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美日聯合作戰體系中逐步由“從屬配合”向“自主作戰”轉變,在追求潛艇“以質取勝”的同時,轉換潛艇設計理念並升級技術路徑,以“亞核潛艇”為目標,依靠鋰電池、新型材料等技術,企圖打造戰技性能接近核潛艇的常規潛艇力量。
為此,日本捨棄成熟的AIP潛艇建造技術,採用更先進的“鋰電+高性能柴油機”動力系統,併發展出新一代大鯨級潛艇。與傳統柴電潛艇和AIP潛艇相比,鋰電潛艇的水上航速超過13節、水下最大航速超過20節,擁有僅次於核潛艇的超長潛航和快速機動能力,水下活動範圍得到擴展。
新一代大鯨級潛艇的耐壓殼採用強度較高的NS120型鋼材製造,潛深性能得到提升,最大下潛深度超過500米,具備在深海高水壓極限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經具備批量化生産大鯨級潛艇的能力,基本達到每年開建1艘、下水1艘、入役1艘的發展速度。
同時,日本採取“在建造現有新型潛艇的同時,開始研發更新一代潛艇”的壓茬推進式發展模式,確保在戰技性能方面擁有領先優勢。相比前3艘大鯨級潛艇,“雷鯨”號雖然擁有相同的標準排水量(3000噸)、艇體長度(84米)、寬度(9.1米)和艇員數量(70名),但同時全面採用先進技術,戰技性能有了整體性提升。
首先,“鋰電+柴油”動力系統在前幾艘艇的使用基礎上,對柴油主機進行升級,提升了功率、提高了航速,能夠在高水壓條件正常運轉。
其次,繼續採用“雪茄”型艇體設計、X形方向舵和泵噴推進技術,大幅降低噪音、提升水下操作和推進性能,同時,綜合採用先進消音材料、設備減震基座和浮筏式地板結構等靜音技術,降低了潛艇的噪音水準。
再次,改進聲吶系統。艇艏和側翼安裝ZQQ-7光纖適形陣列主動聲吶,艇艉配備拖曳線列聲吶,構成水下全向探測和警戒網路,可有效探測到距離數十千米的目標。這些聲吶系統還能將情報整合進作戰系統,為制定作戰方案提供支援。此外,該潛艇指揮塔內還安裝了光電桅桿、對空搜索雷達和便於快速充電的新型通氣管等。
公開資訊顯示,“雷鯨”號上裝備有6具HU-606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管內裝載6枚魚雷,同時艙內儲備24枚魚雷,共備彈30枚。該魚雷管能夠發射89型重型自導魚雷、新一代18型重型魚雷、“魚叉”反艦導彈和改進型“魚叉”BlockⅡ反艦導彈等。
其中,18型重型魚雷具有較強的抗背景雜波干擾與水聲干擾能力,水下探測和目標識別能力更強。該型魚雷射程達到50千米,採用電磁引信起爆,在淺水和複雜深水作戰環境下的適用性更強,能應對新一代安靜型潛艇。
為提高生存能力,“雷鯨”號還配有先進的魚雷防禦系統,可發射誘餌彈誤導敵方魚雷。此外,該潛艇還裝備了新型戰鬥管理系統,實現了與整合感測器、指揮控制和武器交戰系統的融合,通過指揮控制的全向螢幕顯示系統,能夠顯示更大範圍戰場態勢,提高了潛艇指揮員的戰術決策能力。
“雷鯨”號採用新型數據鏈,實現與戰區級作戰系統的互聯互通,該艇因此也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第1艘具備網絡中心戰能力的潛艇,可以作為水下監測系統的指控中心或節點,與空中、水面反潛平臺和海底固定聲吶陣列等設施保持資訊同步,進行跨域協同作戰。
未來,隨著“雷鯨”號等新一代鋰電潛艇陸續入役,日本海上自衛隊將保持至少22艘高性能潛艇的規模,水下作戰能力將邁上新臺階。尤其是隨著鋰電潛艇技術發展,不排除該級潛艇將具備發射更多先進導彈的能力。這將進一步惡化西太平洋地區海上安全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正在同步加緊水面艦艇的升級改造,擬將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改造為輕型航母。日本多管齊下發展進攻性武器,其作戰實力早已逾越自衛邊界,勢必給亞太周邊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值得關注和警惕。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