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尋根圓夢 一件“青”心——2023年臺盟中央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綜述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3-11-20 13:00:32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兩岸的未來,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溝通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入暑期,台灣青年朋友到大陸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兩岸年輕朋友一道踏足名山大川,感受神州脈動,一起暢談學習生活和夢想追求,傾聽彼此真誠心聲,其收穫和感觸,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這是一場美好的人生之約。近日,由臺盟中央主辦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甘肅分營、京津分營分別舉行,逾百名台灣青年分赴甘肅、北京、天津等地,領略祖國壯美河山,品味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了解大陸發展建設成就。實地踏訪、親身體驗、深入交流,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營員們切身體悟到大陸蓬勃發展機遇,也令他們期待在這裡譜寫更多奮鬥的“青春之歌”。

  1、一座“橋”圓兩岸“夢”

  8月12日,隨著搭載台灣同學的航班平穩地飛離跑道,在天際邊滑航出一抹絢麗的弧線,最終隱入雲端。為期5天的“2023年臺盟中央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京津分營”落下帷幕。

  “故國神遊,京津文脈。雖然交流營只有短短五天,但活動安排得豐富多彩。這一次穿梭古今,探訪歷史的旅程,讓我們見證了祖國的偉大復興之路。”臨別之際,營員們滿懷不捨地表示,“離別,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相遇。隔著海峽的日子,願你們,一切都好。”

  山海不為遠,兩岸一家親,有緣再相聚,相向謀未來。這是兩岸青年共同的心聲,也是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活動舉辦的初心。

  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是臺盟中央對臺交流的品牌之一。作為由生活在祖國大陸的台灣省人士為主組成的參政黨,多年來,臺盟深入貫徹落實“兩岸一家親”重要理念,紮實推進兩岸同胞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為進一步增進台灣青年對祖國統一的嚮往和認同,厚植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前進動力,2018年,臺盟中央創新形式舉辦中華文化研習營、國情區情培訓班,邀請台灣青年赴祖國大陸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調研參訪。活動受到台灣青年的歡迎,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1年,臺盟中央將兩項活動整合升級,創立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先後在北京、陜西、福建、貴州、江西、廣東等地舉辦活動,邀請台灣青年在體驗式交流活動中感受祖國各領域的發展成就,體悟兩岸融合發展的時代呼喚。今年,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已舉辦了廣東雲浮分營、遼寧分營、甘肅分營和京津分營,參營人員近200人。

  “兩岸青年一直是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生力軍。”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表示,通過安排富有各地文化特色、具有針對性的文化參訪和交流,深化了兩岸同胞友情親情,提升了台灣同胞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對祖國大陸的認知認同,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到了發展的舞臺,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台灣青年對我們的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活動很感興趣,不少台灣青年參加了之後還想參加,並鼓勵他們的同學及親朋好友來參加。”臺盟中央聯絡部部長張駿表示,從2021年起至今,臺盟中央不斷創新對臺交流活動的形式,豐富活動內容,精心策劃主題,不斷增加台灣青年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幾年舉辦活動最大的感受是,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對祖國大陸的熱情和期待大大增強了。”

  “對於台灣的年輕人來説,參加交流營的興致極高。”多年來致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北京台協青年會副會長鄭博宇表示,“相比上一代,現在的台灣年輕人關於中華文化、歷史等知識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借由交流營,參訪有關歷史名勝古跡等,會讓他們感同身受,補足缺失的一塊。”

  “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注重發揮地方優勢,突出所長,有的放矢,注重交流內容,有所引導,成效顯著。”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李鉞鋒表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要途徑。交流營搭橋梁、建平臺,讓兩岸融合發展的基礎更牢固、動力更強勁,讓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越來越成為生動的現實。

  “青年交流是兩岸良性對話、善意溝通的重要引擎。” 臺盟中央副主席吳國華表示,交流營為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交往架橋搭梁,讓彼此于溝通中增進了解,碰撞思想和夢想的火花。希望台青將在大陸看到的、體會到的好聲音、好故事傳遞到島內,團結更多的島內青年共同匯聚起同心奮鬥、共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力量。

  這座無形的橋,是便民橋,是連心橋,是把黨的對臺政策落到實處,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同心橋”。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離不開台灣同胞的融合與參與,離不開兩岸青年的相互理解與真誠合作。”蘇輝表示,將繼續推動具有臺盟特色的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的主題體驗式交流,支援地方組織結合自身優勢,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通過親情鄉情拉近彼此距離,以家國情懷促進兩岸同胞共同體的認知。同時,也期待兩岸青年能夠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在民族復興、國家統一進程中攜手奮鬥、勇擔使命,鑄就無悔青春。

