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獨”分子“以武謀獨” 要台灣民眾陪葬嗎?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4-02-29 08:40:17

275183_700x700

作者 蔡鎤銘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先後在泰國曼谷、德國慕尼黑進行了會晤,美方重申不支援“台獨”,支援一中政策。甫一轉身,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隨即在2024年2月22日率團竄訪台灣,這顯示了美國對與台灣當局進一步合作的企圖。在台期間,加拉格爾提議優先向台灣交付200枚岸置魚叉飛彈,這種導彈是一種反艦導彈,具有遠端打擊能力和高精度,能有效應對海上威脅。優先向台灣交付這種導彈意味著美國願意加強臺軍的海防能力,增強其自衛能力。

同時,加拉格爾還推動美國國務院批准售臺預估7500萬美元先進戰術數據鏈系統升級計劃及相關設備。這項計劃涉及提供通信和網路安全基礎設施,聲稱有助於加強台灣的指揮和控制能力,提升軍隊的戰鬥效能。

更重要的是,要完成這套系統的全面升級,預計需要美國政府人員與承包商代表各200名來台提供技術協助,實地提供工程與技術支援服務與計劃和技術審查。這也就意味著,屆時會有400人的大規模美國代表團赴臺。

台灣將成為武器的生産基地

加拉格爾及其同行議員的建議台灣地區與美國共同生産155毫米榴彈。這種提議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國際武器短缺問題,更是意味著美國企圖與台灣當局建立更為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並將台灣視為潛在的武器生産基地。

共同生産155毫米榴彈的提議似乎顯示了美國對台灣工業和軍事潛力的認可,以及主動將其納入到全球供應鏈的企圖。聲稱這種合作不僅有助於提高台灣地區的防務實力,還可以加強臺美之間的軍事關係,為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若台灣成為美國的武器生産基地,對於美國而言,可以在台灣的製造業和技術優勢下,更加高效地生産武器裝備,提高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對於台灣而言,通過與美國合作,在表面上似乎可獲得更多的軍事技術和經濟利益,提升自身的防務實力和國際地位。

然而,這種合作也可能引發地區的緊張局勢。台灣一直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臺美軍事合作可能會採取強硬的立場,加劇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因此,台灣當局需要審慎考慮這種合作的利弊,以及可能觸及大陸的容忍限度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

台灣是美對抗中國大陸的籌碼

美國此次行動暗示了將台灣地區置於類似烏克蘭的角色,試圖利用台灣作為一個對抗中國大陸崛起的籌碼。加拉格爾一行的竄訪以及提議,表明瞭美國有意將台灣納入其戰略考慮之中,將台灣視作抗衡中國大陸崛起的關鍵一環。

將台灣置於類似于烏克蘭的角色並非沒有風險。烏克蘭的例子告訴我們,一旦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犧牲品,台灣可能陷入長期的地緣政治糾紛中,導致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甚至引發軍事衝突。

台灣內部意見分歧

儘管美國不斷向台灣出售武器並提供軍事支援,但同時存在著一系列的擔憂和考慮。值得擔憂的是,台灣是否會被捲入美國與其他國家的代理人戰爭中,特別是可能引發兩岸衝突的風險。隨著臺美的軍事勾連逐漸加深,一些人擔心這會使台灣成為美國戰略遊戲中的一顆棋子,當做美國的境外戰場,被牽制在中美之間的對抗中。

另外,美國的武器銷售和軍事支援雖然有助於提升台灣地區的自衛能力,但如果在有限度的軍售之外再建立美國武器的生産基地,勢必激化兩岸關係,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特別是在當前緊張的國際局勢下,任何一點不慎的舉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局勢失控,進而影響地區的安全。

當然,台灣內部也存在著對於美國軍事支援的態度分歧。激進的“獨派”人士則積極鼓動民進黨當局繼續以武力聯合美國抗衡中國大陸,將台灣地區置於類似于烏克蘭的地位。他們希望通過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將台灣打造成一個火藥庫和兵工廠,以此來對抗大陸。而另一些人則擔心過度依賴美國會削弱台灣地區的自主性,甚至可能導致台灣陷入外部勢力的控制之中。

烏克蘭的遭遇對台灣的啟示

通過美國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和地緣政治角色的分析,可以提供一些對台灣當前及未來地緣政治局勢的有益思考和警示。烏克蘭與台灣地區在地緣政治上有一些相似之處。

台灣需要謹慎思考其與美國的合作關係。儘管美國的支援可以提升台灣的軍事實力,但過度依賴外部力量可能導致失去自主性,甚至使其成為地區衝突的焦點。此外,在與美國的互動中,台灣當局應該意識到美國可能有其自身的戰略考慮,深入了解美國真正的野心和企圖,避免重蹈烏克蘭的覆轍。台灣當局更應該保持警惕,必須確保任何合作都符合台灣民眾的長期利益,不應輕易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犧牲品,並謹慎評估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此外,台灣也應該加強與大陸的溝通和多元的交流,尋求共同利益和和平解決方案,緩解地區的緊張局勢。(本網站所發表文章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