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島夜話】不可忽視的台灣社會新興群體:東南亞群體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3-10-18 14:41:55

  微信圖片_20220517092659

  作者 台灣青年 羅鼎鈞

  據台灣統計部門最新的人口調查,2023年9月台灣省總人口為234404300人,台灣的總人口是已經連續四年在減少,但在台灣社會卻有一個群體的人數卻在快速增加,那就是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的東南亞外籍勞工(移工)、東南亞外籍配偶和東南亞學生的“東南亞群體”,截至2023年8月底為止台灣社會的外籍勞工總計有745696人,其中包含印尼籍勞工(移工)264391人、越南籍勞工(移工)260778人、菲律賓籍勞工(移工)152124人、泰國籍勞工(移工)68400人和馬來西亞籍勞工(移工)3人,加上失聯逃逸的東南亞外籍勞工(移工)84339人(參照表一),因此在台灣地區的東南亞外籍勞工(移工)總數來到829975人。東南亞籍外籍配偶人數方面,根據2022年12月底數據顯示,目前越南籍外籍配偶為112821人、印尼籍外籍配偶為31351人、泰國籍外籍配偶為9741人、菲律賓籍外籍配偶為10791人、柬埔寨籍外籍配偶為4358人,東南亞籍外籍配偶總人數為169062人。同時由於民進黨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關係,台灣目前境外學生人數前三名都是東南亞國家佔多數,據臺教育部門海外學生2022學年度統計,排名第一的是越南在台學生人數為23728人、第二是印尼在台學生人數為16639人、第三名是馬來西亞在台學生人數為12378人,第六名是泰國在台學生人數為4047人,第七名是菲律賓在台學生人數為2969人,東南亞籍在台學生人數共計59761人,因此將東南亞外籍勞工(移工)、東南亞外籍配偶和東南亞籍境外學生三者相加共計1058798人,換句話説全臺有共計有超過105余萬人的“東南亞群體”,“東南亞群體”的總人數也大大超過台灣少數民族人數和大陸配偶人數。而這100多萬人都是長時間生活在台灣並且遍及整個台灣社會裏頭,對於台灣社會變遷的影響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本文將進一步深入探討當今台灣社會裏投這個不可忽視的新興群體,在此定義稱之為“東南亞群體”。

  首先,東南亞外籍勞工(移工)人數快速增加,主要從事産業和社會福利之工作,彌補台灣人口少子化勞動力減少之困境,但八萬餘名失聯東南亞外籍勞工(移工)造成台灣社會治安問題。前者從事産業的外籍勞工(移工),在台灣主要從事製造業、營造業、屠宰和漁工,而這些在台灣就是所謂的“3D産業”,即骯髒 (dirty) 的工作環境、危險 (dangerous)又辛苦 (difficult) ,而這群産業移工人數高達近50萬人,直接彌補了台灣産業因少子化缺工的狀態。後者社福外籍勞工(移工)則是我們台灣同胞在生活中較常接觸的外籍勞工(移工),多為外籍看護,其中外籍看護又因為聘用僱主的身分不同,分為“家庭看護”及“機構看護”,而社福外籍勞工(移工)女性就佔超過99.2%,人數也來到24萬人,因為有這群社福外籍勞工(移工),無形間也改變了台灣社會所需支援下的社會型態,減緩眾多家庭因照顧老人和失能者的負擔。但是還有一個數據也是令人震驚,那就是全臺仍有高達8萬餘名的失聯東南亞外籍勞工(移工),失聯的外籍勞工(移工)是指逾期居留、停留的狀態,而失聯逃逸原因眾多,包括勞動條件、金錢、環境等因素,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失聯外籍勞工(移工)在其他外在工作薪水較高的情況下去打黑工而逃離失聯,與此同時亦有不少失聯外籍勞工(移工)從事非法的行業,比如色情行業等狀況,無形間也衍生出社會治安的問題。

