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驕傲丨第40次南極考察船隊進入南半球 建設地球最南海域沿岸的考察站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3-11-14 15:35:25

中國驕傲

【導語】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日夜兼程踩波踏浪奔赴南極。北京時間11月9日22時,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此前,“雪龍”號和“天惠”輪貨船已經相繼越過赤道,這也標誌著執行本次南極考察任務的三艘船全部進入南半球。

從1984年首次南極考察至今,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已39次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正式啟航。此次南極考察總體情況如何?為什麼要建新科考站?將會建在哪?考察都有哪些重點任務?一起來看看吧。

11月1日,“雪龍”號駛離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奔赴南極。(圖源:新華社)

11月1日,“雪龍”號駛離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奔赴南極。(圖源:新華社)


首次三船開赴南極

11月1日,在雄渾悠長的汽笛聲中,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從上海出發,踏上為期5個多月的科考征程。本次考察將重點實施3船(“雪龍”號、“雪龍2”號和“天惠”輪貨船)、5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宇航員海、南極半島臨近海域、普裏茲灣海域)、5站(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位於羅斯海沿岸區域的新科考站)考察。

11月1日,“雪龍”號和“雪龍2”號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起航,奔赴南極。(圖源:新華社)

11月1日,“雪龍”號和“雪龍2”號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起航,奔赴南極。(圖源:新華社)

我國南極科考任務首次由3艘船保障,“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出發,主要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後勤補給任務;“天惠”輪貨船從江蘇張家港出發,主要承擔新科考站建設物資運送任務。考察隊由來自國內80余家單位的460多人組成。

本次科考內容豐富。據了解,考察隊將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依託“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分別在東南極普裏茲灣、宇航員海,西南極羅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極半島鄰近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沉積環境、大氣環境及污染物分佈綜合調查監測。

同時,考察隊將依託崑崙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生態系統、近岸海洋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大氣環境、雪冰環境、空間環境綜合調查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此外,考察隊還將開展國際南極科學前沿領域合作研究,實施與挪威、澳大利亞等多國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調查任務,探究南極冰蓋接地帶這一關鍵數據空白區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援冰蓋物質平衡的精確評估和不穩定性研究。考察隊還將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南韓、俄羅斯、智利等國的科考隊員開展後勤保障方面的國際合作。


羅斯海新站建設將啟

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效果圖。(圖源:央視新聞)

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效果圖。(圖源:央視新聞)

第40次南極科考最大的亮點,就是要建設我國新的南極科考站——位於羅斯海沿岸區域的新科考站。新科考站建成後,將成為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後第三個常年科考站和首個面向太平洋磁區的科考站,同時是我國在南極的第五個科考站。

我國為什麼要建設新的南極科考站?這要從其所在位置——南極羅斯海區域的地理和氣候特性説起。羅斯海是南極大陸所有邊緣海裏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灣頂緯度約為南緯78度,離南極點很近。中山站所在的普裏茲灣灣底緯度約為南緯70度。

我國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分別位於西南極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內陸冰蓋,相距數千公里。羅斯海區域與我國現有4個科考站所處的區域不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能夠帶來差異化的科考價值,是對我國現有科考佈局的有益補充,需要投入更強大的綜合科學觀測力量。

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效果圖。(圖源:央視新聞)

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效果圖。(圖源:央視新聞)

具體來看,建設新科考站意義重大。在這片區域開展海洋生態、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氣、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陸地生態、陸地和海洋地質、鳥類等調查和觀測監測,將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此外,與有關國家一道對恩克斯堡島南極特別保護區進行管理、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將為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為中國參與南極國際治理提供支撐。

羅斯海新站建築面積5244平方米,建成後預計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計劃用於開展大氣、海洋、冰川、生物生態等多學科的觀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據介紹,新科考站的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導航定向。

截至目前,羅斯海新站建設已完成物資的國內定制加工、預拼裝、檢查驗收、裝船等工作,預計12月中旬抵達新科考站區域,開展卸貨和安裝工作,計劃60天內完成建設任務。

  在建設過程中,考察隊還將踐行“綠色考察”理念,在保證品質、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一體化設計統籌各系統關係,進行國內裝配化定制及預拼裝,集約化管理建築所需材料,實現節能、節水、節材,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通過減少擾動南極現場的區域面積,減少臨時設施和現場施工人員數量,並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活動範圍,以達到綠色環保建站的目的。


探索南極不斷進步

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區裏的企鵝。(圖源:新華社)

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區裏的企鵝。(圖源:新華社)

南極常年冰雪覆蓋,氣候酷寒,卻是科學研究的寶地和天然實驗室。目前,我國在南極地區共建有4座科考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初步建成涵蓋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國家南極觀測網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臺,基本滿足南極考察活動的綜合保障需求。

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於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隔著布蘭斯菲爾德海峽與南極半島相望。長城站佔地面積約2.5公里。長城站現有大型永久建築10座,包括生活棟,科研棟、氣象棟、文體棟,發電棟,綜合庫,食品庫等。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間的主要常規科考觀測項目有:氣象、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地震、電離層觀測。

中國南極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位於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地處南極圈之內,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中國南極崑崙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位於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依託崑崙站,我國將有計劃地在南極內陸開展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實施冰川深冰芯科學鑽探計劃、冰下山脈鑽探、天文和地磁觀測、衛星遙感數據接收、人體醫學研究和醫療保障研究等科學考察和研究。

中國南極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為南極內陸考察度夏站,可滿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總建築面積1000㎡,使用壽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飛機冰雪跑道。泰山站,一方面可以作為崑崙站的中繼站,為崑崙站的科學考察提供後勤保障支撐,進一步服務中山站—崑崙站內陸冰蓋斷面的各項科學考察;另一方面還可以此為基地,服務於格羅夫山地區科學考察。

從1984年國務院批准組成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隊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察隊員奔向最遠的南方,從“向陽紅10”號科考船首航南極到“雪龍”號和“雪龍2”號破冰船“雙龍探極”再到今天3船共赴南極;從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南極洲上空飄揚到考察站建立在南極冰蓋之巔再到建設地球最南海域沿海的考察站……中國探尋南極的腳步行穩致遠,漸漸躋身於極地考察大國的行列,並向強國邁進。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