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丨VR體驗、全息數據檔案 千年雲岡石窟這樣煥發生機
3月的山西大同,乍暖還寒,到訪雲岡石窟的遊客依舊熱情不減。跟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我們一起回望這段跨越1500多年的歷史。雲岡石窟的開鑿始於北魏時期,它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次以皇家的力量主持開鑿的石窟群,有“真容巨壯”“窮諸巧麗”之譽。雲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大小造像5.9萬餘尊,2001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第20窟露天大佛是雲岡石窟的標誌性景觀,然而,我們並沒有在這裡過多停留,杭侃把我們帶到了他更感興趣的另一個地方。
第三窟是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而且是一個未完工的洞窟。窟內留下了大量的石窟開鑿、取石和後世修補及使用痕跡,是了解古代石窟營造工程的珍貴實物資料。
雲岡石窟開鑿在砂岩體上,地質情況非常複雜,有的地方岩層有十幾層,有的裏面還有軟弱岩層,千百年來在風蝕、雨水沖刷等侵蝕下,石窟面臨岩體裂隙、水患、風化等多種病害的威脅。
雲岡石窟第四窟也是一個未完工的洞窟,它的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但由於風化嚴重,如今已經剝蝕殆盡。
今年是杭侃擔任雲岡研究院院長的第四年。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杭侃在首場“代表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曾表示,今後將在洞窟病害研究和保護材料研製等方面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記者:你感覺到頭疼的是什麼?如果説到文保説到修復,這個時候最缺什麼?
雲岡研究院院長 杭侃:應該説還是最缺人員和技術,因為我們過去老是説資金的問題,但是現在國家經濟發展了,資金我們倒是基本上有保證了。但是我們現在對於技術上的要求很高,過去我們把一些相對比較好處理的,比如説危岩體加固這一部分工作給做了,但是現在留下來的比如説像風化這些問題那是一直頭疼,而且也不光是我們一個石窟,是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
成為雲岡研究院院長之前,杭侃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一名教授,考古學專業出身的他師從考古學泰斗宿白先生,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宋元考古、佛教藝術、古代建築、博物館學與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面。2021年,雲岡研究院正式成立,杭侃被任命為院長。
雲岡石窟第六窟目前仍在搭架進行維護。如今,對石窟的預防性保護、精細化維護已成為杭侃的工作重點。
雲岡石窟第六窟是一座中心柱窟,整個洞窟富麗堂皇,雕飾精美,被譽為“雲岡第一偉觀”,然而,這個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跡也難抵1500餘年歲月的侵蝕。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嚴重的風化讓這個不可移動的石質文物的保護,成為世界性難題。
近年來,雲岡研究院與國內多所高校院所展開文物保護新材料研究合作,期望將研究成果逐步應用到石窟本體的保護工程中。
在保護好石窟本體文物的同時,為實現文物資訊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數字化是必經之路。2021年,數字雲岡先進計算中心建成,每秒234萬億次的計算能力建立的全息數據檔案,將把這座千年石窟留給下一個千年。
記者:因為我們現在更熟悉敦煌已經把數字化工作做得比較充分了,你覺得你們現在還差在哪?
杭侃:因為敦煌起步早,到現在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敦煌它正是因為起步早,可能我們現在技術迭代比較快。所以從技術迭代的角度來説我們並不落後。我們現在的精度已經到了0.03毫米了,但是那樣需要的算力是非常大的。我們這有一個超算中心,超算中心是什麼概念?就是你看到的一個洞窟的運算能力,要和一個中等城市的,我們叫智慧城市,那個量是一樣的。雲岡它是一個皇家工程,所以那個像都特別大,敦煌它很多洞窟比較小,另外敦煌它的壁畫非常精彩,但是壁畫是二維的,所以相對掃描起來相對來説容易,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它一個是大,第二個就是雕刻的手法多。所以像你看到的第六窟,我們到現在都沒有拿得出來,大家都能認可的採集方案。
雲岡石窟大小造像5.9萬餘尊,且結構複雜,造成採集的數據量巨大,數字化處理的時間較長。這意味著,完成雲岡石窟的全部數據採集、數字化處理還需要一段時間。
數字化手段不僅能讓文物永生,還能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給公眾提供新的遊覽方式。可移動的3D列印複製洞窟、雲岡石窟VR體驗……在數字化時代,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藝術以“年輕”的呈現方式“活起來、動起來”。
杭侃曾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發起“源流運動”,創立“考古·藝術·設計”交流平臺,意圖探尋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設計,解放古物,喚醒創造力,讓傳統美重歸日常。成為雲岡研究院院長之後,他把“源流”的理念也沿用到了雲岡石窟的傳承和創新上。
杭侃:源就是面向過去,因為我們面臨著一個大的寶庫,流就是面向未來。古和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我們就想解決這麼一個問題。現在表述得比較多的,就是怎麼樣讓文物活起來。
記者:當你到石窟裏面去看著這些很精美的、很震撼人心的這些雕像也好,還是墻壁上的種種的藝術造型也好,尤其是一些很美的建築,你可以凝視它的眼睛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杭侃:可能跟年齡有關,我現在是越來越喜歡靜,包括越來越喜歡獨處。我覺得可能它就是一個對話,想知道它想説什麼、它想表達什麼。另外一方面,美的東西就會覺得它美。所以我現在做的另外一件事,是希望更多的人,不僅僅是我,跟著藝術家,能夠重新發現雲岡之美。
製片人丨劉斌 王惠東
記者丨董倩
策劃丨張宏飛
編導丨丁芳
總臺記者丨王躍軍 趙穎潔 張玉階
攝像丨劉洪波 楊帆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