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3月5日電 題:老友追憶《漢聲》創辦人黃永松:嚴謹浪漫的人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台灣知名出版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4日離世,享年81歲。漢聲書店5日簡單佈置出悼念廳,供讀者緬懷。
當天上午,赴書店弔唁的新朋舊友不少,書店難得熱絡。老員工林淑麗招呼大家坐下並奉上淡茶,“這杯是黃先生請大家”。看著面前的長條桌案,讀者吳佳明告訴記者,黃永松最喜歡在這裡與老友推杯換盞。
黃永松1943年生於台灣桃園,1971年創辦英文版雜誌《ECHO》(中文名譯作《漢聲》)。1978年,《漢聲》中文版創刊。
過去半個多世紀,黃永松與《漢聲》奔走于兩岸,專注搶救、挖掘、整理中國民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刊出包括“老北京的四合院”“蘇南水鄉婦女服飾”“西北高原的花兒會”“福建土樓”等專題。
台灣作家楊渡4日得知黃永松辭世消息後表示,他是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等的傳承人,也是“守護神”。
黃永松曾説,雜誌英文版創立的初衷是想把中華文化介紹給外國人看。他2016年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漢聲》試圖構建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的一張網,“經”“緯”分別是英文和中文版。
漢聲書店所在的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72巷16弄,因漢聲得名“漢聲巷”。書店入口是葫蘆造型,黃永松解釋,這是為了讓人們走進葫蘆裏看看書店“賣的什麼‘藥’”,“這‘藥’就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一條馬路之隔,書店斜對面是台北知名的24小時書店,人流如織。漢聲書店卻是另一番光景,願意走進“葫蘆”一探究竟的人不像過去那麼多。
書店不大,內有乾坤。來自天南地北的民俗文化匯集於此,充滿時代記憶的刊物擺滿墻面。2月時,中新社記者曾到訪書店,林淑麗説,“我們希望,專注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的雜誌,它本身也具有藝術價值。”
18歲便入職《漢聲》的美術主編羅敬智指出,雜誌的審美原則就是樸素、不誇張,每一期都會針對不同題材設計版式。他特別提到,兒童讀物一直是黃先生心中所愛,他想為孩子們做書,一些年輕人也是在這些讀物的陪伴下長大。
吳佳明是一位紀錄片導演。在他眼裏,黃永松是一位嚴謹、對傳統文化有激情的做書者,“另外也是一個浪漫的人”。“他愛交朋友,也愛喝酒,尤其喜歡紹興酒。漢聲和他一樣,公司是嚴肅與隨性的結合體。”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黃永松初到大陸,並在《漢聲》第19期推出“台灣的泉州人”,後來又跟進報道“台灣的漳州人”“台灣的客家人”,完成島內主要群體的“尋根”系列。之後,他們與大陸出版業合作不斷,漢聲在北京的辦公室至今仍在運營。
今年是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溫碧光在此工作的第40年。過去兩天,她的手機被兩岸讀者、老友資訊“灌滿”,“大陸朋友們都來表達對先生的懷念”。
雜誌的4位初創者黃永松、吳美雲、姚孟嘉、奚淞已先後離開3位。溫碧光回憶,當年,4人志同道合,做事有激情,甚至不會有計劃為雜誌賺錢。
《漢聲》“永遠的總編輯”吳美雲在2016年辭世,漢聲出版過一期紀念她的小冊子。台灣舞蹈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其中撰文回憶,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幾乎一個人頂起雲門,漢聲諸友讓我覺得不孤單。”“沒有漢聲,小漢聲3歲的雲門一路走來,勢必更加艱難。”
文後附有4位創始人在編輯部的合影,每個人臉上都透露著雜誌草創時的昂揚神態。林懷民給這篇文章起名“回顧一個奮發的時代”。溫碧光感嘆:“那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年代。”(完)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