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
作者 彭 韜
近日,台灣北一女中語文教師區桂芝痛批民進黨當局修改2019年課綱,刪除顧炎武的《廉恥》等文是無恥,剔除類似中國文學經典是文化自宮的行為火遍全網。民進黨當局近年在文化方面推動這種所謂“去中國化”可謂不勝枚舉,其實質是妄圖在“法理台獨”無法一步到位的情況下,夯實“柔性台獨”的基礎,切割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和聯繫。這種倒行逆施行徑,最終只會把台灣推向災難深淵,對台灣青少年産生巨大負面影響。眾所週知,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台灣文化和大陸文化同屬一中,一脈相承。歷史充分證明,“去中國化”絕不可能抹殺中華文化和兩岸共同情感價值觀,而且必將遭到兩岸有正義感同胞的強烈反對和堅決抵制。
一、實行“文化台獨”,新課綱大幅縮減中國歷史文化
“文化台獨”本質上是以片面打著所謂文化“本土化”幌子,虛化中國文化在台灣文化中的地位,從而達到其實行政治“獨立”、實質“台獨”的目的。事實上,“文化台獨”的出現是20世紀80年代初島內的文化“本土化”運動衍生出所謂“台灣意識”,最終異化成為“台獨”政治目標服務的文化分裂主義思潮。“文化台獨”當屬“台獨”運動的一部分,是“台獨”的內核,但又不同於政治層面上的“台獨”行為。20世紀末以來,台灣當局和“台獨”勢力借教育改革之名,塞進大量“文化台獨”的內容。1997年2月,包含《地理篇》、《歷史篇》、《社會篇》的《認識台灣》教科書出臺。其《社會篇》一開始就大談葡萄牙人“發現”台灣的歷史,對此前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繫卻只字不提,並由此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台灣自古就是一個“無主之島”,迄今只有400多年的歷史!該書通篇未出現“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等字樣,將清朝時期的台灣史表述為“戰後”。1999年台灣“教育部”大張旗鼓地展開“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草案的意見徵求工作,包括引起爭議的“鄉土語言”,其號稱要“以多元文化精神及尊重各民族群語文特性”等內容都獲得通過,將“台灣意識”逐漸替代“中國意識”。
教科書一般是對某學科現有知識和成果進行綜合歸納和系統闡述,較少作新的探索和提出一家之言,並應具有全面、系統、準確的特徵。其通過傳遞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看法,是培養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工具,也促進了學生對國家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維護了社會穩定。2000年以來,民進黨當局以“台灣中心論”為導向,不斷對教科書動刀,以對文史教育的“技術化改革”割裂兩岸歷史、文化與政治連結,以期實現歷史記憶修改和“國族認同”重塑。如新課綱除了在內容上大幅縮減中國歷史文化外,歷史教科書妄圖在國族認同上“去中國”,企圖用“南島語族”取代中華民族;語文教科書圖謀在文化上“去中華文明論”,試圖用“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降為跟東洋、西洋和其他外來文化同等地位,已經遭到區桂芝等部分有正義感的老師和媒體的痛批。台灣教科書多處刻意“去中國化”,不但不符合真實的台灣史,也將會不利於台灣400萬青年學生的三觀塑造。最終這也必然會導致台灣文化失去中心和靈魂,造成台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淆,這種數典忘祖而割裂歷史的做法,必將為道義所唾棄和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二、強化“台灣主體”意識,異化民眾統一國家認同
“去中國化”政策自李登輝時期誕生以來,在陳水扁、蔡英文時期不斷被強化,馬英九時期曾嘗試對這一政策進行撥亂反正最終也未獲成功。自李登輝上臺執政以來,在其縱容默許下,台灣分離主義者以分裂國家、“獨立建國”為目的,“去中國化”“去中華化”在台灣甚囂塵上,甚至有不良政客不惜以此為噱頭拉取選票。李登輝還妄言“台灣要想從中國脫離出去,必須在文化上去除大中國思想”。1991年,李登輝公然宣佈“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必須承認台灣是一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在李登輝的安排下,李登輝當局完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實質修憲”,並解除了黨禁,取消對海外“台獨”分子的限制,大批流亡的“台獨”分子涌入島內。1986年9月,民進黨宣佈成立。