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郁 川劇老劇種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觀察      2024-04-01 09:02:55

川劇歷史悠久、劇目豐富,其表演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郁,深受百姓歡迎——

老劇種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閱讀提示

今年以來,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已協同開展川劇保護傳承立法調研。2024年2月,川渝兩省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共同簽署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合作協議,形成《關於川劇保護傳承協同立法備忘錄》,明確協同立法有關事項。

“逢年過節看戲是我們小時候的快樂記憶,我覺得走進戲院才像真正過年。”3月27日是世界戲劇日,在重慶大足雍溪古鎮,看完川劇《拜新年》,戲迷馮大爺笑得合不攏嘴。

“川劇裏面有我們川渝兩地人的鄉音鄉情,得想辦法讓娃娃們也能和我們這輩人一樣喜歡,守住傳統文化的根。”馮大爺説。通過創新演出形式為戲迷送上歡樂,是每一位戲曲工作者的心願。

戲曲與文旅深度融合

先敲響的是堂鼓,然後在大鑼、小鑼、小鼓、大鈸等樂器的歡奏聲中,演員登臺亮嗓。咿呀一聲,台下觀眾如癡如醉,掌聲、叫好聲瞬間響起,震耳欲聾……

前不久,重慶大足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雙城“梅花”盛典演出,活動會聚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沈鐵梅,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以及程聯群、黃榮華、譚繼瓊、吳熙等10余位川渝兩地川劇名角大家。

當晚演出中,吳熙、蔣淑梅、虞佳等“梅花獎”得主帶來《訪友》《塔底思親》《曹甫走雪》《打餅》等經典川劇摺子戲,精美的臉譜、艷麗的服飾、高亢的唱腔,演出一開始,台下觀眾便接連叫好。

川劇,又稱川戲,主要盛行于四川省、重慶市及雲南、貴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區,是中國西南部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

近年來,為傳承蜀戲之脈,延續川劇之魂,重慶大足雍溪鎮著力打造成為中國最具特色的川劇文化傳承基地,挑起川劇藝術傳承與保護的重擔,擦亮“雍溪裏·有戲”名片,助力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建設。

川劇傳承者們則結合大足本地文化編寫新的唱詞,通過老調新唱的形式,讓川劇走進大家的生活,更好地實現川劇的“活態”傳承。同時,傳承者們還深挖大足石刻文化,通過川劇與石刻文化的結合,進一步推廣川劇和大足石刻。

時至今日,雍溪古鎮依舊人頭攢動,古戲樓臺依然戲腔高亢。老戲樓煥發新活力,正是該地保護傳承川劇文化的縮影。

活動中,主辦方還組織開展了非遺傳承·川劇文化追憶、非遺傳承·傳統文化研學等特色活動,邀請老年票友到現場聽戲、拍照打卡,追憶兒時喜歡的戲曲,邀請區內大學生深度參與本屆川劇旅遊文化藝術節,切身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百年古戲樓裏的川劇情

墊江古戲樓有180多年的歷史,四合院式,上下兩層,可容納近500名觀眾。記者了解到,在節假日,古戲樓經常舉行川劇演出。每年舉辦藝術節時,古戲樓都會展演10多場川劇,包括《拾玉鐲》《貴妃醉酒》《八郎回營》等名段。

78歲的鄧廣純和77歲的何勝銀哥倆都是戲迷,從臨近鄉鎮坐車來看戲。“春節期間,來古戲樓看了兩段摺子戲,不過癮。今天喊都喊不走,還要再看一場。”何勝銀對記者説,從小就在這座古戲樓看戲,對他來説川劇就是家鄉的味道。

“我在劇院工作這麼多年,發現要想傳承發展川劇,就需要用戲將人凝聚在一起。因此我提出,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劇目,把人凝聚起來,這才是一個劇院立足於本、立足於社會的前提。”陳智林説,此前川劇院並沒有現在這樣的條件,一年的財政撥款除解決職工溫飽外沒有剩下多少創作基金,也沒有辦公經費,完全靠劇院自己負擔。出精品是“自救”的唯一路數,有了人氣,才能有資金,才能留住人。

當時,陳智林同時擔任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他提出了以百戲儲備的方式培養川劇人才,激活院校與院團之間的聯繫,打造專業的“産教融合”平臺,借助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創舉,提高大眾對川劇的認識和了解。

“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是因為我沒有讓自己‘彎道超車’。”陳智林説,作為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他並未因為自己少年成名而放下練功、演出。在促進川劇發展上,他也堅持扎紮實實,從培養人才、保留劇目做起。

推動川渝兩地文化交融創新

站點、踢腿,扇子一開一合間,紅臉一下變成白臉,扭頭間拂帽甩帶,白臉又變成黑臉……短短幾分鐘時間裏,重慶墊江縣武安小學校川劇變臉社團的學生不露痕跡地變換了5張臉譜。

2006年川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我感覺川劇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國家一級演員劉蕓説,近兩年,川渝兩地聯手推廣川劇藝術,她在學校裏現場演繹川劇經典劇目、分享川劇知識,發現不少青少年被中國戲曲瑰寶的魅力所吸引,學川劇、聽川劇成為時尚。

墊江縣武安小學校是一所只有600多名學生的鄉村學校,近年來,該校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聯合當地民間藝人李勇將川劇中極具代表性的變臉表演引入校園作為特色課程,讓學生在課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觀眾中也有不少年輕人。“今後我還會走進劇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設計專業的大一學生彭璐第一次看川劇,她告訴記者,川劇有趣、有故事,四川方言的對白風趣幽默。演員的服裝和頭飾,在燈光下一閃一閃,十分好看。“在古戲樓沉浸式看戲,很有體驗感”。

“在新時代,川劇的傳承發展最基本且重要的一點就是與時代同頻共振,實現川渝交融創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川劇,就是要為它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而注入新的生命力,釋放新的能量,綻放新的光彩,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陳智林説。

工人日報記者 李國

文章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