臺的;只有世界的,才更有利於閩台及海峽兩岸深度融合。簡言之,國際化的福建,是建設第一家園前提條件;國際化的視野,是閩台融合發展的必備條件。台灣問題牽扯複雜的國際關係,包括其中與融合發展的相關因素,也受著極大的國際影響,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大打涉台“國際牌”的情況下,籌劃和推進相關《意見》工作,必須具備國際的視野、國際的經驗。另一方面,從經濟社會角度看,台灣又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地方,推進《意見》的各項工作,客觀上也要求我們既要從大陸看台灣,也要以國際化的把握《意見》一些環節,具備國際的眼光、國際的水準。要立足閩台但不能囿于閩台,眼界寬闊,心胸要寬闊,措施寬闊。比如,《意見》中關於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對臺先行先試、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建設、兩岸産學研企共同制定行業共通標準等等工作,如果不與國際接軌,就可能在推動中舉步維艱。也只有與國際接軌,才給實現福建與國際化程度很深的台灣企業、商界、社會的有機對接,形成一體化。

  第六個是責任意識。應當在福建營造開展對臺工作、落實《意見》要求人人有責的普遍認知,各個地方、行業、機構、單位乃至個人,都有積極主動學習《意見》、貫徹《意見》、參與《意見》進程,形成全方位勠力同心的局面,使全福建因為對臺工作而擔責,也因為對臺工作而受益。中央給福建及其廣大人民任務,也必然給福建相應的政策和資源支援,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更會努力支援福建落實《意見》。這是舉國體制的優勢,也是福建迎來的新的發展機遇,每一個福建人也必然是受益者,就像奧運會花落誰家的道理的是一樣的。所以,不但不應把《意見》當成負擔,更應當成當成責任,當成機遇,當成建功立業的新契機。機緣往往降臨有準備的頭腦,《意見》勢必厚愛家國情懷。建議福建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制度,拿出必要精神物質資源,激勵那些落實《意見》的先行者、敢闖敢為的領頭羊,更包括那些犧牲奉獻的群體。與此同時,對那些乘機鑽政策空子、謀不義之利之徒,必須嚴懲,而且不分祖國各地,也不分海峽兩岸。

  第七個是政治意識。祖國統一是政治,對臺工作是政治,落實《意見》要求當然是政治。這個政治要求不忘初心,就是推動《意見》落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對臺工作而不是別的工作,就是要始終按照對臺工作的政治要求思考處理相關問題、衡量和評價工作績效,絕不能游離這個初心,更不能違背這個初心,祖國統一是什麼樣,福建現在就應該開什麼路、辦什麼事,閩台融合就應該怎麼推、到哪突破;這個政治要求堅持黨的領導,反對自作主張、各行其是、我行我素、違法亂紀;這個政治要求要求按照黨的政策和黨的部署展開,不應各行其是,更不能借機投機取巧、鑽政策空子、發不義之財、謀非法之利;這個政治要求不得搞特殊化,借對臺工作需要搞突破社會主義原則、政治原則的變通;這個政治特別要求提升各級幹部的對臺工作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在大是大非問題不糊塗、不含糊。

  而從台灣方面來講,也應當有相應的意識,抓住相應的機遇,實現相應的發展,在祖國統一、民族復興中建功立業。如兩岸是同胞而非敵人的意識、機遇意識、合作意識、進取意識、反“台獨”反干涉意識以及中華民族民族復興的意識,等等。當前形勢下,特別要認清大勢、把握大勢、分清敵我友,不但考慮自己和時下,也要考慮子孫和未來,認識到自身現實和長遠利益所在。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展望的民族,是出思想家的民族;台灣地區是多元化的社會,更是激情澎湃的社會。激情用在正道,人間正道是滄桑。激情與邪路共振,必然是死路一條,害人害己。遙想當年,康熙統一台灣的那段歷史,其中從上到下,每個人的選擇所導致的不同命運,還不足以引以為鑒嗎?


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