  其次,東南亞外籍配偶人數快速增加有超越兩岸婚姻人數之態勢,東南亞外配和其子女問題,該如消除有色眼睛看他們是當前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自2017年以來,台灣人與東南亞婚姻人數就超越兩岸婚姻人數,而絕大多數東南亞婚姻的外籍配偶人數都選擇在台灣定居生活,比起近年來兩岸婚姻超過三分之一定居大陸,隨著東南亞外籍配的增加並定居在台灣各個社會角落,其子女也被稱之為“新住民二代”,整個東南亞配偶在台灣也必須面臨語言隔閡、社會歧視和文化衝突等問題,就有東南亞配偶嫁至台灣後,因為嫁入一家11口的大家庭,她必須一天三餐都要煮飯,同時還要打掃6棟四層樓透天厝,並且照顧身體不好的公公婆婆,就憑她一個人將全家大大小小照顧好,簡單來説就是一名免費勞工,比起外籍看護還不如。像這子的案例過去也出現在大陸配偶的家庭之中,而其子女作為“新住民二代”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台灣社會裏多多少少也與母親有著相同的問題。同時根據東南亞外籍配偶所從事工作顯示,其中,主要以服務及銷售人員、基層技術工和勞力工為主,這也意味著東南亞外籍配偶從事的工作仍舊是屬於台灣中下階層的工作,因此無形間也使得一般台灣民眾看到東南亞外籍配偶的印象仍舊是停留在過去戴有色眼鏡的刻板印象。

  其三,民進黨當局“新南向政策”招生東南亞外籍學生,但不少東南亞籍學生在台淪為“黑工”,求學台灣反被剝削等成為台灣社會問題。近年來台灣高校境外學生大增,為了呼應民進黨當局“新南向政策”,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學生大幅增加,無形間看似彌補了台灣高校産業少子化的危機,但是在看似境外學生增加的情況下,台灣少數高校竟然剝削東南亞籍學生讓其淪為黑工。因為就有少數後段高校為了招東南亞學生,在毫無英語教學和管理能力,卻飲鴆止渴,編織各種兌現不了的承諾招生東南亞學生來台,並由外包的掮客承擔起一條龍的工作,從對外招生,到安排學生進工廠,中間人一手包辦。在去年高苑科大菲律賓學生案,就有菲律賓學生投訴一週工作40小時,在工廠從事與學業無關的勞力活到深夜等情形非常普遍,校方不但知情,甚至指導學生面對稽查時必須宣稱每週僅工作20小時,也遇到校方及工作的工廠疑似偽造薪資單、薪資單上有不明扣款的情形。由於讓東南亞外籍學生淪為被剝削工人的情況,這也直接讓台灣上了人權版面的新聞,據2021年美國國務院最新出版的《美國2021年人口販運問題報告─台灣部分》(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Taiwan),提及“人口販運者利用台灣‘新南向政策’放寬入境條件,吸引東南亞學生和遊客前來台灣,再強迫其從事勞動或性交易”。

  由此可知,現在的台灣社會早有超過百萬人的“東南亞群體”,他們遍及台灣並且出現在各個社會角落裏頭,在過去20年裏早已逐步改變整個台灣社會型態進而形成一個獨有的“小社會”,“東南亞群體”孕育而生的周邊産業比如東南亞餐廳、商店都遍及全臺主要都市,每逢假日時都可以看到“東南亞群體”的各種聚會活動,台灣當局和多個社團也常常舉辦各種講座活動對“東南亞群體”進行關心。然而面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情勢,在當今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潮流裏頭,台灣“東南亞群體”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塊,因為其中不乏取得台灣地區身分證件的“東南亞群體”,要是按照法律定義他們同樣是台灣同胞,若是再加上“新住民二代”的話人數也是非常可觀,所以在當前新時代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潮流中,都必須正視在台灣擁有100多萬人的“東南亞群體”,應該進一步研究並出臺相對應的政策和措施,讓他們融入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潮流中來,真正讓兩岸融合發展裏頭的正能量和獲得感深入到台灣社會每個群體當中來,因為這也是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後並須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