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張建文:胡人牽駝載絲壁畫怎樣折射文明交流互鑒?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物收藏      2023-12-08 09:20:01

  東西問·鎮館之寶|張建文:胡人牽駝載絲壁畫怎樣折射文明交流互鑒?

  中新社鄭州12月7日電 題:胡人牽駝載絲壁畫怎樣折射文明交流互鑒?

  ——專訪洛陽古墓博物館副館長張建文

  中新社記者 劉鵬

  胡人牽駝載絲壁畫,現藏于洛陽古墓博物館,是館藏“鎮館之寶”。這幅擁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唐代壁畫,生動描繪了隋唐時期胡商以駱駝裝載絲綢往來通商貿易的場景,曾多次應邀外展。該壁畫有何特別之處?它講述了怎樣的文明交流互鑒故事?為什麼説它是洛陽作為絲綢之路東端起點之一的有力例證?洛陽古墓博物館副館長張建文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請介紹一下胡人牽駝載絲壁畫的考古發現過程。

  張建文:胡人牽駝載絲壁畫是在它埋藏于地下1300多年後被發現的。2005年4月,唐代安國相王李旦孺人唐氏墓被發現,墓道兩側繪有50余平方米的大型精美出行圖壁畫。因現場條件所限,一些壁畫上的土銹難以處理,因此被送到實驗室進行清理。

  2010年,在清理壁畫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墨線勾勒的圓圈狀圖案,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清理完後面連著的線條,考古人員發現,這幅巨大的壁畫生動再現了胡商遠赴洛陽,把一捆捆生絲、一匹匹綢緞用麻布和皮革包裹並裝上駱駝,組成商隊向西踏上絲綢之路的場景。

胡人牽駝載絲壁畫。洛陽古墓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胡人牽駝載絲壁畫的發現有何意義?

  張建文:壁畫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胡人與駱駝的固定組合在唐代墓葬中十分常見,多以唐三彩形式出現。唐代古墓的胡人牽駝載絲壁畫,是洛陽發現的唯一一例。該壁畫生動展現了唐代詩人杜甫詩中“東來橐駝滿舊都”“胡兒制駱駝”的生動景象。

  東西方之間的中亞地區,地理環境惡劣、氣候變化莫測,只有駱駝才能穿越那些令人生畏的沙漠戈壁。畫上的胡人,幾乎都是深目高鼻,滿臉濃密的絡腮鬍,或禿頭頂,或卷髮,身穿翻領長袍,足蹬高靴,戴各種胡帽。他們作為中西貿易和文化的傳播者,往來于絲綢之路。這幅傳神的壁畫作品,表達了對商人的欽佩和崇敬,也是對勇敢、開拓精神的一種歌頌。同時,説明當時的畫工,是可以經常見到外國人的,正是對他們有深入了解,才能塑造和呈現出這些生動的容顏。

  從漢代到唐代,駱駝形象的變化也表現出中外交往的不斷深入。漢代關於駱駝的藝術形象較少,且顯得有些稚拙,駱駝蹄與馬蹄無異,在形象塑造上與真實的駱駝存在差距。北朝時期,關於駱駝的藝術形象多以馱載物品為特徵,主要展現駱駝的運輸用途。到了唐代,人們將駱駝與對外交往、交通貿易緊密聯繫,胡人牽引載貨駱駝的藝術形象十分普遍,很多抓住了駱駝習性中的精彩瞬間,充滿動感,極為傳神,勾畫出“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美妙圖景。

  同時,很多考古文物也展示了絲綢之路暢通後帶來的文化碰撞與交融。例如,來自異域的扁壺、胡瓶、角杯、帶把杯等器物的造型和紋樣,給工匠帶來新的創作靈感。通過對外來器物的借鑒、取捨和改造,唐代新崛起的一批器類,在實用性方面適合中國習俗,觀賞性方面融入東方審美。又如盛唐以後外來的高桌、高椅流行,也改變了古代中國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古代器物的形制變化,揭示了胡漢文化的交融,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

胡人牽駝載絲壁畫正面線描圖。洛陽古墓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説胡人牽駝載絲壁畫可以印證洛陽是絲綢之路東端起點之一?

  張建文: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當時社會上有大量胡人和駱駝,為壁畫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畫師才得以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創作出傳神的作品。另外,這幅壁畫出土于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的出行圖中,也説明胡人大量參與了當時的政治生活。

  從時代背景來説,隋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和大運河而來的國內外客商雲集洛陽,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貿易、文化交流、人員往來日益繁盛。特別是隋煬帝和武則天稱帝時期,洛陽作為正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種、膚色的人在此匯聚,貿易和商品在此匯集,文化和思想在此交融傳播。因此,洛陽是亞歐多元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歷史見證。

  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的門外道路上,清理出密密匝匝的車轍印和駱駝蹄印,印證了當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這幅胡人牽駝載絲壁畫,以及同時期洛陽出土的色彩絢麗、神態各異的胡俑和駱駝俑,無不向人們昭示:踏上絲綢之路,繞不開隋唐洛陽城。因此,胡人牽駝載絲壁畫的發現,是洛陽作為絲綢之路東端起點之一的有力證據。

出行隊伍局部線描。洛陽古墓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胡人牽駝載絲壁畫為何入選洛陽古墓博物館“鎮館之寶”?

  張建文:胡人牽駝載絲壁畫,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以氣馭線,以線傳神”的藝術特點。壁畫中胡人驕傲的神情、駱駝昂揚的姿態以及駝背上的絲綢卷、胡瓶體現了“絲路精神”。站在壁畫前,參觀者會被壁畫高超的藝術水準所吸引,被其雄渾的氣勢所震撼。

  兩千多年來,絲綢之路作為中西交通的大動脈,承載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與對話,也見證了人類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發展。這一過程中,開放的中國在包容、平等、互惠中與世界同好,創造了不朽的文明成果。如果説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到唐代則上升為一種包容開放的精神。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方在不斷交往交流中尋找自身前進方向,正説明瞭“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張建文,洛陽古墓博物館副館長。主要從事田野考古、博物館、文化遺産保護等研究,作為考古領隊和工地負責人,先後主持或參與發掘小浪底棧道調查和倉儲遺址發掘、三峽庫區考古發掘、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南水北調輝縣早生古墓群等考古項目40余項;在博物館期間主持天子駕六車馬坑本體保護加固工程和多次外展臨展工作,參與主持北魏宣武帝景陵及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一期(館內)整體提升項目。主持編著《東周王城遺址與東周車馬坑研究》《河洛文化年表》等書籍9部,代表性論文《唐代洛州刺史賈敦頤墓發掘》發表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參與的小浪底棧道調查和倉儲遺址發掘獲得1998年十大考古發現和田野考古發掘品質三等獎。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