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遊人初樂歲華新——中國古代的“遊春圖”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物收藏      2024-03-18 09:29:59

作者:馬利霞(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遊春”,是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習俗。《論語》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咏而歸。”魏晉時期,永和九年的春日,王羲之在文人雅士春遊祓禊時,揮就了不朽之作《蘭亭集序》,記錄山水之美和聚會之歡,抒發了強烈的生命意識。“遊春”習俗,歷代相沿不衰,至唐代更是盛行。《秦中歲時記》記載:“唐上巳日,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曰踏青。”詩人杜甫《麗人行》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所描繪的正是唐朝時長安曲江邊的貴婦們遊春的情景。

縱觀中國美術史,有很多以“遊春”為主題的經典作品,記錄遊春盛景,體現出不同歷史時期時代觀念與文化內涵。

遊人初樂歲華新——中國古代的“遊春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宋摹本(中國畫) 張萱(唐代)

遊人初樂歲華新——中國古代的“遊春圖”

春遊晚歸圖(中國畫) 仇英(明代)

遊人初樂歲華新——中國古代的“遊春圖”

月曼清遊圖之楊柳蕩千(中國畫) 陳枚(清代)

遊人初樂歲華新——中國古代的“遊春圖”

遊春圖(中國畫·局部) 展子虔(隋代)

遊人初樂歲華新——中國古代的“遊春圖”

八達春遊圖(中國畫) 趙嵒(五代後梁)

展子虔《遊春圖》卷是一幅流傳有序的名跡,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卷縱43釐米,橫80.5釐米,絹本,青綠設色,卷首的隔水處有宋徽宗趙佶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展子虔是隋代畫家,擅畫山水、人物、亭臺樓閣、鞍馬、翎毛等。《遊春圖》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基本面貌,是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

《遊春圖》以全景方式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的春季,到都城郊野遊春的情景。全畫以山水自然景色為主,人物作為點綴。畫作以俯視取景,水面寬闊,微波皺起,船上幾位遊春的女子正陶醉在春光裏,神情姿態各異,靈動自然。兩岸遊人三兩成群,有人立於路旁,有人漫步緩行,有人信馬而行,沿途觀賞青山綠水,觸目俱是無邊春意。小橋連岸,山坡後有農舍,遠處層巒疊嶂,白雲繚繞,山腰和山坳間建有幾處佛寺,隱約于眾山之間。全畫用點綴的手法表現人物、馬匹、溪流、亭臺樓閣。畫作用線蒼勁有力,樹木不存在穿插關係,勾完線之後用顏色渲染,空勾無皴,從山石樹木可以看出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變化;設色青綠重彩,工細巧整,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山石樹木大部分用石青、石綠渲染,建築物、小橋和人物、馬匹間以紅色、白色為主,設色古艷,富有一定的裝飾意味,烘托出春的氣息,體現了展子虔自然拙樸的寫實功力。宋代黃庭堅評價展子虔的繪畫:“人間猶有展生筆,佛事蒼茫煙景寒。常恐花飛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寥寥幾句,對畫家的精妙筆墨及其創造出的優美意境給予了高度評價。

《遊春圖》超越了早期畫山水“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階段,把“丈山、尺樹、寸馬、豆人”的比例關係運用於畫面,其濃麗設色風格對後世山水的影響深遠,是中國青綠山水的雛形。後世將展子虔與晉代顧愷之、南朝陸探微、梁代張僧繇並稱為“顧、陸、張、展”,可見其藝術影響力的深遠。

唐代遊春習俗盛行。《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綺羅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原作已佚,現存皆摹本,絹本設色,手卷,長148釐米,寬51.8釐米,本文談的此作以“天水摹”(宋代摹本)為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張萱,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是一位有才能的畫家,畫鞍馬、亭臺、花鳥等,最擅長人物畫,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畫大家,開盛唐“曲眉豐頰”的畫風。據《宣和畫譜》記載,《虢國夫人遊春圖》為張萱被藏于宣和禦府的47件作品之一。

《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是一行八騎九人(包括一個小女孩)揮鞭策馬,盛裝外出踏青遊春的情景。畫面構圖得當,前疏後密,前面是單行的三騎,中間兩位貴婦人兩騎並行,後面三騎並行。中間一人扭頭往後看,與後面懷抱小孩的老婦目光呼應,氣脈相連,人物位置經營疏密有變化,畫面整體統一。畫中人物形象刻畫細緻,描繪了不同年齡、不同階級的女性形象,很好地把握了盛唐貴族婦女的形象特點,雍容華貴、丰姿綽約的氣質躍然紙上。用線富有變化,根據物體的質感、膚色與衣紋的對比和服飾的材質等,用線的長短、濃淡、虛實等變化加以組合穿插,圓潤秀勁,在勁力中透著嫵媚。人物的衣紋運用了“低染法”,衣服顏色艷而不俗,多采用粉白、淺紅、嫩綠等,並與馬鞍的顏色形成對比。馬的造型準確,顏色豐富,層次分明,與人物相比整體灰暗一些,以襯託人物形象。整體畫面設色典雅富麗,格調清新明快。

