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日本與德國政府簽署《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使日本自衛隊與德國國防軍更便捷進行食物、燃料和彈藥相互補給。此舉意味著兩國未來進行聯合訓練或演習時,物資及後勤保障對接將更順暢,兩國防務關係將進一步加強。
德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後,第7個與日本簽署該協定的國家。該協定距離便於軍事人員順暢往來的《互惠準入協定》僅一步之遙,此前日本與英國和澳大利亞就曾將《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作為過渡,推動簽署《互惠準入協定》。
日德《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標誌著日本“外向型”軍事戰略再邁進一步,同時,也意味著德國今後可更便捷將軍事力量投射到亞太地區。兩國從洽談到正式簽署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是構建該協定的主要推動者,顯現出其不斷拓展對外軍事互動的圖謀。
近年來,在美國的支援和默許下,日本持續在美國的軍事盟友圈中選擇合作夥伴,並擴大合作範圍,目的是提升其全球軍事影響力,進而為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積蓄力量。除德國外,日本還不斷推動與更多北約成員國展開密切的防務合作。據悉,日本正與北約就設立用於共用敏感情報的專線進行磋商。
日德此前簽署了《防衛裝備與技術轉移協定》和《情報保護協定》,但雙方武器裝備出口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兩國也未開展國防技術合作和武器聯合研製。德國曾計劃在2025年更新換代海上巡邏機,其將日本P-1巡邏機排除在最終候選名單外,理由是與日本合作不夠充分。此次協定的簽署,使日德兩國軍事互動加深,未來雙方聯合訓練産生的軍事裝備互操作性需求,將為技術和武器聯合攻研提供合理支撐,進而為日本打通對德武器出口道路。
眾所週知,“印太戰略”由美國主導,但自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以來,日本便將印太地區視為地緣競爭的“角鬥場”,積極成為該戰略安全層面具象化、擴大化的推動者,協助美國塑造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聯盟安全格局。日本逐一對外搭建雙邊互動鏈路,將更多美國盟友拉進“角鬥場”,以此整合資源,編織聯盟。
與此同時,日本和澳大利亞防衛技術部門日前簽署一項技術合作協議,旨在增強水下機器人和自主系統的建設能力。這是繼去年6月日澳簽署雙邊軍事領域研究、開發、測試和評估協議後的首個具體項目,也是日澳加強“準同盟”軍事合作關係的又一標誌性事件。
根據協議內容,日本防衛省防衛裝備廳和澳大利亞國防部下屬的國防科技集團,將共同開展名為“水下機器人和自主系統研究”的項目。該項目旨在提升日澳海底通信能力和水下無人作戰系統的互操作性。澳大利亞國防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坦尼婭·門羅表示,該項目將為未來日澳聯合研發水下機器人和自主系統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主動推進與澳大利亞的軍事合作。儘管日本向澳大利亞推銷蒼龍級潛艇遭遇失敗,但並未阻礙其加強與澳大利亞的軍事聯繫。隨著美國重新調整對亞太地區的戰略佈局,日澳于2022年簽署新的《安全合作共同宣言》,將雙邊關係提升至新高度。在此基礎上,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武裝力量可在對方境內進行軍事演習,兩國可共用情報,並在國防科技及産業領域展開闔作。
去年8月以來,隨著日澳《互惠準入協定》生效,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鬥機編隊已在澳大利亞完成短期部署,澳大利亞軍隊也首次赴日本參加軍事演習。目前,日澳正討論讓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35戰鬥機在澳大利亞常態化部署,並進行電子戰訓練。這表明,日澳兩國軍事互動已超越基礎的軍事互訪和機制建設,正朝著技術合作和作戰協同等深層次方向邁進。
儘管日澳水下機器人和自主系統的項目合作尚未展開,但雙方均長期關注水下無人裝備的建設。日本在新版《防衛白皮書》中明確指出,無人裝備是日本未來作戰能力的七大支柱之一。日本目前正全面推進空中、地面、海上無人裝備的研發,包括水下無人航行器和水下探測器等。日本通過與澳大利亞加強技術合作,可彌補自身在人員、資源方面的不足,加快水下無人作戰系統的研發速度。
日本政府日前表示,正與澳大利亞商討在周邊地區出現緊急情況時共用情報,以及擴大兩國間聯合訓練和在澳大利亞進行日本遠端導彈發射試驗等事宜。由於日本國內缺乏戰略縱深,並受“和平憲法”限制,日本希望借助澳大利亞的地理優勢和政策環境,進行增程型12式反艦導彈等武器的發射試驗。
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友依託北約、“五眼聯盟”、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及“四邊機制”等多邊框架,密集加強武器研發和技術合作,以實現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日本希望通過與澳大利亞加強軍事技術合作,在美國領導的國際武器技術合作中發揮更積極作用,進一步擴大自身影響力,對地區安全穩定帶來挑戰,潛在影響值得警惕。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