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昆義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
台灣“防務安全研究院”舉辦的“2023台北安全對話”,找來一堆同溫層的國外人士聚集台北,一起批評大陸對全球秩序與民主構成的挑戰。蔡英文致詞時還強調,烏克蘭持續對抗俄羅斯戰鬥,中東也爆發衝突, “我們不能將和平視為理所當然”;她進一步表示,“日益升高的“灰色地帶”活動嚴重影響印太地區穩定,其中包括在南海和東海的海上恫嚇”。這種把兩岸可能爆發衝突的原因都推卸給大陸,卻不思自己應負破壞和平的責任,這是蔡當局執政7年來玩不累的把戲。
從去年的俄烏戰爭到今年的巴以戰爭,蔡當局所關切的不是人道主義的問題,而是聚焦于“面對威權行為者,以錯假訊息發動的認知作戰,分化我們的社會,我們讓民眾具備反駁和舉報虛假或誤導訊息的知識及工具,在維持資訊自由流通和拒絕資訊操縱之間保持謹慎的平衡”。
亦即,大陸對台灣施加的所謂假資訊,都是從事“認知作戰”的一環,這個“認知作戰”概念的內涵是什麼,民進黨人不見得搞得清楚,但是用起來卻是好聽,比使用“統戰”一詞更能説服人民。所以,只要説出“認知作戰”一詞,蔡當局就可以不為破壞兩岸和平負責。
認知作戰起源於“認知病毒”
事實上,“認知作戰”的概念起源於1990年代美國軍事專家所提出的“認知病毒”一詞,它被認為是像電腦病毒一樣,會穿透人們的腦袋,改變人們的想法,長久以往,就會讓人民的認知對象有所改變。這其實就是冷戰時期所常用的“洗腦”的概念一樣。
為此,為了改變人們的認知,透過網路的虛擬世界所進行的輿論戰,它可能跟實體世界的戰爭一樣激烈。就用巴以戰爭為例,戰爭爆發之初,位於特拉維夫的社群媒體情報公司Cyabra,就查實了至少4萬個網路機器人或虛假賬號。該公司的副總裁拉菲·門德爾松説: “全世界數以百萬計、數以億計的人都看到了,它對戰爭的影響可能不亞於任何一種地面戰術”。
這些賬號傳播的內容都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帶有政治傾向,而且往往是虛假的資訊,在加沙之外的地方激起憤怒乃至暴力,引發了關於其可能點燃更廣泛衝突的擔憂。世人對巴以戰爭中資訊戰所産生認知作戰的憂心,也讓蔡英文當局撿到槍。
例如,蔡當局就成立項目小組,研析巴以戰事,為台海戰事預做防禦準備。除了軍事面,台灣資安圈還示警,巴以戰爭近期已從現實戰場延伸至網路,包括以色列政府網站頻遭網攻、虛假消息的輿論戰及全球駭客組織各自站隊,擴大戰局,甚至假冒以色列空襲警報手機應用程式(App),竊取使用者個資等。
其實,現代戰爭大量使用資訊戰,這是網路發展所造成的另一種後果,而台灣資通系統遭網攻的頻率是全球之最,隨著中國威脅加劇和網攻工具的升級,蔡當局就認為應借鏡巴以網路戰,為全民建立網路“零信任”的資安防禦觀念。
所謂的“零信任”(Zero Trust,簡稱 ZT) 是一種網路資安的架構和目標,它的假設前提是:任何交易、個體與身分在獲得信任並持續維持信任之前,全都不可信任。零信任網路資安策略看待網路的方式與傳統的資安觀念截然不同,傳統的觀念認為網路在被發現遭到入侵之前是安全的。
而建立“零信任架構”主要目的是解決現今網路環境複雜,所造成信任邊界不明的資安窘境,期望透過對任何數據存取皆永不信任,且必須採取以驗證的原則,達成不論在何時何地存取數據,皆保證一致安全性的相關技術。
巴以戰爭引發的多戰線戰鬥
再從巴以戰爭找出案例,戰爭從現實戰場延伸至網路的最新案例之一。大量有關戰情的虛假消息也充斥網路空間,企圖影響人心和輿論,至於全球駭客組織也傳出各自在巴以雙邊陣營站隊,透過網路號召武裝行動,以期將這場衝突擴大為一場多戰線的戰鬥。
巴以戰爭中資訊戰的發展,也引發蔡當局資安圈的關注,他們認為台灣作為全球下一個可能爆發的火藥庫,民進黨當局和企業的資通系統已長年成為網攻的對象,未來台海若真的開戰,資訊戰恐是前哨戰,網路遠比想像中危險,台灣應密切借鑒以色列遭網攻的經驗,建立“零信任”的資安警覺。
所以,巴以戰爭讓台灣産生的另一種憂慮就是資訊戰,台灣的資訊專家就提醒蔡當局,解放軍鎖定的目標是台灣的防務、外事和經濟等關鍵基礎設施,他們平時不輕易現蹤或展現實力,但戰時就可能發揮破壞力。
事實上,兩岸的資訊戰並非巴以戰爭才引人關注,平時兩岸的網路攻防已經相當激烈。而蔡當局所操縱的資訊戰除了應對駭客,還要應對台灣的在野黨,特別是蔡當局養的網軍與徹翼早已讓在野黨人士痛恨不已。蔡當局若能善用網路世界來造福兩岸人民,才是兩岸和平的保障。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