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陸生來台及臺生來陸就學交流 ,凸顯兩岸互動應回歸“社會本位”思維。尤其大陸學生赴臺就學交流,體現青年作為兩岸關係的主要參與者及承擔者、促進者及推動者角色,展現兩岸互動及未來發展新契機,係以兩岸“社會中心”、“青年導向”及“基層本位”為根基,發揮積極正面示範效應。
2016年馬英九“執政”最後一年,尚約有4萬2000名非學位生,另有9000多名學位生;至蔡英文“執政”結束前一年,截至2023年4月止僅剩3400位在台陸生,顯見政治氛圍不佳對招收陸生絕對是一項極大阻礙。兩岸青年學生就學交流,呈現不對稱交流狀態,先是台當局陸委會因應疫情在處理陸生來台問題上,採取差別性待遇不同於僑生、國際生;後是大陸暫時停止陸生來台就讀學位生,兩岸在反制間導致兩岸青年學生交流減少。
大陸對臺政策立基台灣“社會本位”及兩岸“民間社會連結”,強化兩岸青年國族身份認同及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事實上,許多陸生喜歡赴台灣就學,除了師資優良、設備新穎外原因外,相同語言、文化、血緣等同文同種親近因素,及較低經濟成本也是原因。茲就陸生來台産生效應及所面臨困境加以分析:
首先,陸生來台就學緩解受少子化衝擊台灣高等教育。2020年4月9日大陸教育部發佈《暫停2020年陸生來台就讀試點工作》,台灣高等教育因少子化趨勢、人才磁吸效應、大學經營成本提高,招生日益困難,許多傳統學校皆無法招收足額生員。尤其“失去陸生”赴臺就學後,生員更是雪上加霜,降低大學財務收入及自主財政。
特別是若干私立大學恐提早面臨“倒閉潮”襲擊,儘管民進黨當局啟動所謂“新南向政策”招生,但並無法擴大就學生源,難以完全彌補大陸學生不赴臺就讀市場缺口。陸生來台就讀,不僅可補足因少子化衝擊所造成的生源匱乏;也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其次,陸生來台就學交流助於緩解“文化台獨”。通過學生就學交流,不僅可以避免台灣學生受到“文化台獨”、“去中國化”等一系列措施影響,避免“漸進式台獨”及“柔性台獨”,上升至“法理台獨”所造成明顯而立即危險。擴大化及深化兩岸青年學生就學交流,利於凝聚“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可謂是兩岸和平穩定關係發展之風向球及關鍵指標。
最後,陸生來台就學促進中華國族主義建構與發展。兩岸青年本具有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同屬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及共用中華文化,並無歷史包袱,通過擴大化兩岸交流可以培養彼此相互認識、體諒、尊重及包容,建立心靈契合及“兩岸一家親”或“兩岸一家人”的“我群意識”。
然而,陸生來台就讀數量卻逐漸減少,陸生學籍生招生,因兩岸關係陷入“九二共識”爭論及因疫情衝擊,連續三年無法招生,短期內在兩岸官方無“九二共識”前提下,要恢複學籍生招生困難重重;復因兩岸疫情導致僅存交換生、研修生赴臺就學 ,儘管已有恢復些許跡象,也是充滿變數,即使疫情已有所緩和,目前赴臺交換陸生不及千人,與既往動輒數萬人赴臺就讀相比相去甚遠。
隨著陸生人數逐年下降,台灣地區地區教育部門曾並表明自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就學以來,均持歡迎陸生就學一貫立場,因應COVID-19疫情,臺教育部門已于2022年7月及11月開放學位生與短期研修生赴臺就讀,宣稱“將與大陸爭取與溝通陸生來台就學”,然而效果有限。
近三年來幾乎大學本科生赴臺就讀已趨近於零。又據2023年陸生來台就讀碩博士班正式分發榜單發榜,計有40校,共錄取476名,較2022年增加11名,招生達標率為32%。因大陸自2020年4月9日公告暫時停止大陸地區的陸生來台就讀,僅限在台應屆陸生,可依其意願選擇在台繼續升讀碩博士學位,本年仍僅限在台陸生報名。若大陸遲未開放大學新生赴臺,陸生母數將持續銳減。陸生來台就讀困境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兩岸官方欠缺“九二共識”致兩岸政策難相向。2008年馬英九時期由於兩岸皆承認“九二共識”,以此作為兩岸對話及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拓展各項交流領域。從2011年台灣招收陸生開始至2020年暫停,可謂是兩岸青年學子通過學習交流建立親善關係“黃金十年”。
短期內,要恢復陸生來台交換仍有所困難;而要恢複學籍生赴臺就學,更須兩岸關係有所緩和始有可能。兩岸官方因無“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台灣要從大陸招募陸生恐有困難,尤其大陸對臺政策改為採取主動方式、雙方不待協商,目前大陸招收許多臺生而非派遣陸生來台就讀;未赴台灣高校對陸招生重點,恐怕是境外延修生而非學籍生。
其次,陸生受到歧視性政策對待。2018年台灣地區監察機構教育文化委員會通過“少子化因素影響大學招生與發展”調查報告,指出2011年完成“立法”的“三限六不”有條件開放陸生來台政策,此雖已逐漸鬆綁,惟在少子化衝擊及兩岸情勢變遷情況下,已顯僵化而不合時宜。台灣限制採認大陸大學的校數,原理由是“認可績優大陸大學,防止假學歷”,但陸生來台就讀學士班,其畢業學校是高中而非大學;若為防止假學歷而限縮採認陸校校數,這與開放陸生來台並無關聯,豈非是矛盾。
最後,民進黨當局對待國際生與陸生的待遇並不相同。如同對待陸配與外配般皆被視為歧視性待遇。部分台灣社會人士不僅質疑陸生的赴臺就學學習動機或統戰角色,由於實施“三限六不”政策(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赴臺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及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台灣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與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如此限制陸生就學權益,導致陸生來台誘因下降。
儘管“三限六不”已逐漸鬆綁,但陸生仍認為與國際生相較其權益仍較低且不受保障,形成一種差別性待遇。陸生來台就讀遭受系列不公正對待問題。儘管兩岸學生交流,大陸給予臺生就學優惠措施多,台灣給予陸生則較少,形成一種不對稱互惠關係。台灣有必要建構友善陸生來台學習環境,包括健保、工讀及獎助學金申請等等,應對傳統“三限六不”政策提出檢討及修正。
陸生來台就讀越來越少現象,進而降低大陸高校與台灣高校合作的意願與動力。兩岸學生交流成為不對稱且趨於“單向交流”,現陸生來台得少、臺生去陸得多,在台灣高等院校面臨少子化危機籠罩下,更是雪上加霜。兩岸青年學生雙向、對等、尊重、互惠及包容交流,對於其他領域事務,如經濟社會教育文化交流,也會産生積極正面示範效應。基於此,台灣社會應思考重新回歸兩岸對話機制,及平等與無差別化對待陸生,創造友善兩岸關係及友善陸生來台就學政策,方能解決台灣高等教育發展困境。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