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還有能支撐未來20年、30年經濟發展的健康産業嗎?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3-11-13 10:38:47

微信圖片_20220517092659


 

    作者 靄琳 資深台灣媒體人

     距離台灣2024選舉年越來越近,政治語言喊得震天作響,發業發展的困境或是悲歌,卻總在日復一日自我感覺良好中,逐漸被拋諸腦後;在民進黨政治挂帥的當下,吾人不免擔心,台灣還有能支撐未來20年、30年經濟發展的健康産業嗎?

    上週四(119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獲頒第一屆“李國鼎獎”,典禮現場冠蓋雲集,蔡英文、蕭萬長等政要受邀出席,台灣半導體産精英齊聚一堂,與張忠謀夫婦有忘年之交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攜夫人不遠千里“來給Morris(張忠謀英文名)驚喜”,鴻海創辦人郭臺銘也赴現場慶賀;政商要員無人不想沾沾半導體産業的喜氣。

    張忠謀曾説,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臺積電”,藉以向當年李國鼎的真知灼見致敬。在那個沒人懂半導體的年代,如果沒有李國鼎對張忠謀的信任,四處奔走替臺積電籌資,就不會有當下台灣科技産業的繁榮昌盛。

    李國鼎在1960年代,先後擔任臺經濟部門負責人、財政部門負責人、臺“政務委員”、蔡辦資政;草擬台灣早期的“獎勵投資條例”,成立加工出口區,創設科學園區;曾經豐功偉業,但晚年卻生活樸實,有台灣“科技教父”之譽。蔡英文也在致詞時對李國鼎高度推崇,稱他是台灣經濟奇跡的領航者,帶領台灣走過關鍵年代,確立台灣高科技政策的基礎。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在這一串“憶當年”的頌辭中,不禁要問,誰是下一個擘畫台灣産業發展的“李國鼎”?是蔡英文?是沈榮津?是吳政忠?還是王美花?顯然,這些跟隨民進黨汲汲于陞官發財者,除了四處剪綵揭牌,只會歌頌台灣經濟20年來最好,臺美關係史上最佳,臺日關係日益緊密??,天天把政治語言挂嘴邊,打擊中國大陸、“倚美謀獨”,沒有人具有擘畫台灣下階段産業發展願景的能力,也當然不可能是第二個“李國鼎”。

    在垂垂老矣的張忠謀獲頒第一屆“李國鼎”奬的盛典上,觀禮者除了感嘆台灣再無“李國鼎”,恐怕更憂心連第二個張忠謀也沒有。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台灣人不敢再接著説下去的那句就是 “眼看他樓塌了”。這裡説的“樓塌了”,倒不是唱衰張忠謀或臺積電公司,而是要反問蔡英文與這些民進黨政客們,除了在李國鼎的庇蔭下沾上了半導體之光,你們替營造了哪一項留下臺積電、穩住半導體産業的優勢條件?

     過去地緣政治與新冠疫情肆虐的這三年,在民進黨刻意操縱地緣政治風險下,把臺積電一家原本躲在品牌廠背後的晶圓代工廠,推到風口浪尖,也喚醒了全世界對台海兵兇戰危的擔憂,讓這家原本深耕台灣的公司,頓時間“被迫”分散風險、赴全球投資佈局。當臺積電隨著上游客戶需求走向美國、日本、歐洲後,臺積電繼續留在台灣的理由是什麼?

     幾家歡樂、幾家愁,對照半導體熱鬧風光的這些年,誰會想起還有一個昔日輝煌,如今卻躲在墻角啜泣的工具機業,亟待紓困。就在張忠謀獲頒第一屆李國鼎獎的前一天(118日),台灣機械公會代表業者向外界喊話,盼銀行繼續提供低利貸款、不要“雨天收傘”,也盼主管機關協助企業轉型。

     時光倒流到2011年,台灣主流商業媒體曾以“台灣驕傲、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為封面,大篇幅報導台灣台中大肚山腳下的精密機械聚落。在這條沿著台中大肚山臺地,北自神岡、大甲,南至豐原甚至延伸到南投縣的方圓60公里內,孕育著全球密度最高的精密機械産業,企業上千家,帶動就業人口逾30萬人。

    之後,諸如“大肚山腳下的黃金傳奇”、“隱形冠軍”、“台灣之光”,所有報章媒體的報導,無一不是形容這個産業的欣欣向榮;機械業一度成為傳統製造業中,唯一可以與半導體業並駕齊驅的希望。

    然而,2020年因疫情影響,機械業開始由盛轉衰,加上2022年啟動升息迴圈以來、企業投資放緩,原本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機械業,出口值已經連續15個月呈現年減,當中工具機的出口值也已連續9個月年減。機械貨品出口不振,機械産業員工也成為放無薪假的重災區。

    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昔日“台灣之光”,頓時間變成一個需要紓困的蕭條産業?機械公會最常歸咎的原因是“匯率競爭”,2020年至2021年,由於半導體産業大好,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升不息,台幣強勢讓機械貨品出口少了匯率優勢。但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需求放緩,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已貶值到3233元左右徘徊了,機械業出口還是不好,業者又把原因歸咎在新台幣貶值幅度不若日圓來得深,以致競爭不過日本制的機械製品。

     一個曾經被媒體包裝成“台灣之光”、“隱形冠軍”的機械業,如今卻淪為期盼紓困,且依賴匯率貶值才能活下去,“匯率”議題恐怕只是冰山一角,關鍵還是在於産業自身競爭力不足。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機械業昔日靠著ECFA讓利優惠而出口大陸、享有中國經濟紅利;10年過去,迄今工具機控制器仍無自製能力,要仰賴德國、日本進口,首先該檢討的不該是産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嗎?

      此外,台灣的機械産業政策對了嗎?當下的主管機關,有媲美當年李國鼎的真知灼見,擘畫合宜的産業政策來扶植關鍵産業嗎?眼看工具機少了ECFA的關稅優惠而失去市場優勢,昔日“台灣之光”黯淡,已沒有張燈結綵政治作秀的價值, 民進黨當局是有心扶助渡難關,還是只虛應故事呢?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