在同年11月6日該黨公佈的第一份黨綱中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決定”; 1987年10月13日,民進黨第一屆41次中常會正式通過該黨“現階段中國大陸政策”,明確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決定”。1991年10月,民進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公然把“台灣獨立”和“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內容,包括“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等,列入該黨黨綱,並把原來黨綱中提及的“中共”全部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示民進黨把兩岸關係定位在“國與國”的關係。這就是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至此民進黨披上了濃重的“台獨”色彩。隨著民進黨的各種活動變得合法,並對李登輝的各種文化政策表示呼應和大力支援,如同時出臺的《民進黨文化政策白皮書》也明確叫囂,過去的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因為違背了多元融合的理念,並且有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要求,必須逐漸徹底拋棄。
陳水扁上臺後同樣主張去除大陸文化對台灣的“影響”。但是,在這一時期,“去中國化”是分裂勢力追求實現“獨立”目標的一種手段、一項輔助工具,其最終目的在於實現“台獨”。在其操弄下,2000年7月3日,臺“中央銀行”從台灣銀行手中正式收回新台幣的發行權,將“中華民國幣”改為“新台幣,”2002年3月,台當局發行的新版2000元券,還別有用心地去掉了被島內民眾稱為“國父”的孫中山頭像。儘管台當局辯稱這是為突出“台灣本土文化”,但“台獨”分子卻是“逐漸向台灣共和國靠攏”。民進黨“台獨”勢力一直鼓吹的“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理念。2001年8月,台灣的中小學開始推行“鄉土教學”,大量刪減教材中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內容,將“台獨”教材《認識台灣》在中小學加以推廣。在大學中設置“台灣文學系”,原有“中文系”則歸類于“外國文學系”。
蔡英文“去中國化”舉措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清除台灣社會中不利於台灣獨立的中國文化,如淡化部分中國傳統節日,清理台灣留存的重要中國文物以及默許島內“去蔣”、“去孫”乃至“去鄭”、“去孔”、“去媽祖”等行為;其二,通過文化教育培養年輕一代抗中媚日的“台灣史觀”,藉以實現其所謂台灣人“天然獨”之願景,如廢止“課綱微調”等;其三,為台灣“正名”,將一些名稱與中國掛鉤的正式機構進行“正名”,比如將“中華奧委會”改為“國家奧委會”,以此強化台灣人的“本土”意識。
除了對“中華”有關字眼進行去除以外,蔡英文在教育方面也做出重大改革。她希望能培養出“新一代”台灣人,即淡化對大陸歷史與文化的了解,成為台灣“轉型正義”之士。蔡英文大幅度降低文言文內容,將孔子和鄭成功這樣對大陸台灣意義相同的歷史人物也進行淡化處理,甚至蔣介石和孫中山這些對“中華民國”有巨大推動作用的人物,也成為她想要去除的對象。2017年的“雙十節”並沒有“中華民國”字眼,也沒有青天白日旗;2018年“二二八”事件紀念日,蔣介石棺柩被潑紅漆。2019年實施新修改的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的“歷史課綱”;2020年9月,台灣新學期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並將原來“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改為“台灣、東亞及世界”,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項目下。這一系列赤裸裸的“去中國化”事件,只會培育更多年輕一代“天然獨”,形成歷史空白和遺忘,追隨“台獨”步伐。“台獨”分子進行的“去蔣化”、“台灣獨立運動”、“去除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正名運動”等一系列“去中國化”運動,逐步扭曲台灣青年的歷史文化觀念。
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在文化、教育領域不斷推進“去中國化”政策,通過修改課綱,大幅降低文言文比例,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等方式,妄圖割裂兩岸的文化與歷史連結,重構歷史敘事,建立“台獨”史觀。“去中國化”是民進黨和島內“獨派”尋求緩慢“離中”、“脫中”的策略,也是為長遠“謀獨”築基的一項“工程”,企圖異化民眾的國族認同和統一意識。在民進黨三十餘年的長時間浸染下,慢慢已滲入到台灣民眾生活的每個細小環節。此外,為謀求務實“台獨”,蔡英文還執意推廣英語學習,推動雙語教育,提出2030年要把台灣打造成雙語地區的政策。甚至還要求在高中以下學校運用英語進行多領域學習,造成以“英語教數理”等荒唐亂象以及課堂教課英語和中文交雜令學生無所適從的怪象。
