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任冬梅:台灣政治人物在抖音(上)

任冬梅

任冬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博士。主要從事台灣問題研究,在《台灣研究》、《中國評論》(香港)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部分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兩岸開講》欄目固定嘉賓,在各大專業涉台網站發表評論近百篇。

       作者 任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8年初,TikTok(抖音海外版)正式進入台灣地區,迅速成為下載量排名第一的短視頻APP。據數字行銷平臺Kepios調查顯示,2023年,TikTok在台灣地區的使用者已超過533萬,佔台灣人口近四分之一,其中大多數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五花八門的濾鏡、容易上手的拍攝方式,使得 TikTok 成為年輕族群的指標社交平臺,更吸引了想要受到年輕人關注的各方人馬,包括政治人物。

台灣地區最早有政治人物現蹤TikTok是2018 年,TikTok在台灣剛上架不久,現任的民進黨籍民意代表林楚茵與國民黨籍嘉義市長黃敏惠就加入了,當時的內容大多是簡單紀錄生活,或通過軟體內置濾鏡跟風挑戰。接下來陸續有台灣政治人物開設TikTok賬號,但多用於分享日常生活與節日祝賀,少有時政議論,所有政治人物賬號的月發文量均不到20篇。直到2021年底,政治人物間才興起一波加入TikTok的熱潮。

從2021年底到2022年底,就有41個政治賬號在TikTok上傳他們的第一個動態,其中也包含國民黨的兩個官方賬號:國民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這時的內容主要圍繞新冠防疫相關政策的討論,例如2022年5月“很多孩子死了”就曾掀起一波討論熱潮。隨著時間接近年底的“九合一”選舉,2022年6月,這些賬號開始更頻繁地發文,單月發文量更首次突破100篇,直到選前都仍持續增長,同時也有更多新的政治人物加入。為此波增長趨勢拉開序幕的,正是前新竹市長林智堅當年爆發的論文案與棒球場爭議事件。此時,政治賬號的短視頻風格,也從日常紀錄逐漸轉換成了第一人稱視角的社會時事議論,或者是加上特效動畫剪輯的視頻。正是在這個時候,國民黨開設了自己的官方賬號,成為第一個擁有 TikTok平臺的政黨,首篇貼文正是批評林智堅“政治甘蔗男”。這一時間段的政治賬號TikTok總發文量排名,前20名有14位都是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顯示出他們的積極程度。其中,發文最頻繁的是國民黨籍現任民意代表羅智強自創的“羅智強野電視”,該賬號還廣邀其他子弟兵和國民黨的發言人和參選人加入頻道拍攝,發文量遙遙領先,單月最高可達129篇。直到選前,這些賬號在TikTok上發起的討論仍持續增長,11 月發文量增長到單月442篇,其中來自國民黨相關賬號的TikTok短視頻就多達近四分之三。前五名熱門貼文中,除了一則黃珊珊的台北市長辯論會結辯感言,大多數的內容都是批評民進黨當局。

不過,在在野黨頻頻發難的這段時間,民進黨卻幾乎退出了TikTok輿論戰場。除了林楚茵賬號在2019年後就不再更新,僅有的4個民進黨賬號,只有2022年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前台北市議員、“臺日文化經濟協會理事”江志銘曾上傳一段視頻表達遺憾,以及同年10、11月高雄市議員李雨庭用於短期競選宣傳,至今最新一則視頻,還停留在當選感言。2022年底,民進黨“九合一”地方選舉遭遇大敗,黨內敗選檢討小組也將“抖音與TikTok”列為敗選主因之一。2022年12月5日,民進黨當局宣稱,已將抖音等大陸軟體列為"危害台灣通信安全産品",全面禁止公務機關的電子設備和所屬場域下載和使用TikTok。民進黨不反思自己施政無能、黑金貪腐、醜聞弊案頻出,導致選民的背棄,反而將源自大陸的TikTok作為甩鍋對象,一是宣稱TikTok散播假消息,影響年輕族群和傳統支援者的認知,是選票流失的關鍵;二是繼續操弄“抗中保臺”、“恐陸反陸”的意識形態,不斷強調TikTok有所謂“個人資訊洩露”的危險,還有發揮“認知戰”“危害台灣安全”的作用,呼籲台灣民眾“要有敵我意識”。在民進黨這般針對、打壓TikTok下,就算黨內有政治人物有心想使用,也礙于自身政黨色彩及意識形態站隊而不敢使用,民進黨就這樣自我放棄了TikTok平臺。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