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去中國化”課綱引發眾怒
區桂枝老師在記者會上痛批“無恥”課綱。(圖源自台灣中天新聞視頻截圖)
民進黨當局推出的2019版課綱大力“去中國化”,其中刪掉了顧炎武《廉恥》等眾多經典古文。“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這是個‘無恥’的課綱!”近日,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語文老師區桂芝批評民進黨當局推出的2019版課綱“去中國化”,是“無恥課綱”。短短數分鐘的視頻連日來在網際網路掀起風波,並在海內外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對此,綠營大肆發動“網軍側翼”,對區老師進行攻擊。
就在區桂芝老師批評課綱的言論引發巨大社會反響後,就有所謂爆料“起底”,區桂芝今年7月曾前往香港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還有自稱是區老師的學生稱她批評日本排放核污水,質疑她“親陸反美反日”。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隨即跟進,聲稱會了解實際情形,再做後續處理。
然而,區桂芝越是遭“圍剿”,反而越證明她的話擊中了綠營要害,輿論聲援的力量也就越大。
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發文力挺,向區老師致敬。網路上也有人引申到馬英九和蔡英文中文程度和毛筆字水準,以凸顯中文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同樣是稱讚別人的茶,馬英九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一片冰心在玉壺。”而蔡英文則寫“Andy,好茶!”。還有人提到,現在語文教育的缺失,導致當今島內年輕人日常言論中的“詞窮”,且往往“粗鄙不堪”。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9日也表示,去年他與幾位年輕朋友聊天,講到奧運、冠軍的話題,他就問這幾位20多歲的年輕人,“‘冠軍’這兩個字從哪來?”年輕人説不出來。韓國瑜解釋,漢武帝的大將軍霍去病徵匈奴,漢武帝封他“勇冠三軍”。
韓國瑜接著説,“年輕人説‘我知道,霍去病很厲害、很有名’”。他又問“那你們説誰是霍去病?”結果年輕人説“霍去病在賣滷肉飯”,韓國瑜説“那是鬍鬚張”。此時,台下民眾哄堂大笑。“鬍鬚張”滷肉飯是台灣老字號滷肉飯店舖。韓國瑜因此表示,“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現在把中華文化的根切斷了”,全世界從歐洲、美洲、拉丁美洲、東南亞、非洲,全都在學中文、想要了解中華文化,結果我們自己把中華文化切斷了。他感慨,這兩天看到有關課綱的討論,心中很激動。
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指出,最讓民進黨官員“跳腳”的一段話是:“刪掉了顧炎武的《廉恥》,學生們不再有機會思考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再加上日常新聞中不清不白的政客吃香喝辣,耀武揚威,學生價值觀怎麼不混淆,是非觀怎麼不錯亂?所以2019版課綱是‘無恥’的課綱。”然而近年來,民進黨當局一連串貪污、腐敗、性騷擾等離譜事件,都在佐證區老師的説法,恰恰説的是事實。
中國國民黨民意代表賴士葆表示,課綱修正後,區桂芝提出新課綱失去核心價值的肺腑之言,社會普遍認同第一線基層語文老師的見解。民進黨當局沒有虛心檢討,反而繼續用意識形態挂帥,作為政策指導綱領辯解,全然否定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呼籲。執意用意識形態主導教育政策,是最大的悲哀。
國民黨前民意代表蔡正元11日在社交媒體以“東京大學考文言文”為題發文,稱東京大學是日本最好的大學,其入學考試都要考文言文,且有四題,第二題考濱松中納言物語的典故,這個典故跟唐朝有關,第三題則直接考文言文經典,《呂氏春秋》的《用民》篇。
民進黨“去中”把台灣帶向無恥缺德不公不義!臺報疾呼:糾正課綱對下一代的荼毒
引起台灣民眾集體反思
對於區桂芝再度發聲,有島內網民表示,“區老師説的沒錯,俗語説,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總要有文本經老師引導下讓學生去悟道吧!讀文史以鑒今。”還有網民稱讚道,“總算(台灣)教育界還有個有良知的老師,肯説真話。”
臺媒評論指出,區桂芝的話語打中了民進黨官員的痛處,也引起台灣民眾集體反思。台灣需要有一本能夠去除意識形態歪曲,回歸教育初心的教科書。新課綱刪除的並非幾篇文言文,而是摧毀了幾個世代中國人共同追尋的價值,這才是其罪惡之處。“缺廉恥”不僅是台灣教育的悲哀,更是台灣政壇的寫照。
文章稱,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已把台灣社會帶向無恥、缺德、不公、不義的惡劣環境,通過課綱把年輕世代引向虛無、失去價值、找不到生命方向的歧路。從根本改正課綱,才有可能救下一代。
國台辦:任何“去中國化”的行徑
都割裂不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繫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朱鳳蓮。 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
國台辦12月13日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有記者問:近期,台灣北一女中區桂芝老師炮轟台灣教育課綱“去中國化”的視頻,在兩岸都有很高瀏覽量。區老師指出,台灣過去20多年的所謂“教改”始終在“去中國化”幽靈原則指導下進行,現行語文教材大量刪減文言文,根本是“無恥的課綱”。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各方人士呼應此説法,並對區老師致敬。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對此,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我看到了這個視頻,也看到島內很多人士給予呼應。實際上,區老師説出了島內很多老師、很多家長和很多專家學者的心裏話,發出了正義之聲。民進黨當局無所不用其極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妄圖割斷兩岸文化連結,蒙蔽台灣民眾,造成台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淆和國家認同扭曲,貽害無窮。台灣各界抗議、抨擊聲音不斷。
朱鳳蓮指出,必須指出,任何“去中國化”的行徑,都改變不了深植于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割裂不了兩岸的歷史連結和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繫。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數典忘祖,必將遭到兩岸同胞更強力的反對。
1997年
在李登輝當局的主導下,台灣地區灣教育部門出版《認識台灣》。此教科書否定了台灣與大陸自古以來的聯繫。
2000年
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加速推動“去中國化”,把公民、歷史、地理三科合併為“社會科”,獨立的歷史科在中小學課程中消失。
2004年
“台灣史”獨立成冊。新的“台灣史課綱”更凸顯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清朝對台灣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完全消失。
2006年
陳水扁當局施行新課綱,“台灣史”與“中國史”完全分開,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史”列為中國史,1945年之後的內容列入“台灣史”。
2014年
國民黨馬英九當局檢討陳水扁政府的高中課課綱,並作出修改,如“慰安婦”詞條加上“被強迫”三個字;在“東亞戰爭”前加上了“侵略”,但遭民進黨反對。
2016年5月
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一上臺即廢除馬英九時期通過的高中社會及語文課微調課綱,繼續使用陳水扁時期編制的“台獨媚日”教科書。
2017年6月
民進黨當局新課綱將不再明確區分“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而是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中國史”消失了。
2017年9月
民進黨當局通過“教育部課審委員會”,要求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比例從原先的45%至55%降至35%至45%,將20篇文言文減到10篇。
2018年
民進黨當局通過新課綱,台灣歷史課本再無“中國史”。新版的高一台灣史課本竟宣稱“台灣主權未定論”。
2021年
台灣學者表示,60年前台灣地區的初中歷史課本中有多達6000字敘述辛亥革命的內容,現在只剩下360字,比一則新聞簡訊還短。
2022年
民進黨當局4月發出公告,強制中小學生從8月份開始,學習所謂的台灣的“本土語課”。大陸指出,這是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去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