張萱充分發揮了中國畫“計白當黑”的手法,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用濕筆畫出斑斑草色,不著背景,沒有山水作為陪襯,而觀者從行人的臉上看到了悠閒歡愉、輕鬆喜悅的神情,感受到了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春天氣息和大氣、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社會風氣開放,人物畫不再僅以功臣、良將、孝子、列女為創作題材,表現貴族女性真實生活面貌的作品應運而生。《虢國夫人遊春圖》體現了精湛高超的繪畫技巧,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細節,是中國人物畫史上的經典傑作。

《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是女性遊春,而另一幅五代時期的《八達春遊圖》則表現的是男性遊春題材。《八達春遊圖》,作者係後梁畫家趙嵒,也有專家認為係宋摹本,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161.9釐米,橫102釐米。趙喦,陳州(今河南淮陽)人,五代梁太祖的駙馬。他筆下的人物、鞍馬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八達春遊圖》整幅畫面顯得格外空闊,構圖沿襲了唐代樹下人馬圖的佈局,背景為假山石、參天大樹和垂柳,山石造型別致雅觀,樹木枝葉茂密,綠意盎然。樹後的欄杆起到了分割作用,根據柱頭、蓮花頭、蜀柱等資訊可以看出是五代時期欄杆制式的標準樣式,欄杆曲折,刻字雕花。畫中人物形象各異,動作和神情刻畫傳神,人物用細勁的線條勾勒,運筆輕鬆自如,服飾色彩絢麗,沿襲了唐代濃重厚實的風格。作品所畫馬的形體結構準確,脖下都裝飾有紅纓,配錦鞍,或輕步,或嘶鳴,或低首,或回頭,佈局錯落有致,姿態不一,講究疏密變化,神態畢現。整幅畫面表現出輕鬆愉悅的遊春氛圍。

春光明媚,踏青出遊,也是宋人喜愛的風俗。南宋詩人趙葵詩云:“一抹輕煙隔小橋,新篁搖翠兩三梢。惜春不覺歸來晚,花壓重門帶月敲。”明代畫家仇英的兩幅《春遊晚歸圖》表達了這一詩意。本文論述的此圖絹本設色,縱145.5釐米,橫76.5釐米,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仇英(約1505—1552年),出身寒門,後拜周臣為師學畫,後人把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據《墨緣匯觀錄》記載,仇英摹古之作皆不署款,《春遊晚歸圖》內無作者名款,僅于左下方鈐“十洲”瓢形印一方,也可能是臨摹前人之作。《春遊晚歸圖》描繪了主仆四人春遊踏青後將至家門前的情景。走在前面的一仆挽著褲腳,手拄柺棍在叩門,動作真實自然。主人頭頂斗笠,身著藤黃色長袍,體態健碩,手執馬韁昂首前行。後面跟隨二仆,一人擔著酒罈和書箱,另一人攜琴回頭,從神態看二人正在愉快地交談,畫家善於捕捉瞬間的變化,將其描繪得惟妙惟肖。畫面用線流暢、設色簡潔統一,三仆衣服均為白色,人物神情刻畫得細膩生動,顯示了畫家過硬的寫實功力。環境背景營造層次分明,遠山用線勾勒出外勢,沒有進行反覆的皴擦,而是用花青墨和赭墨渲染,營造出暮色迷蒙的氛圍。樹木近實遠虛,山下的樹林被雲煙遮掩,時隱時現。楊柳挺拔,枝葉繁茂,房舍院落掩映在樹蔭下,灰瓦翹脊,格調高雅。前景山石佈局頗有古意,斧劈皴法剛勁有力,設色雅麗。畫家十分重視意境的刻畫,有咫尺千里之妙。此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的休閒生活情景。

中國美術史上,有關遊春主題的畫作還有許多,南宋馬遠的《春遊賦詩圖》,明代戴進的《春遊晚歸圖》、文徵明的《蘭亭修禊圖》,清朝宮廷畫家陳枚的《月曼清遊圖》冊等。古代文人大都把春遊視為文人雅集、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攜琴于山中坐彈、飲茶、琴聚、讀書、遊騎,感受春的氣息。詩畫之間,盡享丹青筆墨中的爛漫春光,感受那份來自大自然的美好與愜意。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