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台聯臺情諮詢專家,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國際政治、軍事安全、台灣問題等研究。著有《孤島殘夢—國民黨在台灣的日子裏》、《台灣秘史—前所未聞的台灣故事》、《潮起潮落—海協會海基會交流交往紀實》、《折衝共融——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腦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賓之死》,參與《世界戰爭史通鑒》、《中國學者論未來戰爭》等書撰寫,在境內外發表大量學術文章。參與組織多部歷史文獻電視片和紀錄片攝製。 |
作者 鄭劍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突如其來但又事出有因。迄今,這場衝突仍在進行中。以色列宣誓徹底解決哈馬斯,哈馬斯則誓言把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全部被占領土。這場衝突發生在距離台灣海峽8300公里的地方,卻牽動著海峽兩岸的神經,也牽動地區和全球戰略格局。2022年以來,第一場有如此牽動作用的衝突爆發于東歐的烏克蘭,這場衝突爆發于西亞的巴以地區,那麼下一場會在哪爆發?會不會沿著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的弧線劃到台灣海峽?以巴以衝突爆發後,蔡英文當局第一時間強勢宣誓軍事實力政策,“增強自我防衛能力”。這樣的戰略思維會帶來和平嗎?
1、和平彌足珍貴。新一輪巴以衝突不可謂不慘烈。巴以雙方平民及武裝人員死傷慘重,基礎設施成規模毀滅,和平的家園變成一個個廢墟。巴勒斯坦衛生部宣佈,截止10月26日,巴方死亡6654,受傷18900人;以色列衛生部門宣佈,截止10月20日,以方死亡人數超過1400名,受傷4834人。資訊時代,一幕幕悲慘的場景第一時間傳播全球,誰也不會對這樣的慘烈無動於衷,任何理智的人何嘗又不會聯想到和平、友愛、一家這樣的關係的彌足珍貴?巴以、阿以之間民族、宗教相異,領土主權、經濟權益衝突,自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來,巴以、阿以之間成規模戰爭不斷,流血衝突常態化,並一輪又一輪地增添著彼此的仇恨,其間暫時的和平相處無法累積和帶來永續和平。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同屬一國、本是一家,決不能重蹈巴以、阿以矛盾衝突的覆轍。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竭力分裂海峽兩岸國家民族認同,推動兩岸關係異國異族異域化,就是在讓兩岸中國人複製阿拉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由曾經的和平友愛向現在的水火不容蛻變的歷史。如任其肆意妄為,後果不堪設想!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其心可誅,必須徹底剿滅!
2、在西方霸權國家的地緣戰略體系中尋找自身安身立命之處、維護自身的安全是十分危險的。中國與西方世界地理位置與環境有差異,戰略思維更大相徑庭。歸根結底,美西方是霸權思維,慣於操縱地緣矛盾、旗手玩弄棋子、離岸制衡、實力均衡;中華民族是王道思維,主張命運與共、和而不同、天下一家。巴以、阿以雙方之所以衝突不斷、和平遙遙無期,固然有民族宗教、千年血仇、領土主權等內因,但外部勢力的地緣戰略操縱以及自身主動或被迫做外部勢力棋子以自重的思維好處處境,始終是一大動因。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如此,冷戰後時代亦如此,美西方及其他一些勢力始終也沒有放棄中東,冷戰後第一次大戰——海灣戰爭即爆發於此。當前,美國為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大陸,實施所謂“戰略東移”。但是,美國是以深植矛盾、遺留問題、離岸制衡的方式“撤出”其他地區的,實行實際上還是地緣戰略、分而治之那一套。美西方國家的戰略思維裏,只有矛盾衝突的巴以、阿以而非和平共處的巴以、阿以,才符合其利益。要麼擴大矛盾,要麼植入矛盾,要麼深埋矛盾,正如他們在“撤出”香港、印度、中東、非洲做的。這就是分而治之、離岸制衡、實力均衡戰略思維的精髓。弄不清這一點,就不能明白如此強大的美國、西方國家集團,他們能夠解體蘇聯,卻不能在巴以之間締造和平。他們不是不能讓其和,而是不願讓其和。試想,當世界的上最強大的國際一直在中東“拉偏架”,包括10月18日悍然否決得到舉世贊同或不反對的巴西停火提案,又在10月25日拋出偏袒以色列進攻加沙地帶權利的美國提案時,巴以、阿以何談和平?導致一方始終感到自己有恃無恐、頗有希望,另一方始終感到我們也不難明白,每當海峽兩岸走進,美國都要插手分化。我們更難想像,假如兩岸雙方關係發展到締造永久和平的程度,美國會作壁上觀,除非他真的無挽“狂瀾”之力了。民進黨第二次上臺執政後,堅定地走在“聯美謀獨”“依西圖存”的道路上,兩岸關係隨之線性滑坡,台灣不但沒有變的更安全、更自主,反而變的更危險、更依美,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實施再次證明:挾洋自重,適得其反!
3、“通過實力來實現和平”是一廂情願甚至自取滅亡之路。戰爭與衝突歷來是實力政策的結果,和平從來都不是實力政策的線性産物。實力地位是大國策,不是小的國家或地區能夠操作的。韓國《韓民族日報》10月17日刊文《以色列的悲劇給韓國帶來的教訓》,認為韓國政府對巴以衝突應該汲取的最重要教訓是學會面對現實,摒棄一味堅持“通過實力來實現和平”的專斷與傲慢。韓國人的這個認知是深刻的,對海峽兩岸也有啟示。韓國向來有對朝“陽光政策”與“強硬政策”的分野,背後很多大程度上是追隨美國程度的分野。當前韓國是強硬派尹錫悅當權,實行更緊密追隨美國的政策,對朝鮮一味示強,或者至少假意和平、實質示強。這就是當前朝鮮半島風高浪急成真,驚濤駭浪可期的根本原因。如果説韓國對朝玩強硬政策還有一點本錢,有自身軍事、經濟實力做後盾的話,海峽兩岸則不同,台灣地區的實力與大陸相比差距如此懸殊,連美國在對華戰略競爭中都不得不知所進退的情況下,民進黨蔡英文仍在操作實力政策,甚至打美國牌“拉美下水”;賴清德始終把發展軍事實力放在首位,用遠交近攻、挾洋自保戰略欺騙選民,這樣的政策路線就是赤裸裸的“玩火”。
還應清楚的是,以色列的對手是各有想法的阿拉伯國家,但也僅可週旋一時而已,不能給以色列帶來永續和平安定;可以一時逾越紅線但終究面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下一次猛烈反擊。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挑戰的是高度一致的中華民族、祖國大陸、台灣島內“反獨促統”群體,戰略迴旋空間極其有限,沒有任何觸碰紅線的餘地。進一步看,民進黨也不能拿台灣與以色列比美國的“關愛”程度,民進黨拿台灣與烏克蘭比美國的關愛程度同樣也是誤導台灣民眾。美國對以色列的“關愛”遠超過台灣,非常時期美國對台灣的支援也未必會超過俄烏衝突中對烏克蘭支援,誰給的民進黨如此的自信?是自欺欺人。況且,從歷史和現實看,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也有進退的、有紅線的,基本止步于間接軍事干預,因為他還要在阿拉伯世界培植力量。那麼在台灣海峽,美國不顧一切赴湯蹈火嗎?不言自明吧!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