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軍,安徽省合肥市人。現為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社科院國際所研究員、南京市政府涉台諮詢專家。曾長期受聘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
楊澤軍 (資料圖)
民進黨主席、該黨2024“大選”候選人賴清德為騙取選票、爭取中間選民支援,以贏得選舉,竟打起了所謂“和平保臺”牌,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如果當選,兩岸衝突的概率將最低,因為他有能力守護台灣的安全。那麼賴清德上臺真的能守護台灣的安全、能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答案不但是否定的,甚至是相反的,其上臺不僅不能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反而會加劇台海局勢的兵兇戰危,加劇兩岸的緊張對峙,陷台灣人民于巨大的戰爭風險中。
賴清德宣稱自己當選,兩岸衝突概率將最低,因為他有能力守護台灣的安全。不知道賴清德哪來的自信。眾所週知,現今台海局勢劍拔弩張、高危緊繃,被視為是世界上的一大火藥桶。的確,台海局勢風高浪急、兵兇戰危,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台灣地區就是個巨大的火藥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之一。國際危機組織早在2021年5月就發表危機觀察報告,罕見將台海納入“政治安全情勢重大惡化地區”;英《經濟學人》期刊發表封面文章《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將臺稱為是“地球上最危險地方”。
而這些都是拜民進黨所賜。要知道,在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8年時間內,情況可不是這樣。那時,台海風平浪靜,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雙方關係呈現出前所未有、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係兩岸60年來的“最佳時期,兩岸關係迅猛發展,先後簽訂包括ECFA在內等23項協議,實現“三通”,天塹變通途,兩岸經貿更是有力帶動了雙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領域全面開放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
然而,自2016年起蔡英文上臺、民進黨重新執政後,情況即急轉直下,兩岸關係一落千丈,由熱絡變得冷清。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也不接受“兩岸一中”的核心內涵,甚至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承認,數典忘祖。其還利用掌握的行政大權及“國會”優勢,大肆“去中國化”,在教育、文化領域動作頻頻,竭力設法割斷兩岸的文化與歷史連結,加快“漸進式台獨”步伐。民進黨當局還加大“倚美謀獨”力度,改變馬英九時期在美國和大陸間採取的相對平衡政策,一門心思倒向美方,向美輸誠,表忠心,心甘情願地充當美遏華的戰略棋子,使得兩岸關係遭受重創,政治基礎不復存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關係形成的60年來“最佳時期”蕩然無存,和平的台海時局暫態變得劍拔弩張、高危緊繃,戰爭一觸即發,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可見,台海的高危緊繃,完全是民進黨執政所導致的。
再看看賴清德,民進黨重量級顯赫人物,一位鐵桿“台獨”分子。民進黨的“台獨”行為少不了賴清德的份,台海局勢的兵兇戰危與賴也脫不了干系。賴從“國大代表”起步,到四屆“立委”,立法機構民進黨團幹事長,再後來是市長、臺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台灣地區副領導人,現為民進黨主席、2024大選候選人。賴自詡是“務實台獨工作者”,推動“台獨”不遺餘力,可謂“台獨”的急先鋒,“台獨”大佬們對之寄予厚望,視之為“台獨金孫”。賴在台南市長任上,是民進黨縣市長中抵制馬當局推出的對“台獨”撥亂反正新課綱第一人,率先宣佈拆除全市所有校園的蔣介石銅像,打響了全臺拆除蔣介石銅像的第一槍,後又力主拆除台南一座公園裏的孫中山銅像,明面上拆除的是蔣介石、孫中山銅像,骨子裏表現的卻是瘋狂的“去中國化”。
宣佈參選後,賴也是“台獨”金句不斷,什麼台灣地區已經獨立,無需再另外宣佈;批判“九二共識”無法帶來和平,接受“九二共識”等於放棄台灣“主權”,抨擊 “兩岸一家親”是一種騙術;謊稱兩岸問題不是國共內戰的延續,而是“國際問題”;強調要提高台灣防務力量,守護台灣“主權”,云云。為“倚美謀獨”,尋求美國的保護和支援,其心甘情願充當美國的舔狗,把“走進白宮”當作自己有生之年追求的政治目標。
賴清德如此一名“台獨”鐵桿分子,卻叫喊著他若當選,兩岸衝突的概率將最低,説什麼他有能力守護台灣的安全。這番鬼話,恐怕連賴清德自己也不信。兩岸的和平穩定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是有“兩岸一中”核心內涵作保障的。賴清德一名地地道道的“台獨”分子,既不承認“九二共識”,也不接受“兩岸一中”的核心內涵,卻説他能給台海帶來和平,完全是信口開河、一派胡言。明知不可能,卻一個勁地叫嚷,目的只有一個,欺騙民眾,騙取選票,贏得選舉,這也是民進黨的一貫手法。但是欺騙畢竟是欺騙,終不會長久,偽裝也遲早被剝去,賴清德若上臺,帶給台灣的絕不是和平穩定,除非賴清德改弦更張,接受“九二共識”,放棄“台獨”主張,而作為一名鐵桿“台獨”分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意味著賴清德上臺,必將陷台灣于紛飛的戰火中。(楊澤軍 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臺研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涉台諮詢專家組專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