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良(資料圖)
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高秉涵先生多年來往返海峽兩岸,先後帶著100多位台灣老兵的骨灰,分別背回他們各自故里的壯舉所感動。所以,作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我決心創辦“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讓更多的中華兒女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和文化。
“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自2011年首次舉辦以來,除在上海外,還先後赴浙江奉化、江西南昌,以及台灣的台北、高雄等地,走進了城市和鄉村,追尋兩岸的清明印記,依託傳統清明文化,述説兩岸同氣連枝的血脈親情,共同探究“慎終追遠”的精神內涵。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將跨入新一輪的十年,也是新的起點。今年的主題是“點亮共同記憶,增進血脈親情”,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好內容,既強調點亮過去的共同記憶,又突出增進未來的血脈親情。我們一定要繼續以“海峽兩岸一家親,同根同源脈相連”為精神紐帶,一方面,可以讓兩岸同胞攜手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歷史,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兩岸更多的青年人積極參與到清明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中,給清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這次論壇通過當事人講故事的形式,生動地體現了清明文化的內涵;兩岸專家學者又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清明文化的價值,使大家對中華民族的清明文化具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深入的研究。現場有不少兩岸的青年學子也來參加了論壇,這對於進一步傳承清明文化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我由衷地希望“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能夠越辦越好,並在青年化、多元化、常態化上開拓新的內涵。
首先是青年化。今年的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除專家學者的專業討論外,還新增了兩岸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式交流”,這不僅是非常好的嘗試,也使論壇更加活躍,更加符合青年的興趣和時代的潮流。我們就是要通過這種交流活動和互動形式,讓兩岸更多的青年學子融入進來,強化他們對清明文化的了解和傳承。
其次是多元化。清明文化僅僅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中很小的部分,未來我們可以借助清明文化論壇這個平臺,納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對所有中華傳統民俗文化進行討論和研究,還可以增加對兩岸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的探討,使論壇具有更加多元的內容和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再次是常態化。現在我們基本上是在清明節前以會議的形式舉辦論壇,這雖然是傳承清明文化的一種較好方式,但舉辦的時間和參加的規模都比較有限,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年輕人的加入,我們還可以將有關內容製作成短視頻,並通過抖音和小紅書等渠道,讓兩岸更多的中華兒女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同時,也可以通過繪畫展、攝影展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地反映中華傳統民俗文化,使我們對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討論成為常態化。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還有很多可以挖掘和傳承,海峽兩岸同胞應該共同攜手,通過清明文化論壇這個平臺,一起探討、研究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的貢獻。(作者 陳士良 國台辦海研中心特邀研究員 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 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創辦人)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