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臺籍醫生:兩岸醫生可以取長補短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關注台青      2023-10-26 09:22:57

  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馬壯 陳文韜)救死扶傷、懸壺濟世、仁心仁術……在行醫的道路上,越來越多台灣青年揣懷夢想來到大陸學醫、從醫。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臺籍醫生丁文蘊、福州市第一總醫院皮膚病防治院臺籍醫生陳栢叡、北京靈蘭中醫診所臺籍中醫師劉元媛,做客中國新聞網《青聽·兩岸》欄目,分享他們觀察到的兩岸醫學領域異同。

丁文蘊為患者治療。本人供圖

丁文蘊為患者治療。本人供圖

  2008年,來自台北的丁文蘊拿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協和醫院,目前是一名整形美容外科醫師。

  在北京生活21年的她,稱自己是一個台灣人中的“老北京”。雖然兩岸溝通習慣存在不同,但她也慢慢習慣了“北京大妞”式溝通方式,甚至還有了兒化音。

  醫患溝通是一門學問,在工作中的丁文蘊更注重與患者用溫和的方式溝通,她認為在患者處於比較難過的狀態時,溫和的語言會讓患者更溫暖,也能讓患者對醫生更加放心。她肯定,將台灣民眾的語言習慣用在和患者溝通上一定有好處。

  步入職場這些年,丁文蘊還觀察到,在大陸從醫會有更多的平臺可以選擇,而且大陸的病例數量在體量上比台灣要多得多,這有助於積累更多的從醫經驗。

陳栢叡做科普講座。本人供圖

陳栢叡做科普講座。本人供圖

  同樣曾在北京求學過的臺籍醫生陳栢叡,因為愛情選擇到福建從醫。他提到,畢業後選擇來福建工作,不僅是因離台灣的家更近,也因為福建具有“閩台一家親”的優勢。儘管陳栢叡長期在大陸的公立醫院工作,但他對台灣島內的醫學界也有所了解。在他看來兩岸的醫療環境存在著較大不同。

  在台灣,醫院更多以民營為主,而大陸則不同,公立醫院數量更多。陳栢叡認為,大陸的醫療是偏公益性質,是一個民生的“最後防線”。

  醫療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兩岸民眾在就醫選擇上也存在不同。陳栢叡説,台灣民眾在生病時一般會優先選擇去診所、民營醫院,而在大陸,公立醫院的患者較多。

  兩岸醫療背景的差異,在陳栢叡看來卻是好事。正如他説,“可以取長補短,讓兩岸的醫生們一同攜手,我相信對於兩岸的同胞來説,都是更有福祉的一件事情。”

  臺籍中醫師劉元媛,自幼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回憶起自己來到大陸的初衷,是想來中醫的起源地學習中醫。

  

  提及兩岸在中醫領域的異同,劉元媛坦言,理念雖有碰撞,但卻可以提供更多的啟發。在台灣,大多數人認為中醫是用來康復、調養、偏養生的。例如,台灣民眾在感冒後會優先選擇看西醫。

  劉元媛説,大陸的中醫則是可以和西醫並肩站在救治病人的一線,大多數患者也很認可中醫。她認為可以將台灣中醫康養的概念和大陸中醫的技術進行結合。

  據她觀察,兩岸醫生在和患者溝通上也存在不同。她認為台灣醫生最大的特點是説話語速較慢,而大陸醫生和患者溝通更注重效率。她解釋,台灣醫生的説話習慣語速較慢,需要和患者充分溝通以便了解更多病情。但也會造成診療時間久,能夠服務到的患者會比較有限。

  兩岸的醫生在工作習慣、觀念上雖存在不同,但正如劉元媛所説;“大家可以一起取長補短,提高工作效率,能夠幫助到更多的患者。”

  展望兩岸中醫發展的未來,她提到,兩岸的中醫師要常交流,及時更新最新的技術和研究成果,才能夠攜手走向國際。(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