  2、感受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強大效能

  綠樹、紅花、乾淨的柏油路、雅致的新民居、遠處的黃土高原和藍天白雲……這是臺盟中央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甘肅分營的營員們在天祝縣抓喜秀龍鎮炭窯溝村看到的美景。

  7月28日至8月1日,臺盟中央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甘肅分營舉辦。此次甘肅分營的主題是“新型政黨制度獨特優勢·民主監督生動實踐”。對許多台青營員來説,可謂別開生面,在以往的兩岸交流活動中很少有過。

  走進炭窯溝村村民王浩志老人家中,乾淨整潔的小院和寬敞明亮房間讓營員們驚嘆不已,“大陸的鄉村跟我過去印象中的鄉下完全不一樣。”“這裡的鄉村非常美麗和自在。”

  很難想像,幾年前,村裏道路坑坑洼洼,住人和養羊在一個院,房前屋後全是糞,一到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都是,環境衛生臟亂差。

  炭窯溝村幾年前後變化,只是甘肅省脫貧攻堅豐收成果的一個縮影。在甘肅省乃至大陸其他省份,還有很多個這樣的小山村,那裏的人民群眾擺脫了絕對貧困,過上了吃穿不愁、保障到位的幸福生活,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取得的。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臺盟作為中國共産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獨特作用,對口甘肅省開展五年專項民主監督,聚全盟之力,創新開展工作,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任務。

  五年間,臺盟中央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工作模式,深入一線開展監督調研、訪查活動,建真言、獻實策,全盟19個省級組織對口甘肅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參與率達95%。截至2020年7月,臺盟中央和臺盟各級組織先後40次深入甘肅省10個市州的150多個貧困村750余戶貧困家庭,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活動,圍繞生態扶貧、健康扶貧、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領域,累計向國家以及甘肅省提出了100余條建議。特別是,臺盟中央連續三年在甘肅開展兩岸醫師健康諮詢活動,邀請台灣醫師共同參與中西部義診公益事業,接診2000余人次。可以説,甘肅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台胞的一份貢獻。

  “我們特別邀請在台灣以及祖國大陸各地發展奮鬥的台青和台商朋友們,來到這片熱土,就是想把這份收穫和感動與大家分享。”吳國華表示,希望營員們能在祖國西部壯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歷史人文中,共同感受祖國大陸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觀察民主監督這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重要環節的實踐過程,將自己的客觀結論和體會,傳遞給更多台灣同胞。

  主題講座、實地調研、參觀遊覽,交流營的活動豐富多彩,但讓營員感觸最多的還是入戶訪談。

  “進屋先看客廳沙發大不大,再看有沒有電腦、Wi-Fi(無線網路),廚房是燒煤氣還是爐子,衛生間是不是沖水馬桶……”作為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台青蔡孟軒對大陸如何實現脫貧攻堅很感興趣。他對記者説,農戶家裏電腦、冰箱、洗衣機等應有盡有,衛生間用的是沖水馬桶……無疑達到了小康家庭的標準。

  原來,旱廁改造與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等工作密不可分。因此,臺盟在脫貧攻堅民主監督過程中,要經常入戶訪談,實地察看衛生間、廚房等硬體居住條件。這一次交流營入戶也完全按照民主監督的工作要求完成。

  “我在與一家農戶的交流中了解到,他的孩子進入大學就讀,家中購置了客貨兩用汽車與摩托車。真的無法想像,幾年前,他們還是連住房都有問題的貧困戶。”台青翁鼎鈞説,這次臺盟中央安排台青台胞共同下鄉是一次非常好的體驗,讓台胞們感受到基層工作者與農戶共同開展脫貧行動的決心和信心,也更加了解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工作的責任和意義。

  “5年前,我曾沿著河西走廊走過一次絲綢之路。這一次再到甘肅,我看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州台商藍得文自2013年便在大陸參與幫扶活動,10年中,她到過祖國大陸不少偏僻的農村,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都頗有感悟。藍得文説,甘肅的巨大變化,足以證明祖國大陸是真的“富起來”了。

  消除絕對貧困只是開始,祖國大陸沒有止步於此,鄉村振興又提上了日程。東莞台商鄧元榜表示,鄉村振興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也為台灣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希望台青在未來的就業、創業中積極融入大陸鄉村建設,為大陸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民主黨派在大陸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沈傑表示,在任務艱巨的脫貧攻堅戰中,民主黨派發揮人才、智力和資源優勢,有效推動産業進步、改善百姓生活。這是民主黨派參與大陸政治生活和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

  3、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北京很大,美食很多,老北京味的文化民俗豐富多彩,到處都有驚喜。”8月12日,還未回到台灣,高蕙如就急不可耐地在朋友圈裏曬出了照片。照片源自她和貴州赫章縣新夥伴們的合影集。回想起大家在一起的五天五夜,她仍抑制不住激動之情,“明年,我還想來!”

