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新中國大閱兵回顧(一):1949年建國大閱兵——新中國第一次 意義重大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4-04-10 10:55:39

微信圖片_20240419204006

【華夏經緯網綜合媒體報道】閱兵是古今中外一種傳統的軍事儀式,更是綜合國力的展示。它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國威、軍威,最能積聚軍心、民心。受閱部隊表現出良好的形象和精神狀態,武器裝備則逐漸實現國産化和現代化。這些閱兵活動對於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護旗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資料圖片)

開國大典閱兵式上,百戰百勝的英雄部隊手握鋼槍,闊步向前。孟昭瑞 攝

新中國成立後首次盛大閱兵

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閱兵,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盛大閱兵。首都30多萬人參加了開國大典,陸海空三軍部隊1萬多名官兵接受了檢閱。

早在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就決定要舉行此次閱兵,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共中央非常重視此次閱兵,專門成立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由周恩來任主任,朱德任閱兵司令員,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

這年7月,毛澤東在接見聶榮臻時,專門指示説:“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志們,一定要搞好、不許搞壞!”

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開始,毛澤東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後,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車檢閱部隊。受閱部隊由陸海空三軍組成,共1.64萬人,他們精神昂揚,很好地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良好形象。

閱兵式結束後是分列式,當時我軍的裝備還很落後,參加分列式的以陸軍中的步兵為主,加上少量的炮兵和裝甲兵。在分列式時,有一輛裝甲車在行駛到天安門西側時,因機械故障熄了火,多虧後面裝甲車裏的駕駛員急中生智,開上前去把前面這輛熄火的裝甲車頂到了西長安街上。

當時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對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沒有責怪任何人,因為他知道這就是我軍手中最好的裝備。這天毛澤東的臉上很少出現笑容,他後來曾回憶説:“中國解放我是很高興的,但是總覺得中國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為中國很落後,很窮,一窮二白。”

儘管此次閱兵並不能算是完美,但它畢竟是新中國的第一次閱兵,奠定了新中國閱兵式的基本框架,此後我國的歷次閱兵的程式和內容均沒有大的改變。所以此次閱兵可謂是意義重大。

圖片

▲圖為1949年10月1日,新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新華社記者 石少華 攝

“湊”出來的“萬國牌”裝備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下午3點,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開始。

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毛澤東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廣場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象徵著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28年的光輝歷程。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車檢閱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列成方陣,邁著威武雄壯的步伐,由東向西分列式通過天安門廣場。與此同時,剛剛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戰鬥機、轟炸機,淩空掠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革命戰爭年代,“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我軍武器裝備大都是繳獲的“萬國牌”。為了閱兵的整齊劃一,開國大典閱兵指揮部命令各部隊,將繳獲的一些比較新的武器裝備集中調配給受閱部隊使用。受閱裝備有輕重武器110多種,産自24個國家的98家工廠。

1949年開國大典時,為向世界展示我軍空中實力,經過改裝鑲有金黃色紅星的17架美國造飛機是一次又一次地從天安門上空飛過,給當時關注新中國的各界人士的印像是,中國有一支非常強大的空軍,參加受閱的飛機有無數架次。

儘管開國大典閱兵使用的是“湊”出來的“萬國牌”裝備,彰顯的都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浴血奮戰,打下紅色江山的萬丈豪情的人民軍隊。

圖片

▲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發(高糧 攝)

帶你了解開國大典閱兵細節

1949年7月決定將閱兵式作為開國大典三項內容之一

新政協籌備會議在6月15日開始開會,7月7日過後,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籌委會根據中央指示擬定的開國大典有三項內容: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閱兵總指揮由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訓練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楊成武兼任閱兵指揮所主任,唐延傑兼副主任。

閱兵式地點有兩套方案:一是天安門廣場,一是西苑機場

當時由閱兵指揮所正副主任楊成武與唐延傑受命主持起草了一個《閱兵典禮方案》。閱兵方案提供了兩個地點供中央最後確定:一是市中心天安門廣場;二是市郊西苑機場。

這兩套方案各有優缺點。天安門地處北平市中心,天安門周圍的街道四通八達,受閱部隊和參加慶典的群眾容易集中,在這裡舉行開國大典無疑會增加熱烈的氣氛和效果。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臺,便於檢閱。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閱兵方隊的排面不能太寬。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剛進北平時曾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裏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但缺陷是,首先須另搭兩三個看臺,工程大,且不如天安門城樓宏偉壯觀;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較遠,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

