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傳統農業從“新”出發——湖北農業生産一線見聞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4-03-26 09:18:13

新華社武漢3月25日電 題:傳統農業從“新”出發——湖北農業生産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自宸、田中全

連片果園“輕鬆管”、直播成為“新農活”、種田就請“田保姆”……春風入鄉野,農忙正當時。記者在湖北多地的田間地頭走訪發現,一些新設備、新理念、新業態在荊楚大地“遍地開花”,從“新”出發的傳統農業活力滿滿。

在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紅畈村,村民顏仁濤的30畝大棚陽光玫瑰葡萄已進入絨球期。為滿足葡萄不斷增加的水肥需求,他正和國網孝感供電公司員工一起,升級用電線路和控制設備,提高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的運作效率。

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紅畈村村民顏仁濤和國網孝感供電公司員工正在檢查灌溉設備。新華社記者田中全 攝

“你看,只要按下開關就能自動灌溉了。”看著剛剛裝好的智慧化設備,顏仁濤十分滿意。他説,葡萄好吃栽培難,尤其是每年3月至9月,需要起早貪黑灌溉施肥、疏花疏果。

為了提高生産效率,這幾年,顏仁濤對葡萄園進行了提檔升級,修建大棚,布設滴灌和噴灌設備。一系列舉措之下,不僅人力投入減少,精準灌溉施肥還有效地促進了增産。“去年葡萄産量6萬多斤,今年水肥供應將更加及時,預計産量能達到10萬斤。”

新技術、新設備為農業生産插上了“科技翅膀”,新理念、新思路也為農産品銷售拓展新的渠道。

在鄂東大冶市茗山鄉屋段村,大冶市茗山鄉綠岳生態種養場負責人余東嶽正在拍攝竹筍短視頻。他身披雨衣、手持鐵鍬,一邊挖筍,一邊解説:“春筍炒臘肉,美味擋不住……”

今年45歲的余東嶽10年前開始經營300畝的種養場。他告訴記者,頭幾年種植時興的農産品,由於把握不準市場需求、缺少銷售門路,時常滯銷、虧本。這兩年,在積極拓展線下銷售渠道之外,他探索在社交平臺上發短視頻、做直播,不斷拓展線上市場。

余東嶽説,一根網線,一頭牽著生産者,一頭連著消費者,能把田間地頭的點點滴滴分享出去,更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如今,他開設的抖音號已有1.1萬“粉絲”,超三成産品通過線上銷售。

記者走訪了解到,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一批優秀人才返鄉發展。他們以網際網路思維和市場化眼光,探索農業新業態,推動農業生産模式轉型升級。

湖北省陽新縣排市鎮河北村村民李茜正在操控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潘靜茹 攝)

在湖北省陽新縣排市鎮河北村,連片油菜花開正旺,26歲的村民李茜正操控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僅用幾分鐘,就完成了20多畝油菜田的飛防作業。

“無人機效率高、噴灑農藥更均勻,如今大家種田離不開我們這些‘田保姆’。”李茜説,她自小在農村長大,怎樣輕鬆、高效種田是她常思考的事。2021年返鄉後,當地多次組織她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她意識到,小農戶種田經常面臨幹不好、不合算等問題,農業社會化服務大有可為。

李茜後來考取了無人機、拖拉機等操作資質證照,並在陽新縣的一家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專職操作各類農機,為農戶提供機耕、育秧、機播、植保等服務。她每年平均服務農戶超100戶,管理面積超5000畝。

“真沒想到種地還能當‘甩手掌櫃’,還是年輕人有想法、有本事。”今年66歲的河北村村民李儒定説,去年他將15畝水稻田交由李茜全程託管,不僅從種到收不操心,糧食産量還提高了不少。

文章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