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博士。主要從事台灣問題研究,在《台灣研究》、《中國評論》(香港)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部分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兩岸開講》欄目固定嘉賓,在各大專業涉台網站發表評論近百篇。 |
作者 任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退出或者説放棄TikTok的不只是民進黨。TikTok在2022年“九合一”選前帶動的政治討論風潮,選後迅速降溫。2022年11月底之後,有超過一半的政治人物就不再更新TikTok。停止更新的除了包含當年參與選舉最終沒有選上的候選人,如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台南市長候選人謝龍介,也有不少當選了仍停止更新的案例,如宜蘭縣長林姿妙、桃園市長張善政等。
就在此時,當台灣政治人物紛紛退出或停止更新的時候,TikTok 上卻出現一個快速竄升的超級新星——柯文哲。這個2023年2月才設立的個人賬號,粉絲增長速度卻十分驚人。2023年4月,柯文哲的TikTok就已經擁有4.8萬粉絲,位居政治人物的第二名,緊逼當時的冠軍、擁有5.3萬粉絲的羅智強;2個多月過去,2023年6月底,柯文哲的TikTok 已有10.5萬粉絲,成為台灣地區首個10萬粉絲的政治人物賬號。截止2024年2月底,柯文哲抖音粉絲已達25.2萬,遙遙領先羅智強的7.5萬。
為何柯文哲賬號成立短短5個月,粉絲量就超車許多經營數年的TikTok上的國民黨政治人物?主要是視頻內容及目標人群的不同。羅智強這種集中火力猛批時政的風格,雖然能吸引一些特定人群,但比較不易打動原本對政治冷感的年輕人,其粉絲很可能和臉書粉絲有所重疊。但綜觀柯文哲的TikTok視頻,主題類型橫跨日常、演講或跟風跳戰,柯也願意“跟流行”、搭配音樂做手勢或跳舞,風格輕鬆幽默好玩。從視頻留言可以發現,他的確吸引了不少在TikTok上的年輕人。例如一則與網紅“反骨男孩”合作的“求佛舞”挑戰,留言就出現“阿北(柯文哲昵稱)完全融入我們年輕人裏面了”,而其他視頻也有“柯p真的説出我們心裏話”、“只有阿北敢説真話”、“對政治冷感的我唯一喜歡的政治人物就是阿北”等留言。TikTok本就深受年輕人的青睞,柯文哲能夠敏銳的抓住並契合TikTok的風格,創作出“好玩”、“有趣”又充滿潮流感的短視頻,自然能夠得到年輕人的追捧。民進黨卻因此就將柯文哲和TikTok抹黑為“認知作戰”,稱其靠TikTok “散佈謠言”,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只要是不支援民進黨的就全都被打為“有問題”、“被操縱”。
與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臺相比,TikTok在演算法上更具有優勢。Facebook、Instagram顯示給用戶的動態、視頻等大多局限在個別追蹤的好友、粉專,即使近年有了推薦機制,內容還是大幅度受用戶平時瀏覽的主題影響。相比之下,TikTok的推薦系統非常不同,它將用戶分為不同的流量池,第一時間將創作者的新視頻投放給一千或一萬個人,再通過轉發率、完播率等指標,擴散到下一個流量池裏。相比較而言,TikTok不受賬號既有追蹤的影響,等於賦予每個影片都有被陌生人看見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就對政治議題的宣傳十分重要。現在的台灣年輕人普遍對政治冷感、無感,TikTok恰好提供了一個可以打破困境的可能。凡是民生議題如缺蛋、電價討論,一旦推播內容可以引發用戶本身的共鳴,可能就會讓他們停下來、多看一下,每當這些TikTok短視頻多接觸到一個人,就能為議題多曝光、增加一點聲量。
總之,TikTok和其他社交平臺的演算法不一樣,更容易觸及到同溫層以外的用戶,而這正是台灣政治人物所需要的。民進黨不應該以意識形態挂帥,將政治淩駕於一切之上,自動放棄一個可以更容易觸及對政治相對冷感的年輕人的平臺,甚至一味禁止、打壓。這樣,反而只會引發大多數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更大反感。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