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學者盧倩儀:台灣的沉默多數是反戰的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3-11-16 10:56:57

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15日接受香港“中評社”專訪時,談及她對因為倡導和平結果被綠色側翼出征的感想。她也揭露了這些網路上喊得最大聲的“主戰派”,都是些是為了獲取政治利益和政治獻金;甚至他們有些本身大多沒有服役,有多本旅行證件,可以隨時離開台灣,不用擔心戰爭的後果。而台灣的沉默多數其實是反戰的,但是因為鷹派的聲量很大導致他們不敢講出來。

盧倩儀是一位專精於歐洲聯盟政治、新自由主義、氣候變遷和動物權等議題的學者,目前任職于“中研院”歐美所,並擔任反戰工作小組的發起人之一。她曾在美國德州大學取得政治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紐澤西州立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大學等機構進行訪問或博士後研究。也曾在政治大學擔任副研究員、兼任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職務。

盧倩儀不僅是學者,也是一位勇於發聲的民眾。她在今年三月發表了一份和平宣言,呼籲兩岸應避免戰爭,尋求和平共存的可能。然而,她的這一立場卻遭到了許多綠營的民意代表、學者和側翼網紅的猛烈批評,甚至被指控是“投降派”、“北京認知作戰的幫兇”,遭受了網路暴力的攻擊。

盧倩儀對於追求和平卻遭到綠營圍剿的情況表示無奈,她也認為這是一個社會現象,值得大家思考。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後真相、認知戰的世界,各方都在利用資源和網軍來影響民意,而一般人要有基本的民眾素養,能夠認清這些事情,給自己一些免疫力,不要被帶著走。她也寄希望於那些沉默不發聲的人,他們看到這些事情在發生,可能會去思考,這些喊打喊殺的人是不是理性,他們是不是真的有他們講的事情,是不是應該要去進一步思考。

盧倩儀認為,台灣的沉默多數其實是反戰的,但是因為鷹派的聲量很大導致他們不敢講出來。她説,這是歷史的定律,自古以來,主戰派都會批評和平派是“投降派”。她也透露,她有很多朋友,他們的孩子可能都是役男,可能要去打仗,他們並沒有站出來吶喊要和平,但是心裏頭是絕對反對戰爭的。

盧倩儀對於那些喊得最大聲的主戰派,她認為他們的真面目是為了獲取政治利益,跟政治獻金。他們大多本身沒有服役,甚至有多本旅行證件,可以隨時離開台灣,不用擔心戰爭的後果。她舉例説,現在一些在積極推動民間防務的人,背後出資的大老闆,他們可能有其他國家的國籍,可能在其他地方有家,他們不是那種會被困在台灣的有錢人。她也提到,以色列的總理是主戰派,但是他的兒子卻在佛羅裏達度假,沒有回去服役。

盧倩儀認為,台灣可能也會遇到同樣的狀況,那些喊得最大聲的人,到時候不用上戰場,甚至可以從中謀利,而一般人反而是困在這裡,面對戰爭的威脅。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值得大家警惕。(來源:香港“中評社”)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