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華戰舞” 大膽創新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4-03-25 10:07:29

講述人:國家級非遺項目英歌(潮陽英歌)廣東省代表性傳承人 林忠誠

龍年春節,被稱作“中華戰舞”的英歌火到了英國倫敦街頭,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看了網路上的視頻和網友們的留言,我們英歌人深感振奮。

我們這支潮陽後溪英歌隊組建於1991年,至今已經有30多年了。從最開始,我們走的就是“在創新中傳承”的道路。

傳統英歌槌點變化少,表演時間冗長,大場面大同小異。怎麼舞出後溪的特色?我們有自己的想法——英歌舞既要“雷打天驚”,也要“清風明月”。我們對傳統的“7槌”套路作了大膽創新,演變出14、18、21下槌的套路,為後溪英歌隊奠定下“中快板”的基調。後來,我們又演變出28、35、49下槌的英歌套路,不僅槌法繁多,陣勢隊形更是變化無窮。

很快,這種新風格受到了鄉親們的喜愛,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我們。隨著後繼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英歌舞也從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的節目,變成了日常的廣場活動。如今的後溪,不僅有青少年英歌隊、女子英歌隊、老年英歌隊,就連幼兒園的孩子們也能耍上幾個套式。

不僅如此,後溪英歌隊還在積極“走出去”。我們上了電視,登上全國各地的展演舞臺,還走出國門去表演。隨著英歌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不少喜愛潮汕傳統文化的個人和團體慕名而來。還有自媒體主動找我,希望通過拍攝小視頻、紀錄片的方式宣傳英歌舞的傳承創新。

近年來,潮汕各地十分重視傳承發展傳統文化,許多學校將英歌舞納入了課程體系。我也會定期走進校園,走進講堂,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打基礎、舞手槌、跳英歌。我相信只要他們接觸過英歌舞,就會在心裏埋下一顆熱愛家鄉、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

我今年78歲了,卻和年輕人一樣喜歡創新。現在有些老年人在英歌舞里加入了太極元素,甚至還有人在英歌舞里加入拉丁、恰恰、倫巴的動作,這都是很好的嘗試。在我看來,英歌舞要革新,不能千篇一律,只要不離開根、不把精華丟掉,就能以“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去發展、去創新。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雷柯、方曲韻、高建進、吳春燕、唐一歌、王冰雅、宋喜群、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夢、金永成)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