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從福建“涉台歷史文物史跡”講好兩岸融合發展故事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3-11-16 15:06:46

台島夜話

作者 羅鼎鈞 台灣青年

自從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頒布以來,造成兩岸同胞間熱烈的討論。眾所週知,台灣省2340萬同胞裏頭,有80%祖籍地都來自福建省,而在過去明清時代以來,就有眾多台灣同胞從福建渡過台灣海峽到台灣落地深耕,同時也將祖鄉的歷史文化各項傳承帶至台灣,因此福建和台灣兩地之間自古就有密不可分的“閩台五緣”,即“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地緣相近指得是福建是祖國大陸距離台灣省最近的一個省份;血緣相親只指得是台灣同胞80%以上祖籍福建,福建是眾多台灣同胞的出生地,其祖居、祖祠、祖堂和祖墓等涉台文物非常眾多;文緣相承指得是閩台兩地文化都植根于中原,但台灣文化直接緣于福建,包含台灣民間的藝術、信仰、戲曲和習俗多是從福建傳承過去的。商緣相連指得是閩台商貿往來非常密切,早在宋代泉州港就與台灣北港進行商貿。法緣相循指得是閩台政治法律淵源深厚,台灣自1683年康熙年間至1885年這兩百多年間都隸屬福建省管轄,在福建歷史上也有“九閩”之稱,即使台灣于1885年建省後全名還稱之為“福建台灣省”。

由此可知“閩台五緣”是貫穿閩台融合發展上最重要的核心元素。基於此在“意見”中第十七條特別提到“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即“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繼續開展涉台文物保護工程。鼓勵台胞申請福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支援閩台媽祖宮廟聯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共用保護成果。推進兩岸閩南紅磚建築、媽祖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實施‘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支援台企申請文物保護工程資質,台灣專業機構和人員參與福建省內考古項目。”

事實上大陸早在22年前的2001年,廈門市就率先於全大陸出臺制定實施“涉台文物古跡保護管理辦法”,該“辦法”所稱涉台文物古跡係指:“歷史上反映廈門和台灣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體現兩岸同胞同宗同源的親緣關係,並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築、遺址、墓葬、石刻和紀念性建築物等不可移動的文物。”其初衷與法源依據是“為加強涉台文物古跡管理,有效保護體現海峽兩岸歷史淵源的珍貴文化資源,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在廈門制定“涉台文物古跡保護管理辦法”的九年之後,福建省遂于2010年制地出臺了“福建省涉台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規定”的法規,該“規定”在涉台文物上定義,“是指歷史上反映大陸和台灣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體現兩岸同胞同宗同源的親緣關係,並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刻和紀念性建築等不可移動的文物。”同時在涉台文物保護上也做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在涉台文物保護工程,主要包括編制涉台文物保護規劃、對重點文物實施保護維修、保護性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以及收集整理有關涉台文物檔案資料、編輯出版工程報告等。截至目前為止,根據福建省文物局公告的“福建省涉台文物名錄”裏頭共計1515座,分佈在福建省九市一區內,文物形式非常多樣,但最值得關注的是,該文物名錄在涉台淵源類型的分類依據,就是依照“閩台五緣”來進行分類劃分。

從以上可以知曉,從廈門市到整個福建省都有專門出臺制定“涉台文物”的相關法律保護規章,這樣的法規和對於“涉台文物”的定義都領先於其他城市。簡言之,福建省“涉台文物”就是希望通過這些文物史跡來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讓廣大兩岸同胞知曉兩岸在歷史文化等多面向都是同宗同緣。但要如何有效向兩岸同胞傳播介紹“涉台文物”的重要性進而促成兩岸融合發展,以下可以從廈門這兩個區的做法就可窺知一二。

比如在廈門市思明區,廈門市思明區文物保護志願者協會,每週末都會舉辦思明區文史路線輕旅遊,通過思明區內的文物史跡向廈門市民進行免費導覽宣講,其中還有一條專門有關涉台文物的導覽路線介紹,將廈門市思明區內的“涉台文物”,著名的愛國名將陳化成故居和陳化成祠做成一條導覽路線,當中也有不少在廈台灣同胞一同來擔任導覽志願者,用台灣同胞的視角講述“廈門市思明區涉台文物”的歷史故事給市民朋友們聽,通過這些“涉台文物”讓廈門的兩岸同胞達到互學互鑒的雙贏效果。

除此之外,位於廈門市集美區後溪鎮城內村內的後溪城隍廟,是台北知名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祖廟同是係出一脈,藉著大陸鼓勵台灣同胞參與鄉村振興的項目,如今集美區後溪城隍廟和周邊村莊已經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研學的一個重要場域,特別是在去年2022年,是集美區後溪鎮城隍廟建廟360週年,舉辦了“同根共發展 文脈聯兩岸”2022年集美霞城城隍文化節,不只有享譽兩岸的電音三太子錶演,更有兩岸青年代錶帶來《特色廟會》、《城內之歌》等原創歌曲表演,同時還舉辦攝影大賽在此展示並頒獎,真正做到一座集美後溪城隍廟結合兩岸文緣文旅元素的文物史跡活化活動,讓“涉台文物”不僅僅是一座文物史跡,原來還可以結合眾多不同的兩岸研學文旅元素融和在一起,真正讓福建省的“涉台文物”活了起來。

從“涉台文物史跡”講好兩岸融合發展故事,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從廈門市到福建省“涉台文物”的保護措施法規,到具體落實活化的效果,如今這些“涉台文物”已經形成部門協同、社會共治的涉台文物保護利用新局面,得以進一步發揮涉台文物在聯絡海峽兩岸同胞民族感情、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獨特作用。而這些具體的措施不就是“意見”裏頭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最真摯的體現嗎?換句話説,福建省首創的“涉台文物”保護機制措施,也就是作為在支援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具體成效,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其他省份也可以向福建學習“涉台文物”的保護機制工作,並出臺相對應的法規措施。

最後,通過這些“涉台文物”更可融入在閩台兩地文旅交流活動中來,進一步邀請閩台青年參與活動,通過文化參訪、傳統民俗展演及互動、非遺展演、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感受兩岸同胞之間同根同源的傳統文化,激發兩岸青年同胞間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真正踐行“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理念。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