  高蕙如是台灣開南大學的學生,也是本次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京津分營的營員之一。

  8月7日至8月11日,“京心築夢·津彩青春”2023年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京津分營暨第九屆京臺文化研習營舉辦,30多位營員在五天時間內,赴長城、故宮,天津梁啟超故居等地,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用心體味兩岸同胞同根、同文、同種的血脈深情。

  與甘肅分營不同,京津分營由臺盟北京市委會和臺盟天津市委會聯合承辦,營員既有台灣高校師生,也有貴州赫章縣的學生以及北京、天津的青年盟員。

  臺盟北京市委會主委陳軍表示,此舉是秉承“兩岸一家親”理念,發揮歷史文化優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加強兩岸融合交流、促進台灣與京、津、黔多地交流交往的重要舉措。希望兩岸青年講好大陸發展的故事,講好北京和天津的故事,講好兩岸融合的故事,做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傳播者。

  “赫章縣是臺盟結對幫扶聯繫對象,把那裏的學生請來,與台灣大學生交流互動,也是為了讓兩岸學生更全面增進了解。”臺盟北京市委會秘書長莊文靜告訴記者,交流營的目的就是讓台灣學生親身體驗,親身去看去聽去思考,去觸摸、體驗一個真實的大陸。“台灣學生獲取大陸資訊的途徑相對狹窄,有時候會很偏激,而我們就是希望提供一個平臺、一個視角,讓學生們自己去了解、體驗這片土地。”

  “盤中戲,掌中情。”來自台灣長榮大學的張愷育對“北京鬃人”非常感興趣,“銅盤聲起,那盤上的人偶竟然活了,儼然一副武戲對打的架勢,再配上老師京腔的唱詞,就如同真人在舞臺上演出,展現出了傳統戲曲藝術的魅力。”

  對於大多數台灣學生而言,長城、故宮等名勝古跡是他們此行最大的期待,也是他們心目中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

  “之前聽説過北京故宮博物院,卻始終未曾到訪。”台灣大葉大學學生劉乃綺對中華傳統文化情有獨鍾。作為一名“首來族”,她説,參觀故宮博物院是來大陸最期盼的事。“台北故宮博物院有珍貴文物,沒有對應的皇宮建築。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沉浸式體驗,更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導遊講解文物歷史時,劉乃綺都會湊到前排認真聆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一宮國寶惜分兩岸,承載著我們割捨不斷的文化血脈和歷史紐帶,見證著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她説。

  當蜿蜒的長城從群山中逐漸顯現,車內尖叫聲一片,“太壯觀了,我要登頂!”台灣中興大學的黃皓晨大聲喊道。剛下車,營員們就興衝衝地奔向了景區入口。

  一口氣登上北五樓,眺望蒼茫群山中的萬里長城,黃皓晨和夥伴們激動得跳了起來。“我仿佛回到那個共同抵禦外敵、保衛國家的年代。”黃皓晨説,“在古老滄桑的長城上,感受古人也曾見過的壯闊風景,會有心心相印的感覺。”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在梁啟超故居,營員們在工作人員的引導和講解下,生動形象地了解到梁啟超先生曲折非凡的一生。同時,聽取了在梁啟超優良的家教家風影響下,“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傳奇故事。

  “我們讀的歷史書都會介紹到梁啟超先生,但今天親身來到梁啟超故居參觀,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得益更多。”台中科技大學學生謝慈恩表示,此行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近現代史的了解,培養了家國情懷,增強了民族意識。

  五天的行程雖然短暫,但營員們都表示“收穫滿滿”。

  “北京的生活很方便,城市建設也不錯。兩岸同齡人有很多共同語言,完全不覺得陌生。”台灣海洋大學學生劉倍廷説,“希望可以參加更多兩岸交流活動,不斷擴大我的‘朋友圈’。”

  “帶領學生深入了解京津文化,找尋兩岸同根同源的記憶,這是我們此行的重要意義。”作為帶團老師,台灣工黨主席、義守大學副教授晏揚清表示,希望通過交流營,讓台灣同學對大陸有真正的認識,了解一個不一樣的大陸。“兩岸年輕人不斷交流,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能與他們相互理解、相互學習,是非常可貴的機會。”來自遼寧理工學院的赫章籍學生石蓉表示,兩岸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和歷史背景,“只要我們攜手同心,一定可以創出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青年是時代的先鋒,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社會群體。”臺盟北京市委會副主委陳偉表示,希望兩岸青年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共同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記者 孫金誠)

  來源:人民政協報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