三、嚴重阻隔兩岸人民,“去中國化”行徑深埋兩岸禍根
民進黨當局這種執意謀“獨”,處心積慮地加緊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千方百計地向台灣民眾灌輸“台獨”意識,營造“台獨”的文化、心理、社會環境伎倆,對島內年輕群體的心理和認同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首先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就是打出“台灣主體意識”,打著“本土化”和“主體性”的幌子,以行政手段推動“台獨”實施,圖謀的是積量變為質變,由內向外蠶食漸進,先島內後國際,先輿論後行動,先實踐後“立法”,進行“台獨”的內化和深化,使台灣逐步完成“去中國化”和“國家化”。
其次民進黨當局在文教及意識形態領域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的目的在於將台灣與中國分割開來,改變台灣歷史上是中國一部分的現實,從而為最終的“台獨”創造條件。“台獨”分子將自身意志上升到全台民眾意志,毫不隱諱地宣稱,“台灣的正名運動,本質上是去中國化的運動”,“是要恢復真正能代表台灣的名稱,是要使台灣人了解,不但中國不能代表台灣,台灣也不代表中國”。三十多年來,民進黨始終堅持“去中國化”教育,使年輕的一代本土化思想愈來愈嚴重,部分極端分子寧可承認日本的殖民統治,都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國民黨光復台灣,收回被日本殖民者侵佔的台灣領土,看成是日本“大東亞共圈”的一部分,寧願當亡國奴,不願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割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繫,淡化台灣人民對祖國大陸共同文化淵源的認可,弱化台灣人民對自己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感,使台灣人民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台獨”分裂勢力尤其關注對廣大青少年的思想灌輸工作,讓這些年輕人從小淡化對祖國的感情,從意識形態上拒絕認同中國,進而抗拒統一。由此可見,在“去中國化”策略的引導下,海峽兩岸民眾的情感紐帶日漸被阻隔,共同的歷史文化認知正逐步消退,兩岸隔閡不斷加深,嚴重阻礙了兩岸人民的“民心相通”、“命運共同”。
20 世紀 90 年代至今,台灣人的“中國人”認同感每況愈下。90 年代,尚有70%以上的台灣人認同中國人的身份,但現在形勢倒轉,變成了“台灣人”的身份成為社會主流觀點。30多年來,文化“台獨”分子試圖建構“台獨”文化史觀的要義,拋出所謂台灣民族論、台灣島史觀、東亞史觀等荒謬言論。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是其歷史、傳統、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體現,文化認同是維繫國家或民族團結和穩定的重要基礎。因此只有當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被廣泛接受和認同,才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從而鞏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台獨分子刻意“去中國化”就是拋棄自己的原生文化,讓台灣同胞失去一筆寶貴財富,席捲走青年學生一代正確的認知和價值觀。通過淡化和歪曲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割裂台灣與大陸的文化聯繫,最終達到削弱和摧毀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企圖。
台灣民眾的身份異化,身份認同的轉變,致使他們與中華文化的天然聯繫逐漸斷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與依賴感逐漸淡化,甚至對其産生敵對的、仇視的情緒,將其上升到意識形態高度,視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身份異化使得海峽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特性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與作用,身份認同的分歧讓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發展之路變得更為艱難。希望能夠有更多人士能夠像區桂芝一樣能夠挺身而出,也希望區桂芝發出的吶喊,能夠讓更多台灣同胞聽見看見,認識認同。(作者係華中師範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