兩套方案,閱兵指揮部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經過反覆權衡,寫下了自己的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最終,中共中央採納周恩來的意見,將閱兵式地點定在天安門。

閱兵分列式是按海、陸、空順序,這與以後歷次國慶閱兵都不同

1949年10月1日下午4點35分,開國大典閱兵分列式開始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聲中,海軍方隊走在最前面。來自安東海軍學校與華東軍區海軍的兩個方隊:海軍軍官方隊和水兵方隊昂首率先走過天安門,代表著新中國最早的海軍。他們當中許多是“重慶”與“靈甫”兩艦起義的官兵。當他們通過天安門主席臺時,廣場上頓時群情激昂、歡聲雷動。這不僅因為海軍是人民軍隊新出現的軍種,也是因為海軍的服裝特別——以藍白色為基調,與草綠色的陸軍服裝明顯不同;大檐帽、水兵帽、飄帶、披肩更是海軍特有的。

開國大典閱兵式是按海、陸、空的出場順序。當時的習慣叫法是“海陸空軍”,如“海陸空軍大元帥”。而1950年以後,在天安門舉行的歷次國慶閱兵式,都是按陸、海、空的順序。

受閱步兵統一使用“三八大蓋”

水兵方隊之後是陸軍的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諸方隊。擔任步兵方隊領隊的是兩位“老”紅軍——32歲的步兵199師師長李水清和他的搭檔、年僅30歲的師政委李布德。30歲出頭當師長,這在今天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但戰爭造就人才,他倆十三四歲就參加紅軍,身經百戰,功勳卓著,1955年都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

據説李水清將軍是影片《打擊侵略者》中志願軍李軍長的原型。李將軍回憶説:“開國大典頭天晚上,我與兩千多名受閱官兵幾乎一夜無眠,嶄新的軍裝整了又整,手中的武器擦了又擦,許多人還用雞油擦拭槍械鋼盔,使锃亮的裝備更顯威武。”

因為當時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大多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所以戰士手中的槍械五花八門,嚴重影響受閱時的持槍動作,也有礙觀瞻。為了整齊劃一,閱兵指揮部規定,受閱部隊統一使用“三八大蓋”(日本製造,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産,由於槍身上有一防塵蓋板,故稱“三八大蓋”)。

閱兵方案中本來沒有安排空軍參加

當戰車師進至天安門廣場時,新中國空軍分別以雙機、三機編隊,一批批接連飛臨上空。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1949年9月1日,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傳達中央關於開國大典閱兵的指示時説:“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日,除地面部隊以外,空軍也要出動。”本來,閱兵指揮部報給中央的閱兵方案中沒有安排空軍參加。但是在8月中旬情況有了變化,人民軍隊的第一個飛行中隊已經在北平組建了,通過半個多月的試飛、訓練,已經完全具備了升空作戰能力。8月下旬的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聽取關於北平安全的彙報時,突然向在座的空軍代表提出:你們能不能夠組織一個飛行隊?通過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朱總司令和新中國領導人的檢閱?當時軍委航空局常乾坤局長肯定地答覆:可以組織一個小隊,小一點的,大隊也組不起來。

這樣,就增加了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的精彩內容。一開始只安排9架“野馬式”戰鬥機參加開國大典。9月上旬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在南苑機場觀看完飛行表演後,朱總司令用企盼的口吻説:“能不能再多幾架飛機,什麼飛機都行。”後來,又有兩架“蚊式”戰鬥轟炸機、三架剛修復的運輸機、一架通訊機和兩架教練機加入了受閱飛行隊。軍委航空局最後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將有17架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這幾乎是當時人民空軍的全部家底。

開國大典那天,為了顯示人民空軍的力量,第一批9架戰鬥機飛過天安門之後,兜了一個大圈,跟在教練機後面,又飛過天安門一次,給人感覺是共有26架飛機。而在場的外國記者也沒能看出個中奧秘,他們在隨即發出的報道中聲稱“一共有26架飛機參加了編隊飛行”,並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

