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巴以衝突對台灣問題啟示(三): 兩場衝突極大地繃緊了島內民眾的戰爭緊迫感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3-11-10 10:32:52

台海觀潮

  

  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衝突及最近爆發的巴以衝突對台灣島內的影響非常震撼,極大地繃緊了他們的戰爭風險意識和戰爭的緊迫感、危機感,使他們深切感受到戰爭就在身邊,戰爭就在眼前,戰爭就在島內。

  俄烏衝突爆發之後,一時間島內的“疑美論”“棄臺論”四起,“今日台灣,明日烏克蘭”的擔憂更是甚囂塵上,俄烏衝突對島內民眾的震撼巨大,“疑美論”“棄臺論”“今日台灣,明日烏克蘭” 等言論、情緒無一不宣泄出島內民眾對戰爭的擔憂心態。台灣民眾似乎從這場衝突中悟出點什麼,戰爭前,美國信誓旦旦,什麼與烏克蘭人民共患難、共進退,承諾會全力維護烏克蘭的國家安全,會給予烏克蘭所需要的一切幫助和支援。可戰爭打響後,美國卻躲得遠遠的,反覆強調絕不會出兵烏克蘭,也不願在烏克蘭設禁飛區,就是烏克蘭希望提供的一些先進武器裝備,也被美國等一再踢皮球,推來阻去,遲遲無法獲得。

  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援,完全是建立在自身利益基礎上的,有的只是利用,利用烏克蘭搞亂歐洲,控制歐盟;利用烏克蘭充當美遏制俄羅斯的打手,消耗、遏制、拖垮俄羅斯。而對於烏克蘭人民的生死,美國根本不放在心上,戰爭使得美麗富饒的烏克蘭變成廢墟,許多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美國根本不當回事。這次巴以衝突爆發後,美國的重心完全轉向,對鐵桿盟友以色列力傾全力支援,將烏克蘭則放在一邊,讓人有棄之之感,也更讓島內民眾擔心台灣與烏克蘭一樣的命運。

  而美在對待台灣問題上,與在對待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可説是異曲同工、如出一轍。美國對台灣看重的也是利用價值,面對中國大陸現代化的不斷發展,美國焦慮重重,惟恐大陸發展強大後對美國的霸權形成威脅和挑戰,為此猛打“台灣牌”,將台灣作為遏制中國大陸的戰略棋子和打手,借台灣問題消耗、牽制大陸,阻礙中國的統一,遲滯大陸崛起的步伐。但美對台灣的支援並非毫無條件,而是有限度的,如對待烏克蘭一樣,未來一旦台海爆發衝突,美國是絕不會輕易下場參戰,這一點美高級官員多次表達了此意,仗還得是台灣自己打,美國會像支援烏克蘭一樣,出錢給武器,在台海打一場代理人戰爭,至於台灣能否守得住,老百姓的生死,就得看台灣的表現了,這不是美國所操心的。美在烏克蘭戰爭上的表現,外界普遍認為未來台海爆發衝突,美國恐不會直接派兵參戰,台灣民眾更是多數持此看看法,對美國沒有信心。

  而這次巴以衝突,更是讓台灣民眾唏噓不已。戰爭爆發後,使得台灣民眾更加感到戰爭距離自己很近,一方面巴以衝突的突然爆發,使得島內民眾深感不安,擔心台海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戰爭降臨;另一方面是美國傾全力支援鐵桿盟友以色列,對於烏克蘭的支援顯得漫不經心,棋子就是棋子,説棄就棄了,時間遠一點如南越,近一點的如阿富汗,説拋棄就拋棄,現今的烏克蘭説不準什麼時候就面臨著被美拋棄一樣的命運,台灣也已經被美國拋棄過一次,歷史的教訓恍惚就在昨日,島內民眾深切感受到危機重重,而戰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他們自己。烏克蘭、巴勒斯坦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戰爭的殘酷性擺在那裏,台灣人民自是觸動極大。據稱,現今台灣島內“確實又有1996年台海危機時期的味道了”,移民海外成風,過去一年,台灣地區跨境搬家數量大幅攀升,一家移民顧問公司人員説,詢問、申辦移民證件的數量增加約3成,而多數客戶並非“馬上移民”,而是當人們發現“原來戰爭離我們這麼近”時,先拿了相關證件總是“比較安心”,以備急需,所以“與其説是移民,不如説是‘先買一張保單’”。

  台灣民眾也很擔心一旦戰爭爆發,年輕的子女會被迫上戰場,故而積極設法避開戰爭。一位退休的老父親給全家祖孫三代申請了太平洋島國格瑞那達的旅行證件,他的擔心所在是兩個兒子都才20多歲,一個剛結婚生子,都還在“役男”期間,一旦應徵,就會上戰場,所以,他被迫有此舉,以便一旦遭遇戰爭,好前往島外躲避戰火,從而避免兩個兒子上戰場送命。還有一位父親,急急為一家三口提出了申請日本居留證,他原本計劃孩子上大學時再讓其留學,眼見台海局勢高危緊張,感覺再等就來不及了,不得不做好移民準備。他表示,自己倒是無所謂,但孩子還小,人生路還很長,不希望孩子從小在戰爭的環境下成長,全家整整提前10年,替小學一年級的兒子申請赴日規劃。這些僅僅是島內民眾擔心戰爭的一個縮影罷了。

  其實,以移民規避戰爭也是不現實的,畢竟島內大多數普通民眾是沒有移民的條件和實力的,他們只能繼續生活在台灣這片熱土上。對於他們而言,要避免戰火燒到台灣,就是要不受民進黨及“台獨”勢力的鼓惑,要奮起反對一切的“台獨”行徑,堅決支援“九二共識”,支援兩岸一中的核心原則,這是避免台灣遭受戰火最有力的武器和最有效的方法。(楊澤軍 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臺研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涉台諮詢專家組專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