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嘉宏 (台灣資深媒體人)
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倒數日計時中,同樣的,距離蔡英文的卸任日也僅剩下不到半年,天佑台灣,長達8年的黑暗期總算快到盡頭。回首檢視蔡英文就任後的幾項重要政策,其中,發展綠電(綠能)為蔡英文當局于卸任前不斷趕工興建,藉以塗抹粉飾政績的重點項目。
台灣先天資源缺乏雖是事實,但綠能是否真的適合海島台灣,亦值得理性檢視、檢討,恰好民進黨當局折騰了近8年,為此議題提供了最好的實踐檢驗。回顧台灣綠能發展的昔與今,靜思台灣未來的能源政策是否須調整或再次轉換。
本文在此先做結論,在全球沸騰時代(the era of global boiling)和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的氣候危機中,發展綠能並無可厚非,然而,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主政下的綠能發展,8年當中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政治淩駕於專業”。
細説從頭,1980年5月台灣電力公司(臺電)提出核四計劃,場址選定在台北縣(目前為新北市)的貢寮鄉,引起居民強烈反對,數年後的1986年俄羅斯發生切諾爾貝利電廠核災事件,舉世震驚。也因此在1987年9月成立的民進黨,從創黨之初便很自然而然地以反對黨的角度,在核能的政策議題上,站在反對的那一面。
因此可以説,民進黨的核能政策,從一開始就只是為了贏得選舉的手段。為了反對核能而反對,不見得有何高深的理論洞見。
也因為民進黨的核能政策(或謂“反核政策”)與勝選考量常相左右,因此一路走來,反核成為政治口號是常態。口號先喊出來,實際上能否做得到則不是重點,因為在2000年前還不曾取得執政權,政策執行面自然毋庸考量,“呼口號”之前當然也不用做全盤性的政策評估。時間一久,喊著喊著,反核、廢核逐漸成為民進黨的招牌菜,便更不能輕易地從功能表上除去。
直到2000年陳水扁意外地當選,民進黨第一次當家做主,猶記當時核四的預算已通過,並且興建中,全臺百姓都在看民進黨如何面對自己曾經的“反核”許諾;另一方面,民進黨自1987年開始炒作反核議題亦已13餘年,因此只能“硬著頭皮説不”。遂有台灣歷史上首例“預算通過但不執行”的政治鬧劇,創下行政權不依“法”行政的惡例,更因此驚動司法體系的大法官作出解釋(釋字520號)。
因為核四停建的過程充滿程式瑕疵、毀壞法治體制而備受爭議,當時民進黨的張俊雄行政團隊遂于隔年宣佈核四復工,但復工並不等於承認政策錯誤,民進黨反而為了自圓其説,加碼喊出“非核家園”的新的政治口號。台灣的能源政策從那時候開始,彷彿被下了詛咒。從“反核四”到“反核能”,吹笛魔人為台灣善良百姓勾勒出“非核家園”的美麗新世界。
2016年蔡英文勝選後,喊口號的本領青出於藍,在“非核家園”的口號基礎上,喊出“2025非核家園”的政治口號,但呼口號前一樣欠缺縝密的政策評估。
從反核四、廢核四、非核家園、2025非核家園,到2030非核家園,政治口號讓原本地方性的反核運動,慢慢蛻變成全島性的政策,共同的特色則是:口號儘管喊,但不顧對錯,也不問是否做得到。政治口號喊到益發癲狂,從反核四逐漸成為獨步全球的反核能。
在台灣地區經濟部門能源單位“能源統計專區”網頁中所下載的《發電概況》檔案中顯示,2016年蔡英文上任時,各類能源佔總體發電量的配比結構約略為:核能12%、再生能源4.8%、燃煤45.9%、天然氣31.5%及其他能源5.7%。再生能源(注:不包含核能的綠能)僅佔總體發電量的4.8%。
眾所週知,水力、太陽能、地熱或風力發電等同時具備再生能源與綠能的性質,而核能發電雖非再生能源,但因過程中並無碳排放,因此也能算是綠能。然而,在2022年歐洲議會表決通過將核能列為綠色能源後,蔡英文當局仍然執拗地將“核能”排除于“綠能”之外。然而,現實問題是:佔比12%的核能,如何以佔比僅4.8%的再生能源全數取代?
於是台灣掀起一波搶建太陽能電板及風力發電(離岸發電)等綠能的狂潮,進入了全民蓋電廠的搶錢時代,囫圇吞棗的惡果約略有:
1. 農地種電破壞良地;
2. 規定最小開發面積,導致農地紛紛進行分割,土地因此産生破碎化;
3. 太陽能光棚下敷衍地種植農作,“假農作、真種電”,規避查緝各顯神通;
4. 農地種電問題叢生後,轉戰漁電共生,鎖定鹽田、魚塭、埤塘與濕地,生態再次遭殃;
5. 躉購電價過高,收購電價每度曾高達12元(新台幣,下同),而民生用電每度才2、3元,明顯失衡;
6. 因為第5點,蔡英文當局只能不斷進行補貼,也間接造成近年臺電虧損連連,被迫出售名下土地彌補虧損;
7. 虛佔饋線(注:將綠電併入電網的線路)容量的“饋線蟑螂”叢生,先佔用後轉賣,大發投機財;
8. 太陽能板回收制度迄今尚未健全,學者預計2035年台灣將面臨10萬公噸左右的廢棄太陽能板需處理,太陽能板的廢棄潮衝擊生態現在已可預見。
時至今日,在台經濟部門能源單位“能源統計專區”網頁中所下載的《3-01電力供需概況_Electricity Overview》顯示,以2023年1至6月份為統計基礎,前開各類能源佔總體發電量的配比結構為:抽蓄水力1.1%、火力83.4%、核能6.9%、再生能源8.6%。於是便讓人産生簡單的數學疑惑:
2016年就任時,再生能源佔總體發電量的配比為4.8%、
2023年6月止,再生能源佔總體發電量的配比為9.7%(1.1+8.6=9.7)。
蔡英文執政7年多,再生能源僅成長了4.9%,佔比來到9.7%,目前距離蔡英文數次宣示的“2025年,綠電的比例會達到20%”,還有10.3%的巨大差距,僅剩1年余,有可能達到10.3%的成長期望嗎?
實際查詢臺電“配電級再生能源可並容量查詢系統”,從查詢系統上顯示的圖例來看,台灣中南部至屏東地區,扣除沿線都市區域,其他地區紅通通的一片,表示饋線幾乎為0。搞半天,台灣最有發展太陽光發電潛力的幾個縣市,在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執政8年之後,電力輸送的基礎工程仍然匱乏,讓人不得不感覺到蔡英文引以為傲的綠能政績,8年來只是一場空,只是一場讓百姓空歡喜的騙局。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