開國大典閱兵過程中通信系統曾遭到強烈干擾

人物小傳:艾平,陜西省米脂縣人,1932年11月生,1945年1月入伍,曾任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總臺報務員、報務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前夕,艾平任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總臺報務員,住在北京西山長安寺內。

1949年9月28日上午9時,艾平接到中央軍委無線電總臺臺長田寶洪的通知,稱有重要任務。

艾平見到田臺長還沒坐定,田臺長就向他宣佈:“根據上級的命令,決定組建開國大典應急通信無線電特遣隊,由你擔任隊長兼中心臺臺長,劉文淼、袁育體、王文海、謝耀恒為隊員。”

時間緊急,準備工作只有1天多的時間。根據通信聯絡方案,艾平隨即召開會議,作了簡要的戰前動員,對任務進行了明確分工,並制定了各臺的番號、呼號、頻率和通信簡語等。

艾老説,由於此次任務用的電臺都是全新的美國報話機,這種機器性能很好,但體積大,還特別重,約有30多斤,我們背著機器在附近選擇了5個點反覆進行調試和演練,很快掌握了這種報話機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當時,北京剛剛解放,形勢非常嚴峻。

為防止受到騷擾,上級下了死命令:10月1日零點之前,必須做好一切準備,不管碰到任何複雜的情況,都要確保萬無一失!

9月30日下午2點,艾平等通信保障人員從軍委無線電總臺駐地出發,約4點左右到達位於北京西單的開國大典籌備處接待站報到。

接待站領導給他們進一步明確了任務和要求:特遣隊除了在有線電通信網路遭到破壞時緊急替補外,還要保障開國大典儀式的應急通信指揮。

晚上11點多,他們就進入了各自的執勤位置,並做好了一切準備。艾平負責的主臺位置在天安門金水橋旁邊,劉文淼等4個隊員分別在西單、前門、東單、廣場中心,他們分別持有各個區域的通行證。

“我的通行證是可上下天安門的‘紅色特種通行證’,和他們的不一樣。”艾老自豪地説。

10月1日上午8時許,東邊閱兵部隊集結區使用的北平郵電系統的舊線路,一條電纜干擾較大,天安門前聲音頓時傳播失真。

特遣隊無線臺隨即跟上,傳遞信號,解了燃眉之急。

閱兵過程中,由於播放軍樂和解説詞所使用的大功率高音喇叭對有線通信系統的部分線路造成強干擾,致使電話不能正常使用,指揮部隊傳達密碼遇到了困難,特遣隊受命立即開通無線通信,一個個命令清晰地傳達出去。

當日20時30分,特遣隊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奉命撤離值勤點。

在新中國成立前,人民軍隊也曾多次舉行閱兵——

1931年11月7日,毛澤東、朱德等在江西瑞金檢閱紅軍部隊代表及赤衛隊代表,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正式舉行的閱兵典禮。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8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在江西瑞金舉行規模盛大的“八一”閱兵。

1944年11月1日,八路軍南下支隊舉行隆重的誓師出征閱兵式,毛澤東、朱德等檢閱了南下支隊。這是抗日戰爭時期人民軍隊舉行的唯一一次閱兵。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在北平西苑機場檢閱了在城區擔任警戒任務的第四野戰軍第41軍部隊。這次閱兵也被人們稱為是定都北平的奠基禮。

由於參加開國大典閱兵的武器裝備不少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僅各種口徑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蘇式等,所以有人説當時我軍的武器裝備是“萬國牌”。

當時,由於只有17架飛機,而且還是東拼西湊組裝起來的。演練中,這些飛機經過天安門上空的時間太短。於是,有人想出一個主意:速度較快的9架P-51型戰鬥機飛過之後,繞一個圈再接到飛行編隊末尾速度較慢的PT-19型教練機和L-5型聯絡機的後面,第二次通過天安門上空。這樣一來,人們看到的受閱飛機不是17架,而是26架。

同時,為防止國民黨軍飛機的偷襲,年輕的中國空軍還實行了世界閱兵史上絕無僅有的戰機帶彈受閱。

“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是人民解放軍建軍迄至當時最盛大、最莊嚴的一次慶典。”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網、央視網、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侯哲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